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发现的恐龙化石(平山深山惊现恐龙化石)

日前,有野游者在平山县一荒山上发现一片数量颇大的怪石。这些嵌在山体石壁上凸显出的大大小小的“化石”,有的像恐龙蛋化石,有的像动物骨骼化石。村民康先生致电称,一是希望答疑解惑,二是自去年以来,偶尔有人上山私采,望给予保护。记者找到河北地质大学庞其清教授,4月19日,这位80岁的老人陪同记者在山中攀登两小时,冒险进行现场勘察。庞教授解开了谜团:“这不是化石,但它比动物化石要早得多,因为它距今已有16亿年之久,是形成于中元古界的‘叠层石’。”

平谷发现的恐龙化石(平山深山惊现恐龙化石)(1)

■庞教授指出这块是典型的叠层石。

反映:平山村民在深山发现奇怪“化石”

日前,平山读者康先生打来电话,称在平山县境内,发现一处山上有大量疑似动物化石。

据康先生介绍,这片化石位于一处人迹罕至的野山的临近山顶处的石壁上,其中,有的化石呈圆形,好像较大的恐龙蛋,更多化石像是动物的骨骼,有的好似鹿角,有的明显是动物骨骼的关节部位。“这片化石数量挺大,看裸露的石层,至少有几米高,而且很长。”康先生说,他怀疑这是成片的古代动物遗址,否则不会那么多,那么集中。

康先生说,这里的化石在2016年就被他人发现了,一直有人悄悄地上山开采,并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破坏。

“那个山是个野山,没有正常的路,之前有人花钱开山铺石,硬是开出一条直抵山脚的石土路。之后听说有车来拉过几次石头,2016年7月发生洪灾,这条石土路被突袭而至的洪水冲毁,路完全没了,只剩下无数的石块,别说爬山,就是通过这长长的石堆前进到山脚都很困难,这才挡住了一些有意前往山顶采石的人。”康先生说,但即便如此,最近他发现又有人悄悄上山,对这些含有“化石”的石块进行破坏性开采。

“我曾经上去过,路比较难走,但看到的景象令人震惊。如果真是成片的化石,它会是什么动物的化石?有没有科研价值,值不值得保护?经济价值大不大?”康先生一下子提出了数个问题,希望记者能找人解答。

行动:八旬老教授决定登山现场考察

记者为此联系了河北地质大学的老教授庞其清。庞教授今年已80岁高龄,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老教授,三次被河北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管优秀专家。庞其清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普查系,在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1972年至今在河北地质大学任教。他是全国地层委员会侏罗系组成员,中国古生物学会介形类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与普及委员会委员。在教学中,庞老开设了《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等多门课程,教学深受同学和老师们好评。

在科研工作中,庞教授严谨治学,数十年坚持在野外工作。1983年在山西天镇和河北阳原发现恐龙化石,经5年发掘采获各类恐龙化石2300余件。研究证实,那是世界罕见的晚白垩世(6500万年前)的一种新的恐龙动物群。其中,大型蜥脚类恐龙不寻常华北龙(长近20米,高约5米),不仅为新的属种,且为一新科;甲龙类的杨氏天镇龙也为一新属种。这一突破性的新发现,对我国特别是北方生物地理区、古环境及地壳的构造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4月18日,记者来到庞教授家专程拜访。庞教授正在书房看书,老人一头华发,不大的眼睛不时闪现睿智的光。听了记者粗略的讲述,老人很感兴趣。最终,他决定亲自前往现场,勘察化石。

记者听后既高兴又担忧。听村民康先生介绍,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几乎无路可走,爬山十分困难。庞教授如此瘦弱,以80岁高龄登山,真出了闪失可怎么办?但庞教授的老伴赵筑廉老师却笑着说:“别看他瘦,你可能爬不过他。他一辈子在野外考察,特别能吃苦,身体很棒,真的没事。”

现场:驱车两小时登山两小时才见实物

由于山路遥远崎岖,4月19日清晨六时许,记者与庞教授一行早早就开赴平山县。进入平山后,在康先生的带领下一路前行。通往目的地的山路陡峭,一路上,随处可见去年“7·19”洪灾给平山带来的满目疮痍:沿途倒掉的电线杆,被山洪冲毁的道路……路上,我们经常要辗转绕行,时而涉水,时而绕山,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才深入到离现场最近的村落。

“到了,下车吧,剩下的路都要靠两条腿了。”康先生说。下车后,康先生指着前方的一片乱石滩说:“这就是通往‘化石山’的路。”眼前哪里有路?明明是一道山坳,连土路都没有,一眼望去,只有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石块。进山时突然下起急雨,幸好从附近淳朴的老乡家借来了雨披和雨伞。

“你们这是要上山?那里面没有路,都是野山,太危险了!”一位驼背老大爷劝道。为了搞清山上是否存在恐龙化石,庞教授和我们依然决定冒雨进山,一探究竟。

大气氧气含量急剧升高,为生命演化打下基础

走在乱石滩中,80岁的庞教授步履轻盈,每迈出一步都那么稳健。老教授还背着一个黑皮包,包里除了水瓶、相机、样品袋等物品外,还有地质工作者野外必背的三宝:铁锤、罗盘、放大镜。这个包颇有分量,但老人从未掉队,越走越快。一路上,庞教授不时停下,给大家讲解太行山脉的地质特点并介绍不同石块的构成情况。

近一个小时的“爬行”后,我们终于来到山脚下,随后攀登野山。由于没有正常的山路,我们只能沿着之前“采石”者踏出的山边土地行走。这条小路紧贴山崖,路宽不过50厘米,窄的地方甚至需要侧身抓着山石通过,稍有不慎,就可能滑落山涧,十分危险。就连我们都越走越胆战心惊,可庞教授却依然如故,再难走也不让人扶。手中的铁锤时而当拐杖,时而变攀山工具。

又是近一小时山路前行,终于见到了康先生所说的成片的“化石墙”:眼前一米多高的石壁上,显露出一段段“化石”,它们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长条状,有的则明显像一截裸露在石壁上的“动物骨骼”。

解读:它是叠层石 是改变地球演化历史的化石

眼前的景象让大家震惊,而庞教授却开始了勘察工作。他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又用铁锤在上面又敲又划。一会儿又用铁锤当标尺,拿起相机拍照。看了一会儿,庞教授笑着说:“这不是恐龙化石,也不是动物化石,它叫叠层石,距今已有16亿年以上,它是改变地球演化历史的化石。通过这些叠层石可以断定,当年省会平山附近是一片古海洋。”

据庞教授介绍说,所谓叠层石,是最早的生命形式藻类等单细胞低等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周期性矿物的沉淀和沉积物的胶结,从而形成的叠层状的生物沉积结构。因纵剖面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如扣放的一叠碗,故而得名。

庞教授表示,叠层石是个宝。首先,叠层石研究的是地层对比,看看相同的地层,年代是不是相同。第二,研究它的沉积环境,叠层石形成在清水的海岸边。第三,经济价值。第四,研究它的生物意义,它本身不是生物,却代表了生物,是由生物形成的。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记录,就是从35亿年前的叠层石发现的。根据叠层石,可以确定地球有生物的时间,可能比35亿年还早,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直接证据。

庞教授说,叠层石也是改变地球演化历史的一种化石,正是由于叠层石的出现,让地球大气氧气含量急剧升高,为生命演化打下基础。它为此后的生物进化扫清了大气无氧的障碍,为生命史的下一章也是更复杂的一章铺平了道路。可以说,叠层石默默工作几十亿年,是地球能够进化出复杂生命的关键。它对于恢复古地理、古环境与古气候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用来划分、对比某一地区的地层、地理、生物,环境的演变及灭绝规律。叠层石也曾被一些地质学家推崇为世界同一地质时期的“标准层型剖面”、世界罕见的“地质瑰宝”、“大地的史书”。而用叠层石雕琢的工艺品,更具有极高的科研、观赏、保健、收藏等多重价值。

庞教授认为,这里的叠层石范围不大,不够典型,自然条件不方便,所以不用专门进行刻意保护,但如果能为附近村民提供经济帮助,可以适当开发。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讲,还是少破坏为好。

科普:为了子孙后代,希望大家善待我们的地球

庞教授告诉记者,地球形成已经有46亿年之久。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叠层石形成于中元古界,即距今至少16亿年之前,看似不厚的这一层叠层石,其实它的成型需要上千万年的演变。那时地球上还没有动物,只有最简单的藻类等低等植物。直到距今5亿4千5百万年前的寒武系才进入生命大爆炸时期,那时起才有了动物的存在。

据介绍,在天津蓟县有“中上元古纪地质公园”,那里神秘的叠层石会“说话”,揭示了13亿年前地球自转、公转的周期规律。因天津蓟县的叠层石保存较完整,所以在国内享有盛名。就在2017年2月,重庆酉阳古生物调查组在酉阳板溪镇附近发现了面积约1.8平方千米的寒武纪叠层石。据悉,去年10月酉阳后坪乡也曾发现叠层石,而此次发现是重庆境内的第二次发现。

庞教授表示,搞地质研究的常常以亿年论,你想想,一亿年是什么概念?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才几千年,工业革命才几百年,信息革命才几十年。所以面前这有着16亿年之久的叠层石不能简单地用钱来衡量。

而我们更要看到,人是很重要的地质力量。虽然人类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很渺小、脆弱,但人类几近疯狂地掠夺地球资源,让我们生存的地球植被越来越少。假如不加以严格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自己残酷地破坏光,那才是最危险的。“为了子孙后代有个好的生活环境,希望大家善待我们的地球。”庞教授说。(文/记者南开宇 图/记者李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