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大墓碑(是谁修建了凉山大石墓)

是什么人修建了凉山大石墓?

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西南民族、古代邛人。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自滇以北,君长以十数,邛都最大,此皆椎髻,耕田有邑聚。”从现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计算,入葬的人数亦当在两万人左右,和凉山地区同时期的其他古代民族所遗留下来的墓葬相比,他们的确是这一地区最大的民族。四川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邛人大石墓在全世界绝无仅有,是安宁河流域原住民独特的墓葬形式。

据《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历史上,曾经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达数百年的邛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当战争来临时,邛人往往举族皆兵。这种靠亲情、血缘维系的军队在战场上往往令敌人闻风丧胆。为了生存,他们还要不断地征战。

在这种条件下,邛人却依旧不遗余力地建造大石墓,这对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并不发达的邛人来说,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为了亲情,为了体现神威,为了表示体面,甚至死而复活。在已发掘的47座大石墓中,年代最早的是春秋末期建造的,因此墓葬规格较小,随葬的器物主要是以石器和陶器为主。

到了战国时期,墓葬明显变大,出土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尤其是出现了铜器。而年代最晚的大石墓,则被定位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的这段时间里。在出土器物中铁器的出现以及西汉五铢钱、新莽的大泉五十钱的出土,将大石墓的修造年代定位在春秋末期到东汉初期的400年间,与邛人起源和消亡时间的不谋而合。

因此可以说,邛人极有可能就是大石墓的真正主人。在战国到西汉这个时期,整个西南地区发展到青铜水平。当年邛人生活的安宁河流域并不安宁,周边有强大的邻居虎视着。况且,两千多年前的汉朝是中国版图急速扩张的年代。许多偏居一隅的少数民族都被逐个纳入到融合的浪潮中,邛人自然也不会例外。公元40年,东汉朝廷曾派遣军队平定南方,邛人反击遭来了杀身之祸。

邛人在东汉初年所遭遇的这次毁灭性打击,或许是它最终消失殆尽的主要原因。随着邛人的消失,大石墓也停止了修建。从那时起,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神秘墓葬。但邛人的首领为何不像蜀、滇的王者那样拥有自己高级的墓葬,而甘愿与他的同胞长眠在一起?这是因为害怕自己的大石墓被识破,反而遭殃,不如与普通群众一起埋葬,更安全、更踏实。这是最早认识到“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重要性的典型案例。

四川凉山大墓碑(是谁修建了凉山大石墓)(1)

为什么修筑大石墓?巨石崇拜、子孙发达。在金属工具出现以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工具、装饰品甚至是武器的制造大多都离不开石头。因此,人类便赋予石头更多的精神内涵,对它顶礼膜拜。这应该是一种自然崇拜,崇拜大石的一种风俗。如今,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够找到巨石的遗迹。经考证,巨石崇拜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墓葬、列石、独石以及石棚等。

当年大石墓的建造者,也是崇拜巨石的。大石墓作为古人崇尚巨石的产物,被最终地保留下来。这些构筑大石墓的巨石,多以玄武纪的花岗岩为主,每块盖顶石的重量都重达数吨。考古人员们发现,虽然在大石墓修建地的附近有许多残存的巨石,但古人构建大石墓所用的石料却大多来自远处的螺髻山。这样大费周折,舍近求远地搬运巨石,背后有什么特殊的含意吗?

其实,就是为了保证质量,为了死后安全,为了建筑气派,为了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安宁河流域大石墓的发掘,是迄今为止中国石墓墓葬群里一个最完整的考古发现,它填补了安宁河流域考古史上的空白。这一独具特色的古代遗存,对研究中国古代西南少数的内涵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大石墓作为邛人灵魂安息的居所,目睹了安宁河谷两千多年的荣辱沧桑。作为时间与历史的见证者,今后它们还将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继续陪伴着那里的人们走过未来的岁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