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之间到底有没有语言(动物界有语言吗)

我国有句俗话叫做“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好似说,除了人类之外,动物界也是有语言的。在我国古代,甚至还有过一个“公冶长知鸟语”的传说。据说,有一天,公冶长这个人正在屋子里读书,忽然窗前传来了鸟儿的叫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坡上虎拖羊,快把死羊搬回来,你吃肉,我吃肠。”公冶长闻声跑去一看,果然,南山坡上有一只被咬死了的羊,就拖了回来。在神话、童话、寓言这种体裁的作品里,更是把一切动物都写得象人一样,个个都是能说会道的。这类小说真是“能言鸟”、“能言兽”自由自在活动着的广阔天地。在语言里,我们也常见到象“檐前雀语”、“鸟语花香”之类的熟语,这好似说,动物是能说话的,而鸟类是一种很会说话的动物。

其实,这些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就我们目前的科学水平来说,还拿不出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这一点:即动物界也有跟人类相似的语言。就以“能言善语”的鸟儿来说吧,一群麻雀落在电线上,它们总是叽叽喳喳,各自不停地而且是同时地“说”着话,可见,这不会是象人类一样的交谈或对话。这种鸟语跟人类的语言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呢?因为,与逻辑思维相联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语言的产生,需要具备这样两个先决条件:

第一,必须具有进行社会交际的迫切需要,而动物界虽然有群居的特点,但并未组织成为社会,它们和人类是极不相同的。所以,恩格斯曾指出:“在自然状态中,没有一种动物感觉到不能说或不能听懂人的语言是一个缺陷。”①而人类呢,由于有社会化的劳动,因此没有一种语言来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共同的劳动,就促使人类具备了产生语言的条件。

第二,语言的产生还必须在生理条件上,具备发音清晰和能够发出相当数量的不同声音的能力;在心理条件上,又必须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足以为语词准备必要的意义要索。然而,这两个条件也只有人类在进行社会劳动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成熟。劳动,使人类解放了双手,直立起来走路,这看来很平常,可是意义重大!

因为,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使自己的口腔与喉部气管的通路形成为一个直角,不象四脚动物那样连成一条直线,这就有助于人类在发音时能形成更多式样的阻碍,来控制气流,从而发出更多式样的声音来。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和意识的发展,因为直立起来以后,人类的视野扩大了,站得高看得远,使他能比四脚动物获得更多的视觉印象;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又在劳动中和各种东西接触,使得神经系统受到了更为多种多样的刺激,从而改进了自己的反应机能,锻炼了区别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这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大大地促进了思维能力和意识的发展,为语言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至于各种动物,由于没有社会性的劳动,因而未能完全具备以上所说的种种条件。它们的发音能力是很有限的,不能象人一样发出大量不同的声音来;它们的思维能力是较低的,不能脱离开具体事物的形象、凭借事物的信号(语词)来进行思考。因此,就难以具有跟逻辑思维不可分离的语言,来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

当然,这不是说动物根本不能用一些不同的叫声,来传达出一定的感情。细心的观察,能使我们发现,鸟兽虫鼠等等都有一些不同的鸣叫声作为信号。

例如招呼同伴、表示喜悦或遇到危险时,它们的鸣叫声是有差别的。据说四川省有一位粮仓管理员,曾学会了用“鼠语”来帮助捕鼠。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鼠在屋角伸出头来探望,然后又在屋梁上巡察一番,才发出一种柔细的吱吱声,接着就有三只老鼠应声而出。另一次,他看到老鼠争食时,发出尖叫声,接着就跑出几只老鼠来趁火打劫。又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老鼠觉察了“敌情”,马上发出了急促而粗放的声音,周围的老鼠听到后立即都逃走了。这样,他就通过模仿“鼠语”,用“约伴”声诱捕老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据说有一个法国人,曾利用“乌鸦语”来为农业服务。

有一次,他处罚一只被捉住了的乌鸦,并且,用录音机将这只乌鸦在拼命挣扎时发出来的痛苦的凄叫声,记录了下来,然后拿到田间去播送。结果,扩音器一响,远近栖息着的乌鸦,立刻大声惊恐地飞得一只不剩,经过十天,这群乌鸦也没有敢回来,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农作物不受其害回。

动物之间到底有没有语言(动物界有语言吗)(1)

但是,不管怎样,这种鸣叫声还远远不能称之为语言,它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罢了。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只小鸡扎住,小鸡就挣扎着发出尖叫声,母鸡听到后就马上急了起来,想方设法解救。可是,如果用厚厚的玻璃罩把小鸭罩住,使母鸡听不到尖叫声,这只母鸡却若无其事地在玻璃罩外走动,它虽然看见小鸡在里面挣扎,但却并不意识到小鸡遇到丁多大的危险。由此可见,母鸡并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而小鸡的尖叫声也并不就是语言,它只是与遇到危险相联系的一个声音信号罢了。

所以,我们说,动物界是没有语言的。不但没有语言,而且也学不会人类的语言。经过训练的猴子听到主人喊“打滚!”它就在地上打起滚来,这并不是猴子学会了人的语言,而仅仅是因为经过反复的训练以后,听到“打滚”这一组声音,就作出这样的一种反应来而已。在印度,曾多次发现过“狼孩”,即自幼被狼叼去而在母狼抚养下长大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叫卡玛拉、另一个叫阿玛拉、还有一个叫拉穆(名字是捕来以后取的),他们的嗅觉、触觉都高度发达,住在医院里很多年,学会了吃和玩,但不能说话,只能用嗥叫声来表达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有一个“猴孩”,这个男孩在猴群中生活了多年,是布隆迪的农民在四年前发现的,取名为约翰,估计约八岁,他身上大部分地方长了毛,靠四肢爬行和跳跃,农民们经过激烈地追赶,才算把他捉住。

现在,他已学会用两脚走路,学会了吃人类加工制造过的食品,但是还不会说话。虽然他们是人类生下来的孩子,但是由于脱离了人类社会,也就不可能掌握人类的语言。上面提到的卡玛拉、阿玛拉,他们没有能学会人类的语言就死去了。所以,斯大林同志指出:“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许多自然科学家曾对动物进行过实验,即或是高等动物,如猿类;即或是口对口地教它学话,但是,结果都未能学会人类的语言。经过多次这样的实验,其结果是:它们根本不能进行有联系的谈话,它们的言词仅限于以同样的方式重复的单个的声音或叫喊,如此而已。在学习语言上,最聪明的要算鹦鹉了,但是在经过反复训练以后,也仅能以十分不象样的声音重复几句话罢了。鹦鹉学舌,但不可能真的学会人类的语言,它所能学的也是十分有限的。

由此可见,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界是没有语言的。所谓“鸟言兽语”,毕竟是跟人类的语言不同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