家教智慧经典语录(家教悲剧的忧思)

原题:哀莫大于心死

1月6日,央视的《今日说法》报道了黑龙江肇庆发生的一起令人极其震惊痛心的“女儿杀母”案:不“听话”的16岁女儿,极端不满父母把自己送进一所“励志”学校“改造”,被父母从学校带出,回家仍“恶习”不改不思进取。2016年9月,女儿根据自己爱好突然向爸妈提出要五万块钱,准备上哈尔滨的一所体校,没能及时如愿,女儿生气,进而武力囚禁妈妈:密室内胶布巴嘴,绳索捆绑,禁食禁水,与外界隔绝音信......以此作为向爸爸要钱的砝码。妈妈“疼爱”女儿善意地“配合”,以为这是被动教育挽救平时行为就“怪异”的女儿的一种有效方式。结果5天后妈妈被“游戏”般“温水煮青蛙”式的在家里在女儿跟前被捆绑着“和平”地死去。

家教智慧经典语录(家教悲剧的忧思)(1)

一起家教严重失败的悲剧在当代现实生活中隆重上演了。

纵观事件内容,这个初中已毕业“娇生惯养”的独生女,青春期叛逆强烈,平时在家里我行我素,行为张扬不羁,爸妈关心女儿学习成长,为女儿已绞尽脑汁:“求”她好好学习,希望与父母多交流,不要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接触,花高价送到“励志”学校“改造”,时刻担心女儿不上进走歪路。这次女儿突然向爸妈提出要五万块钱,因为不是小数字,爸妈没及时答应(其实斗争谈判过程中爸爸已妥协让步给女儿到账3.5万元了),结果女儿就以囚禁妈妈相要挟,并声称“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惩罚爸爸”,因为“妈妈是爸爸的老婆”。

囚禁妈妈的5天,前期女儿比较“仁义理智”等待爸爸的反应:给妈妈较大自由度,也有少量吃喝,女儿对妈妈“配合”的表现还基本满意。但随着妈妈“耍小聪明”从窗缝偷偷往楼下丢纸条“送信”与爸爸保持交流的举动被女儿发现,女儿认为他们夫妻“串供”,会导致自己精心设计的要钱计划失败,于是警戒地把妈妈转移到一个更加密封的地方严加监管,这回对妈妈彻底地捆绑并禁食禁水了,几天后妈妈在“身不由己”的恶劣环境中“和平”地死去。这也许出乎女儿意料,也出乎爸爸及家里其他亲人的意料,但毕竟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不过,妈妈不行前的“关键”时刻,女儿还是先后给姨妈及“120”打了电话的,虽然已于事无补。

这也太可悲了,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家庭教育又怎么了?在此笔者忧思两点:

家教智慧经典语录(家教悲剧的忧思)(2)

(1)“钱”不能代替教育。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普遍都存在“以钱满足子女受教育及成长”的现象。家长“有钱”又高度疼爱子女,所以对儿童阶段子女强烈的“物欲”要求往往都有求必应,但对软实力的“思想教育”常常是轻描淡写。花钱购物,这种“出力讨好”的事,“要五毛给一块”的父母及爷爷奶奶比比皆是。孩子一次次在金钱的满足和喜悦中“欢度”着童年,身体被物质“温暖”着长高了,然而青春期的“思想建设”却处在一片冷缩和萧条中。但任何人的风雨人生路都不可能一路绿灯一帆风顺,稍有坎坷羁绊,这类孩子就“怨天尤人”了,责任过分强调外部条件的不足,自己没有任何抗挫折抗风险能力,于是“出走”、“囚母”......就自然发生了。“双刃剑”的钱在孩子成长受教育过程中“伤人”的作用明显占据着主导地位。

(2)“平时不流汗,战时多流血”。

家庭教育如同军队打仗,平时训练,长官带领战士如果尽可能多的严格进行“流汗”训练,多经受一些“挫折”,战时就可能最大限度的少流血或不流血。这是军人思想、体能、技能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必由之路。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对待孩子的教育,平时生活中,家长只顾“疼”和“爱”,“要天许个整的”,“含嘴里怕咬着,顶头上怕摔着”,施展给孩子的全是“温柔”的一面,不愿“戕”孩子的“茬”,唯恐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和挫折。从来不对成长中可塑性极大的孩子的言行说“不”,孩子一直在受表扬和“任性”顺境氛围中成长。结果,人生途中“关键”时刻,父母想替子女“把把脉”、“把握一下方向”,哪怕简单说句“不”时,都要遭子女顽固执拗地反对,轻的置若罔闻我行我素,重的言行出格过激。所以,在孩子青春成长期,平时不强化“父母呼,应勿缓”、“技能过硬”的素质,到“战时”,战事受损或溃不成军是必然的事。

家教智慧经典语录(家教悲剧的忧思)(3)

现在“风平浪静”了,疼爱女儿的“妈妈”“措手不及”地走了,“争强好胜”的女儿接受“再教育”去了。这是一个家庭生活的悲剧,也是当代家庭教育残疾悲哀的缩影!

在此我们共同记住一句教育名言吧:孩子是父母的孩子,因为他(她)因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同时孩子也不是父母的孩子,因为父母只给他(她)爱而没给他(她)思想。

所以,一定意义上说“心死”的悲哀有时甚于人死的悲哀!( 曹永亮)

(小桔灯公众号:xjdwhcb ,分享教育、生活、读书内容!欢迎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