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词曲 水调歌头隋炀帝作曲

水调歌头,词牌名。词牌,是由曲牌发展而来,是曲牌分类的一种。水调歌头是以曲牌“水调”首章另倚新声而成。明末清初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说:“歌头,又曲之始音”,“水调歌头”截取“水调”始音,因而得名。

唐代刘餗在《隋唐嘉话》中记载:“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因而,“水调歌头”词牌是截取了隋炀帝《水调歌》首章而成的宋词词牌。北宋时期,文人词客多以此词牌填新词,其中,以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最负盛名,成为千古绝唱。

因此,《水调歌头·中秋》是隋炀帝作曲,苏东坡填词,传诵千古的一曲绝唱。

水调歌头苏轼词曲 水调歌头隋炀帝作曲(1)

水调歌头·中秋

水调歌历久不衰,终成词牌

明代王冀德在《曲律》中说:“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也就是说,词牌是由曲牌发展演变而来的。曲牌有器乐曲牌、文词曲牌之分。器乐曲牌主要是用于演奏,文词曲牌则是按照曲调填词。因而,更为准确地讲,词牌来源于文词曲牌。

古代宫廷演奏大曲,在曲中填词,载歌载舞,其场面十分壮观。文词曲牌,便因此诞生。

依曲牌或者词牌填词,犹如按照歌谱作词。比如,歌曲《化蝶》就是按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最后一章填词而成。依照曲牌演变为曲牌的说法,《化蝶》若是作为一种词牌,就可以叫“梁祝尾调”。

现在的歌曲创作,有《化蝶》之类的依曲填词,更多的则是以歌词或者诗词谱曲。中国古代的歌曲创作,与现在的诗词谱曲是一回事,最先是以诗词制成曲子,以便传唱,因而,诗也叫“诗歌”。

在长期的诗歌创作中,“乐府”、“乐坊”渐渐地把好听的、传唱经久不衰的好曲子保留了下来,反倒以这些曲子制约诗词创作,要依曲填词。于是,就产生了诗词格律。

诗词格律诞生于魏晋,成型于南北朝齐梁时代,成熟于唐宋,这也是唐诗宋词成为中国诗歌难以跨越的巅峰的原因所在。古人深究汉字声律,把文字与音乐完美地融为一体,为人类奉献了最为优美的旋律。“水调歌头”就是最优美旋律之一,而这个曲牌或者词牌,却是隋炀帝所创。

“水调歌头”有很多别称,又叫“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水调歌”、“花犯念奴” 、“花犯”。这些别称,其实也记录了“水调歌头”词牌的大致演变过程。

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汴河这段时,创作了《水调歌》。《水调歌》也称《水调》,问世之后,一直传唱不衰。之所以又叫做《水调》,是保留了《水调歌》的曲牌,后来的人在隋炀帝曲牌中填了新词,不一定唱的是隋炀帝原词。旧曲填新词,只用其曲不用原词,“水调”就逐渐演变成一种词牌。晚唐诗人杜牧写过一组《扬州》诗,其中一首中有这样两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杜牧证实了隋炀帝的曲子依然在传唱,而这曲《水调》有可能就是隋炀帝在扬州创作的。

水调歌头苏轼词曲 水调歌头隋炀帝作曲(2)

隋炀帝开运河制水调

《水调》不仅是在扬州一带传唱,还被南来北往的人们传诵。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诗:“岭色千重万重而,断弦收与泪痕深。”

唐玄宗时,音乐家许和子被选为宫廷乐师,改名永新。安史之乱后,永新避难扬州,在舟中奏《水调》。金吾将军韦青闻得此曲,说了这样一句话:“此永新歌也”,《水调》盛名当时,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水调歌头”叫做“永新歌头”也是不会错的。可惜的是,“永新歌”歌词没有传承下来,这个词牌也没有被文人接纳。

五代时期,《水调》依然传唱不已,南唐元宗曾经在宫廷中演奏此曲,冯延巳也曾经在《抛绣球乐》一诗中,提到过《水调》。

到了两宋时期,文人骚客纷纷以《水调》的歌头填词,其中毛滂填《元会曲》词,贺铸填《台城游》词、张矩填《凯歌》词,吴文英填《江南好》词, 汪相如填《水调歌》词,姜夔填《花犯念奴》。到了明朝的时候,杨慎又填《花犯》词。

唐代开始兴起长短句,北宋时期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唐人依律作诗,宋人则依曲填词。因而,著名曲牌《水调》就有了这么多新词,也得了这么多词牌名。

水调歌头苏轼词曲 水调歌头隋炀帝作曲(3)

永新歌

《水调》为何定调为“水调歌头”

此处所说的“定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依曲谱而确定了词牌的格律。其二,是“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水调歌”、“花犯念奴” 、“花犯”为何都不会大多数诗词爱好者所知,只有“水调歌头”成了最终的“公知”。

隋炀帝制《水调歌》,与齐梁时代的乐府一样,属于宫廷音乐。唐代时,民间广泛传唱,宫廷同样演奏。因此,《水调》在唐代就有了大曲、小曲之分。《水调》的大曲音律被记录了下来:“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

叠,就是“遍”,词牌中又叫“片”。大牌曲《水调》总共有十一叠,也就是反复演唱十一遍。这个曲牌的前五遍是歌,应当是填词演唱部分,也就是文词曲牌。以下六叠则是结尾部分,“破”,是唐宋大曲的专用名词。大曲一般要演唱十余遍,共分为三个大段:散序、中序、破,“入破”就是第三大段的第一遍。

《水调歌》中“歌”的部分为演唱部分,隋炀帝当年曾经填词:”王孙别上绿珠轮,不羡名公乐此身。户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人。”隋炀帝的词是七言,而唐代大曲歌的第五遍则是五言调。白居易曾经说:“五言一遍最殷勤,调少情多似有因。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白居易的这首诗,证明《水调歌》有七言、五言,这也是初唐诗骆宾王《帝京篇》五言七言夹杂的原因。同时,也是后来“长短句”的来历依据。

白居易的诗还证明,《水调歌》是在隋炀帝元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同时,又填了新词。

水调歌头苏轼词曲 水调歌头隋炀帝作曲(4)

白居易

宋代文人像唐代文人那样,加入了依曲填词行列,因为这些高人韵士的加入,就进一步提升了歌词的质量和品位,宋词便在历代传唱的曲牌中隆重问世。为了更便于传唱,他们削繁就简,截取大曲的部分章节加以改进,《水调歌头》就此定调。

因为大曲传唱时间久远,期间又经历了改造和翻新,所以,很多曲牌都有变调和变格。“水调歌头”有很多别称,其实也是这个词牌有好几种变调。以龙榆生所著《唐宋词格律》,《水调歌头》的定格为: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中中中,中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中平仄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

《水调歌头》总共九十五字,分上下片(阙),各四韵,叶平韵。龙榆生先生所给出的词例,是北宋苏舜钦所填之《沧浪亭》。

宋人填词,早期一般只书词牌名,并没有加词的题目,以小序标注所填之词的主题。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中秋”应为后人所加,苏东坡只在“水调歌头”词牌之后写了个短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宋词依曲填词,因为曲牌本身的演变,故而,词牌也有变格,苏轼的《水调歌头》就属于变格。

《唐宋词格律》在举苏轼《水调歌头》例时,龙榆生特别标注道:“‘宇’与‘去’、‘合’与‘缺’,叶仄韵”。“叶仄韵”,就是押仄声韵,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就属于变格,其中夹杂了仄声韵。

但是,因为苏东坡这首《水调歌头》乃这个词牌的压卷之作,但凡读宋词,必定少不了这一首。因此,《水调歌头·中秋》尽管是变格,也是一种定格。在手边没有宋词格律时,就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依此格律填词。

也是因为苏轼压卷《水调歌头》,这个词牌的其他别名也就淡出更多的认知范围。而且,“水调歌头”这个词牌保留了原创曲子的曲牌名,曲牌、词牌的传承关系也包含其中。所以,以这个词牌填词,很少有人再标注“元会曲”、“台城游”等词牌名。

水调歌头苏轼词曲 水调歌头隋炀帝作曲(5)

明月几时有

苏轼与《水调歌头》

隋炀帝作曲《水调》经历时代的演变,衍生了词牌“水调歌头”。尽管苏轼所填《水调歌头》已经不再是原汁原味的《水调歌》歌头,但却能印证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假如没有苏东坡等宋代词人的才华,恐怕《水调》也难以传唱至今。因而,就“水调歌头”这个词牌而言,可以说是隋炀帝与苏东坡一道,隔空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

苏轼似乎对“水调歌头”十分青睐,在他的三百余首词作中,就有好几首用的是这个词牌。除了非常著名的《水调歌头·中秋》之外,还有《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等。这其中,当然是以《水调歌头·中秋》最为有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阙《水调歌头》并没有“中秋”这个标题,后人有的还标注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以这阙词的第一句为标题。苏轼以一个短跋,注解了这阙《水调歌头》的写作时间和创作缘由。这阙词创作于“丙辰中秋”,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水调歌头苏轼词曲 水调歌头隋炀帝作曲(6)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宋神宗,指出新法的种种弊端,惹怒了新法的制定者与推行者王安石。王安石身居宰臣,指使御史谢景在皇帝面前数说苏轼的过失。苏轼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要求外放,出京做官。宋神宗批准苏轼的请求,当年就任命他为杭州通判。北宋时期的通判,是知府知州的佐官,也就是副职,协助处理政务,监督州府长官,行使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州府公事终审职权。

苏轼在杭州任上也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为著名。

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后,熙宁七年秋出任密州知州。密州就是现今的山东诸城,《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轼来到密州的第三年中秋节的作品。

苏东坡独在异乡,逢佳节而倍思亲人,这阙词就是他对兄弟苏辙的思念。苏辙,字子由,苏东坡的弟弟,他们父子三人号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辙被贬在齐州任掌书记。齐州,即今之济南,掌书记是一路军政、民政机关的机要秘书。

这首《水调歌头·中秋》既表达了苏轼远离朝廷,依然关心“高处”、思念亲人的家国情怀,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屡遭谪贬,难免流露出孤身异地的凄清情绪,但旷达豪迈的苏东坡却依然对人生充满美好的乐观,如李太白那样独酌月下,飘飘欲仙。

中秋之夜,万般忧乐涌上心头,月下徘徊难以成眠,苏东坡便想到了同样被谪贬出京的兄弟,也在他乡的子由还好吗?

苏轼在词中以“不应有恨”鼓励自己和子由,并不是因为政见纷争而导致咱们兄弟骨肉分离,不能像中秋之月那样团圆。人生的悲欢离合,犹如明月的阴晴圆缺,过了十五就是另外一番样子了。因而,咱们得珍惜人生,共享中秋月圆的美好时光。

这阙词几乎平白如话,通俗易懂,尤其是最后两句,无需做任何解读,若做解读便俗不可耐。但正是因为这一句,让苏轼这阙《水调歌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中秋盼团圆,中秋庆团圆也是中华家国文化的美好传承。苏轼这首词,无愧《水调歌头》压卷之作的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苏轼词曲 水调歌头隋炀帝作曲(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是千古第一文人,想必他一定知道“水调歌头”的来历。“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隋炀帝、苏轼虽然远隔时空,但却也是“千里共婵娟”,《水调歌》、《水调歌头》都是同一轮明月之下的灿烂诗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