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荣访谈 责任感伴我一路走过

责任感伴我一路走过(下)

北京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数学特级教师

赵美荣

赵美荣访谈 责任感伴我一路走过(1)

潜心探索小学数学生活化

数学要为人所用,就应该打通数学与生活的无形屏障,让数学走出王宫,走下金字塔,走向生活。数学教育改革的着眼点之一就应是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生活。

让学生懂得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和反映,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着力研究学习者的学习背景与要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数学知识抛锚在广阔的现实生活经验背景中,让数学源于生活。例如,教学五年级“解决问题”一课时,我从学生生活中全家的休息日导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九月份,刘燕的爸爸每隔三天休息一天,妈妈每隔一天休息一天,刘燕周六、周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望刘燕的奶奶,选哪些日子比较合适?学生对这样的生活情景倍感亲切,兴趣大增,纷纷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本身的摹本,它是对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提炼,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轻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就很难使学生实现自主构建。因此,我在对数学学习材料进行心理化加工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让数学知识从学生现实生活背景中构建起来。

尽管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朦胧而又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因此,教学中我努力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加工,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 学习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要求学生测量操场上杨树的高度,多数同学面对高大挺拔的杨树连连摇头,有的同学提议爬上去量,有的同学提出砍倒树木后再量,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怎么办?我取来一根笔直的竹竿,插在树旁,此时,阳光灿烂,操场上树影杆影出现,教师启发到:让竹竿帮你们想想办法吧!学生们茅塞顿开,运用比例悟出了“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的道理,算出了杨树的高度。

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数学

我有意识的设计和选择与数学知识有联系的实践问题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转变过去大量单调重复性作业给学生带来的课业烦恼,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数学。例如,教学完年、月、日以后,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2004年的日历,或调查我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是1999年几月几日从上海出发,2000年几月底返回的,这次考察历时多少天。教学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要求学生调查一件按比例分配的事物,了解组成它的各部分量的比是多少,然后整理数据编一道或几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活动性、实践性作业时,我注意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以及变化规律,了解数学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中年级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我要求学生调查全校同学的年龄、身高、体重情况,制成全校男生、女生身体发育情况统计表,并与国家2000年发表的学生发育情况统计表进行对比,在学校宣传橱窗中展出。这项作业需要运用统计知识,但又不像书上的一般统计问题那样可以直接运用所给的数据计算出来,而是需要学生先搜集数据,然后确定怎样分组,设计一个统计表,再观察数据的特征,进行分析。整个过程需要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集体合作、研究探索才能完成。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用数学的方法来看待周围事物的意识。

数学日记让学生发现生活里的数学

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我从二年级起,就指导学生写简单的数学日记,引导学生有重点地观察,并把发现的数学问题用简单的语言记下来。

在学习写数学日记时,学生都会从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实际操作,感受到很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学习了乘除的知识后,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奶奶带我和姐姐到附近的小菜园里找野菜。奶奶采了80棵荠菜,姐姐采了15棵刺菜,我也采到了10棵苦麻菜。我们一共采了15 25 80=120棵菜,我一算我们平均每人采了120÷ 3=40棵菜,那我可就占大便宜了。又如学习了千克的认识后,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妈妈带我去买菜,市场上人多菜也多,有顶着小黄花的黄瓜,有绿油油的小油菜,还有紫里透红的大萝卜,妈妈让我算算黄瓜、小油菜、大萝卜各买2斤多少钱?我听说黄瓜1块5一斤,油菜1块钱1斤,大萝卜6角钱1斤,我想了想就用3元 2元 1元2角一共是6元2角,我还告诉妈妈和阿姨2斤就是1千克,他们都夸我聪明又有学问,我心里美滋滋的。

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日记,可以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并根据日记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实”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除法前我看到这样一则学生日记:今天奶奶给我3元钱,让我每天花5角,我不知道可以用几天。教学时,我就用这篇日记来导入新课。学生们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有的说:用乘法五六三十,可以用六天;也有的说:用减法30-5-5-5-5-5-5=0,30里面有6个5,可以用六天。还有的同学说:每天用五角钱,1元钱可以用两天,3元钱可以用3个2天,也就是6天。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为学生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奠定了基础。当教师把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的时候,数学便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写一篇日记,就是学生整理活动程序的一次思维过程,当学生把观察生活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也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如: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后,有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我知道我走一步是40厘米,从房间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我一共走了10步,我想我家的房间长大约是4米。这篇日记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刚上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清晰的思维过程,也许他经过了多次实践和反复思考,才完成了这项活动,但最后当他用日记表达出来的时候,它的思维就很有条理了。实践证明,坚持经常写数学日记,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有序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同时也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总之,现实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我们的数学教育,只有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去,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其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才能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大众数学的新理念。

经验+反思=成长

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实践使我体会到,任何一名教师的成长,首先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研究方向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然后便是滴水穿石的执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