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不管则乱(关心则乱)

1

中国人喜欢关心。

中国形容“关心”词儿更是很多,比如,常常形容长辈对晚辈或者上级对下级时常“关心爱护”“关怀备至”以致“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对他人的疾苦“问寒问暖”、“问长问短”;有的人想他人之所想甚至“解衣推食”;有的人关怀他人是“朝思暮想”“牵肠挂肚”等等,表达“关心”的名句也十分多,最有名的当属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东林书院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少,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实关心!”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心”总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很少人考虑到它的“消极因素”。身在其位谋其政,作为官员,做好本职工作,关心民生疾苦,都是必须的。正像郑板桥那首有名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但即使你是官员,你也只具备“有限权力”,该你管的你管,不该你管的你就不能乱管,甚至不能胡乱发言批评时政,否者在古代就会被判为“越职言事”受到追究,白居易就是因为这个被贬为“江州司马”的。虽然白居易感到满腹的委屈,但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必须讲究制度和规矩。白居易的“关心”,并没有改变任何政治走向,只是改变了他自己而已。

这好像应了令狐冲的那句话,世间有许多事不是我们能够左右了得,我们能够改变了的只有我们自己。

再比如那副著名对联主人东林党人,他们虽然忧国忧民,不惜与阁臣斗争了几十年,但当他们得到重用,权倾一时,非但不能力挽狂澜,再造中兴,甚至连基本的建树都做不到,反而加剧了明朝后期的社会矛盾,让原本脆弱的国家雪上加上霜。正如学者夏允彝所言:“平心而论,……顾东林亦有败类,非东林亦有清操独立之人。惟其领袖判若天渊而已,东林持论过高,筹边制寇并无实着.攻东林者,自谓孤持任怨,然未曾为朝廷振一法纪,徒以伎刻行之,但可谓之聚恶,不可谓之任怨也”(夏允彝《幸存录》卷上)。最后,东林党人也陷入内斗旋涡中无法自拔,最后轰然倒塌不复存在,其政治理想自然灰飞烟灭。从学者而言,东林党人的思想不乏闪光之处,但从做官或者治国而言,他们都不及格。

“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这是科举文人的写照,也是对科举文人的讽刺!纸上谈兵,空谈误国,这是中国文人血的教训!文人不行,一般群众呢?

自上世纪以来,群众关心政治的热情好像持续不断。从清朝末年的“莫谈国事”到如今“尽入渔樵闲话”,显然是一种进步。当时“文革十年”的狂热却让中国陷入混乱无序的地步,好在经过“拨乱发展”,国家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经济好了,群众性活动自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近两年,受到“钓鱼岛事件”以及近日“萨德事件”影响,群众性活动(主要以游行示威)似乎在不断走强。我党一直走群众路线的,所以对这样的活动多以肯定为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类活动明显是双刃剑,如果不能收放自如,持续的火焰会反噬自身!

2

任何事物都有他必然的发展规律,关心过头,必然生乱。

比如关心我们的孩子。网路上有一句话,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很“冷”!中国式妈妈多是保姆方式,稍一变天就连忙给孩子加衣服,什么事情都管,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手,什么事情都不肯放心,没事时则大发议论,感慨现在的孩子“不省心”!殊不知现在孩子的“不省心”正是家长过度关心干预的结果。

说起教育,一个孩子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到底起到多少作用?说起来也是两可。有虎爸虎妈认为,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之路居功至伟;也有一些成功的孩子,家长坦言从来不管孩子。笔者还是认同孔子的观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能不能有成就未来,首先是他自我意识的觉醒。用辩证的观点,就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家长和老师仅仅是外因。现在流行的教育观念是“自组织”,也就是说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他成长的路上常常是通过“自组织”实现人生的蜕变的,家长和老师所起的作用最多是一个诱因。

但现实中的教育已经走形,家长变成保姆,学校成了保姆式会所。家长、老师合力把学生送进大学,然后就万事大吉,至于其他则无暇顾及,如果学生尝试在其他方面进行一些突破,则常常得到老师家长训斥,还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中国的孩子早已成了“听话一代”,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了领导的话,麻木地“服从指令”已经成为惯性,因为“听话”“配合”之类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至于独立思考,创造精神,或者追问这样的学生是不是人才,只有天知道!

笔者是一名教师,一度认为教书多年,工作上也算兢兢业业,学生也算“桃李遍天下”,也曾沾沾自喜,但现在想来,自己最满意的还是偶尔听到某学生讲,我当年的某句话曾经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过去认为“知识改变命运”,现在看来,教育能够改变的只有学生认知方式罢了。

我们现在有许多学校每年以考上了多少北大清华自吹自擂自我标榜,更有许多老师以此自诩自负,自认自己能力了的,认为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学生一生。其实,教育界有一句话早已揭示其奥妙:“好学生都是学出来的!”其中的含义,你懂得!

教师最大的意义应该是“启蒙者”(或者说是“点火者”“敲钟人”),其次是学生人生之路的“解惑者”,最次是“知识的传授者”。至于此外其他意义,寥寥!而我们现在的教师,还大多停留在最初的阶段上。

近些年,我们的教育屡受诟病,矛盾集中点就在“钱学森之问”。也有不少人为现阶段教育辩解,但是中国高科技人员青黄不接,科技力发展落后,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现阶段培养的人才是不是真正的人才?其实,我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甚至连国家有关单位也说不算,只有时间说了算。未来,唯一衡量现在人才标准就是:

我们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交流、碰撞、甚至在与敌人斗争中,能否保持人才方面的优势,能否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3

有一对父女,他们合力表演一项杂技。父亲用嘴巴顶起一架梯子,女儿则在高高的梯子上表演各种动作,他们以此谋生。有一天,父亲对女儿说:“表演时,我照看着你,你照看着我,我们彼此照顾,这样就不会失误”女儿却说:“父亲,那样并不好。你做好你的事,我做好的我的事,这样才是最好。”

女儿的话看似简单,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努力做好自己的事,一切都不是事儿!

如果你中国式父母,你不必想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只需要努力做成功。你自己成功了,自然耳濡目染影响着儿女的精神状态。你更不必想,生前要攒下千万资产,让儿孙永远衣食无忧,殊不料你这样的想法只是为这个世界培养了一些“寄生虫”而已。“慈母多败儿”,多么深刻领悟!

如果你身处中国式教育,就要想着赶快从窝里斗的内耗中挣脱出来,从所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恶斗中摆脱出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求知,去唤醒: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独立的思考和获得幸福的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你是一名官员,就创造出“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氛围,这比慰问几个贫困户更重要!如果你是一名警察,就“文明公正”地执法;如果你是一名战士,就站好自己的那班岗;如果你是科技工作者,还是请你务实做出重大发明发现……如果你只是平凡的人,你就想着在平凡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上有三样事情:老天爷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中国人的悲剧总是喜欢想着老天爷的事,盯着别人的事,忘记了做好自己分内事。

还有一种“关心”是“无事献殷勤”。常言,“无事献殷勤,非奸即乱!”用毛主席的话就是: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是另话,此处略过不讲。

当然,笔者写文章,也是一种“关心”时政的表现,老妻看我文章时常喜欢出常人之语,自然“关心”我是否“以言取祸”。我虽然无忧时局,但内心也不知道“言”与“不言”,究竟哪一种更好?

所谓小不管则乱(关心则乱)(1)

所谓小不管则乱(关心则乱)(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