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攻击心理学(从属效应来自心理学上的社会认同)

模仿攻击心理学(从属效应来自心理学上的社会认同)(1)

“从属”效应,来自心理学上的社会认同 | 大脑的欺骗游戏 第十一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585篇推文。

全文共2412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模仿攻击心理学(从属效应来自心理学上的社会认同)(2)

1 引言

柯林-索特,是美国一名出色的广告策划者。

她曾经受邀为一个家庭电视购物广告做优化。

柯林只是改了这个电视广告中的几个字,这个产品的电话打入量就迅速飙升;

这个广告的营销记录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不曾被超越过。

你好不好奇她到底是怎么改的?

首先,这个电视广告有着一定的商业基础;

比如,请了大牌明星代言,设计了朗朗上口的广告曲,也设计了精致的广告情节;

但这些都没有让产品大卖。

直到柯林改了广告画面下方出现的一行“提示词”。

原来设计的“提示词”是,

接线员正在等着您,快打进来吧!

柯林把这句话改成了,

如果接线员正忙,请继续重拨!

乍一看,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修改不是更糟吗?

哪有在广告里告诉消费者,自己的电话会打不通?给消费者增加购买难度?

疯了吗?

可就是这么一句看上去毫无道理的“请重拨”的要求,让这个广告的营销一飞冲天。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 社会认同

我们依然在“大脑的欺骗游戏”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有一些职业和“欺骗大脑”有关。

比如,职业老千、魔术师、催眠。

你没看错,这些技术都围绕着如何利用大脑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误导并使其超负荷,从而达到欺骗的目的。

在这个系列里,让我们从“谈判思维”的角度,来看看类似职业老千在“说服”对方的手法里,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简而言之,三个技术:

超负、短路、从属。

从上一篇起,我们开始聊“从属”这项技术。

所谓“从属”,就是“从众”的意思。

著名的心理学畅销书作者,罗伯特-赛迪尼,在他的畅销书“影响力”中,第一次提及一个概念叫做,

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这个系列的“从属”技术,和“社会认同”效应非常类似。

赛迪尼的“社会认同”指的是,

人们在行为决策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会复制社会其他人(多数人)的行为决策。

这种“从属”效应有时会非常严重;

有多严重?

它甚至会欺骗你的大脑。

回到文首的故事里,那一句广告词的修改到底有什么魔力?

其实就是谙合“社会认同”的心理学原理,即产生了“从属”,甚至是不知不觉间发生的。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当你看到“接线员正在等待,快打进来”时,你脑中浮现出的场景是不是这样的,

一堆没事干的接线员,无聊地呆坐在那里......

此时,哪怕你对这个产品的印象再好,你都会认为,看来这产品的销量很低,根本没人买,我急啥?

而当你看到“接线员正忙,请继续重拨”的时候,你脑中浮现的场景是不是这样的,

坐席电话响个不停,接线员忙得不可开交,应接不暇......

哇,看来有很多人正在抢购,我还不赶紧去打电话?等啥呢?

这种理解看上去很没有道理,只不过是一句广告词带给消费者大脑的“误导”;

然而,事实上巨大的营销效果告诉我们,

“从属”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实际上,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街边挨着的两家饭店,一家门可罗雀,另一家座无虚席,很多时候,“从属”效应发挥了巨大作用。

3 无奈

当你在某些事情上越是不知所措、犹豫不决的时候,“从属”效应对你的大脑造成的影响越大。

你可以想象自己来到一个非常高级的西餐厅,光菜品就有三十几道工序;

每一道菜都有专门的餐具,各种大小尺寸的刀叉;

到底这道菜该怎么吃?

怎么吃才不会被人笑话?

此时,我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偷偷去瞧同桌的人是怎么吃的,对吗?

模仿一下,不伤大雅。

这就是“从属”的无奈。

你无法控制你的大脑不去这样做,而且,更有甚者,社会学家们在大量利用大脑的这个特点来影响你。

看一个例子,

英国政府针对一个小镇上居民的大用电量设计了一个“节约用电”的公益活动。

公益活动鼓励居民尽量用电风扇,来代替空调;

但怎么才能让民众的响应度提高呢?

这个活动的策划者设计了四种宣传语广告牌:

一,用电风扇,你的电费账单每个月能省54英镑!

二,用电风扇,你就能减少262磅的温室气体排放!

三,用电风扇,节约电能,是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四,用电风扇吧,你有77%的邻居们已经放弃了空调!

猜猜看,哪一句广告语的效果最好?

没错,第四句。

4 从众

电子商务发展到今天,“从属”效应几乎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告诉我,无论你现在在淘宝还是京东上购物,你选择商品时的依据是什么?

是不是下面这些?

店铺被30万人种草。

50万 次评价,好评率98%

最近24小时,有2300多人购买过此产品。

无论你在微信公众号看文章,还是在头条看视频,你多数会怎么选择?

阅读量10万

总粉丝44万

当我们不知不觉“从属”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意识到,这仅仅是因为这些数字(而不是产品性能或文章质量)影响了我们?

当然,如果我点醒“从属”的问题,你一定会警觉,甚至反驳我,

你夸张了,我有意识不去随大流。

真的吗?

有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抵抗。

英国牛津大学的行为科学课上,教授导师在新学期伊始,总是让一个班的新生们做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叫“一元钱的拍卖”。

啥意思?

导师会拿出一块钱,让学生们随意叫价,但是有两个原则:

一,价高者得。(这很正常,哪怕你最终用一分钱获胜,这一块钱也是你的)

二,出价第二高的人,所出的金额要被导师没收。(嗯,听上去有点问题,但好在只要你赢了,就不用花这冤枉钱是吧?)

这个游戏,每个学期都会玩,每个班的新生在听到后都不以为然地认为,

这个老师一定会亏...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一般来说,第一个叫价总是从“一分钱”开始的;

然后,两分钱...三分钱...

随着班上加入的人越来越多,那些一开始认为就是随便叫叫、玩一玩的人,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到了50分,51分的时候,有人开始意识到,老师已经不再亏损了;

(因为用51分钱卖了1块钱,但没收了50分,净赚1分)

可即使大家意识到了这点,这个游戏也没法停下来;(你已经被“从属”了)

猜一猜这个游戏的平均成交价是多少钱?

接近2块钱!

这意味着,老师的收益是,

2(拍卖所得) 1.99(没收第二名报价)- 1(拍卖品)= 2.99元

厉害吗?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从属”的威力,我们在商业场合里看到的大部分“拍卖/拍买”行为,都谙合这样的心理学应用。

5 小结

我们的大脑是如此的强大,又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不知不觉中让你从属,这就是大脑的欺骗游戏。

-

这里是“谈判思维”!

“大脑的欺骗游戏 第十一篇” 待续

--- 桔梗

模仿攻击心理学(从属效应来自心理学上的社会认同)(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