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图与好文分享(来看看中图网书友的共读打卡分享呀)

好图与好文分享(来看看中图网书友的共读打卡分享呀)(1)

买书人特别爱说一句话:“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虽然这是句自我调侃,但这绝非是小图的初衷。

我们的书友群一直都在组织读书打卡活动,大家记录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不少书友都能坚持连续打卡10期以上。

但是这次,我们想玩点不一样的!我们决定组织书友共读一本书!于是在11月的一个早晨,我们开始了“【中图网】好书共读:线上读书会”的打卡活动。

本期给大家分享的是来自8位书友的打卡内容,共读书籍为《乡土中国》。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能精选部分内容。

下面一起看看书友们的打卡吧:

书友:百事可爱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也是在中图的读书群里,当时书友壳(撬开你的壳)按头安利费孝通老师,于是我果断买了这本代表作,结果到手一放就是半年。

这次共读活动,我读的是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2020年8月第23次印刷的这版,整本书一共120页,可以说是近期读过最薄的一本书。加上序言、后记,一共十六章。

一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费老在序言里简单地介绍了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收录的十四篇文章,此前是连载于《世纪评论》上的。

他在序言里提到:“现在把它作为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样本,拿出来看看,倒另有一番新的意义。”

此外,还强调:《乡土中国》与他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也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

从序言看,这本书既是一个时代求真求实的青年缩影,又能解答“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研究到底是什么社会”这一问题。

十六 后记

费老在后记中更为详细地说明了科研工作的大背景与大环境。其一是当时去广西瑶山研究当地瑶民生活,做田野调查时,前妻王同慧女士不幸遇难,未能生还,而他也是负伤在身,利用养病期间整理稿件与资料,远赴英国留学 。其二是返国后开展研究工作又碰上了抗战。诸多不便之下,仍在坚持科研,把经济问题从社会学研究中暂时剔除,侧重研究社会结构本身。

我去年才开始接触社科类书籍,一个人生前二十几年都对历史和政治漠不关心且避而不谈的人,一开始读社科真的头痛欲裂。对我来说,社科变有趣是从觉察到书上文字逐渐照进现实,并逐一得以印证开始。

如果有人问我社会学是什么?社会科学又是什么?两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依然是答不上来的,但费老后记的第二部分可以解答这三个问题。

书友:夜航船

写在开卷之前

最必要的准备,84岁的费老带你入门——不应跳过的附录《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虽然钱钟书曾说,去看写文的作者,无疑是找下蛋的母鸡,于好吃的蛋无关,于本质无意。但我仍认为有文似其人的道理,书籍的形成风格会打上作者烙印。网络多有介绍费老的生平、家庭、友人关系及对其人其学术或正或负的评价,从这些简单的表述中能了解一些关于费孝通及其学术工作的背景。但心中仍有很多疑惑,百度知乎无法准确解答。

今天读完附录,不禁失笑,为什么不听费孝通是如何谈而要到网上看观众们如何评价一个“名人”?让费老带你入门了解他的师承与对学术的理解与指引。正如许倬云先生愿意指导后生以经验方法,后来社会学者,应能从费老此番自述和思考中得自己学术探寻上的二三收获。

几天前购得实体书,作者介绍中提到费孝通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但他到底更侧重于哪一家,让我一直困惑和纠结。今日阅读附录,从费老晚年的这份自述中,他已将自己的师承及学习经历介绍得十分清楚,让人豁然开朗。同时对社会学一些基本概念有了一定了解。

从附录《个人·群体·社会》的笔触中,能看到费孝通温婉谦和的性格,扎实的学术功底,平和坚定的学术态度观点,对所学所研的挚爱自不必说。其责,“我早年自己提出的学习要求是了解中国人是怎样生活的,了解的目的是在改善中国人的生活。为此我选择了社会学”。

19世界末-20世纪,社会学算是显学吗?民国时期沧海横流,医学救国、从文救国……社会学兴起,何尝不是学术救国,知识分子有志之士救亡图存的一部分?其巧,“你怎么会在没有和L.S.E接触之前,就走上了功能学派的路子?那时我才明白我……学来的这些东西……原来就是马氏的功能论的组成部分”。但若没有自己扎实的学习,如何能在英国彰显功底?

须知史禄国为他定下的是一个六年的基础学习计划。其勇,“我就决心去学人类学,虽然我当时对人类学还一无所知”。这是他的勇气,更是极有主见和学术热忱的。文中关于学术的介绍不一一赘述。

《乡土中国》仅7万余字的作品,并不觉得简单,这是新的开始。你如何能不去阅读作为基础的《江村经济》?会接触到通才潘光旦先生的《生育制度》不吸引人一读吗?在阅读完一遍《乡土中国》的文字后,我将一定仍不能理解社会学的乡土中国。

书友:路过,专业的

当群里在议论《乡土中国》时,我以为是大佬温铁军的书,还在想大家还真是博学广见啊,这么冷门的作者和学科都看过。当然百度之后才知道,原来本书作者不是大佬温铁军,而是巨佬费孝通,是我唐突了…全书分十六个部分,其中核心部分是应《世纪评论》写成的十四篇连载文章。所以我计划十四天,每天读一篇。

章节:“乡土本色”

大家经常半开玩笑半炫耀的说,种地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的确,作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原文化,耕作是日常必不可少的部分。也难怪史禄国先生会和费先生说,中国人到了西伯利亚也要种下些种子,试试那里的土地能不能耕种。多可爱!

正是由于这种以农为生的特点,才有了世代定居的特征,才让我们对土地有深深的眷恋,才会有千年不变的乡愁,也才会有流浪地球中,太阳系毁灭也要带着地球一起跑的中式浪漫。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乡土文化也受到了极大冲击。不再是因地聚集,共同成长的群居模式,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独居模式变化。这种变化导致礼俗社会传统已不再适用,不再是由熟悉获得信任,不再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而开始“口说无凭,签字画押”的法治社会模式。

由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与“有机的团结”的传统乡土社会产生了矛盾,孰优孰劣?费先生没有说,但我想,每个人都愿意身体享受着现代社会,但精神依旧希望生活在淳朴的乡间。

书友:Wo.range

章节:“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作为《乡土中国》开篇之作,以“乡土性”为核心,具体阐述了“乡土”对于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作家先解释了“土”的含义,即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种地就是人们最普遍的谋生办法,这也成为了中国人的生活传统,即使离开土地,也会想尽办法向土地讨生活,因此对于乡下人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

接下来,作者从“不流动”入手展开讨论“土”在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位置。直接取资于土地,就造成了农民的“不流动”性,世代定居,聚村而居。这种“不流动”性,也造成了乡土社会生活的“地方性”,在这一限制下乡土社会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生活常态,也就形成了“熟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可靠性,人与物之间的个性认识。

其中,对于“土”就是命根中的描述,让我想起了我们几姐妹离家上大学的时候,妈妈总是会用袋子装一把土放在我们行李里,告诉我们,水土不服就抓一把土泡水喝。当然最后我们并没有出现很严重的水土不服,那一包土也就一直放着。

乡土中国的“不流动”对文化的影响之中对于外出的人的叙述,让我想起“客家话”的形成。这一批“客”家人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形成一个游离于当地的生活群体,他们极其重视内部的凝聚力,特别是语言。所以,散布全国的客家人,哪怕相聚千里,在再次相见的时候,语言也是可以沟通的。

最后,令我耳目一新的是作者提出的乡土社会的“无选择性”与规矩的“习”。

书友:Farewell

章节:“文字下乡”

“乡下人是蠢的,乡下人的脑子都不灵活”,这是对乡下人的一种刻板印像。

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有明确的定义吗?没有。城市里长大的人,接受着较好的教育,对书本上教授的知识很熟悉;而乡下长大的人,接受的教育往往没有那么全面,可能对数学、物理一窍不通,但这是愚蠢吗?我认为不是。乡下长大的人,在耕地开垦、种菜栽树上可谓是精通;可如果让城市里长大的人突然来到乡下,让他们去干活,那也是手忙脚乱、摸不着头脑,那能说这是愚蠢吗?也不能。

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取决于他平日里接触的是什么。而片面地通过一个人的知识与技能去判断一个人是否愚蠢,我认为是最肤浅的一种方式,如果不擅长某种东西便是愚蠢,那么每一个人都是既聪慧又愚蠢的。

这里引用一下罗翔老师在《刑法学讲义》最后写的一句话——“不要有知识的优越感,追逐知识只是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无知”,没有人是无所不知的,总会有一些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所以,在知识面前,我们必要保持永久的谦虚。

乡下人不常使用文字,原因作者解释的很清楚,“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乡村里,出门散个步就能遇上大半个村子的人,当面就能口头表达的事,何必应用不及言语的文字呢?但不可就此否认文字下乡的重要性,此篇强调的应是“因材施教”,不必强求乡下人必须识得多少数目的字,只需让他们能满足生活中的多数需求,不再目不识丁便可。

至于如何让乡下人聪明起来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讨论,因为乡下人是否愚蠢这个问题并没有肯定的答案。

书友:花泽海带根

昨日恰逢大雪,正好寻着《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之气,说点自己想说的。

小时候家住在平房,每家每户都要生炉子。等到入冬之后,每到傍晚之时,每家升起的炉火气息,顺着庭院来到街上,汇聚在一起,变成了农村独有的气息,这种味道是刻在记忆里的。

前不久在晚上的时候去到乡镇里检查,就全部都是这种气味,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小时候宽敞的大院、玻璃外的水蒸气和烧的通红的炉子里我妈给我留下的烤白薯,这些都是美好的。

中国人的一些情境是刻在基因里的,就像下雨时人会变得安静和沉思,打雷时会想找个安全的小角落,下雪的时候人会会想出去“撒欢”,我对于雪的记忆全是美好的:小时候下了大雪,听到父母的呼声,便立马掀开被子离开热乎的炕头,参与到扫雪中去,那是属于我们一家三口特有的劳动,一条一条的,直到将院子全清干净,就会在门口堆一个大大的雪人,插上树枝和胡萝卜,直到他融化的那一天,这份美好一直都在;上学时是在哈尔滨上的,那里的雪更大更沉,虽然也属于北方人,但是下雪时仍忍不住要去洁白的地上打两个滚。

书友::阿音

章节:“差序格局”

弄明白何谓“差序格局”,的确是小费了一翻功夫。

简单来说,差序格局是作者首创的一个概念,用来表示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不同人物的亲疏关系界定。

用系统化的思维来看比较方便,所有人共处于一个网络系统之中,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度为边的系数,这个系数对边两头的节点可以是不一样的,A→B可以是0.3,B→A可以是0.5。

根据不同的亲疏度,把跟自己有链接的节点划入第一圈层(亲密)、第二圈层(较亲密)等等,而针对不同的圈层,有不同的相处准则。而这个双向的系数是动态的,每个圈层包含的节点也是不固定的。

回想起毕业设计被复杂网络理论摧残的时光……看起来难,但理解了就简单且很有用。

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差序格局”,而外国较为常见的是“团体格局”,比起中国社会按系数配比确定亲疏,外国更像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系统,每个标签种类后是否非常清晰,更高权限的人才能改变他某个标签的值。

用作者的话来形容,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有“伸缩”能力——每个人的各个圈层范围都是波动的,外国社会的“团体格局”也有伸缩性但非常有限——当满足事先设定的条件后才会触发——比如《龙族》里加入学生会要先裸奔。

书友:明珠

漫长的岁月,从美德的嘉奖到牌坊的束缚

——名实分离

曾经看印度剧摩诃婆罗多,里面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当英雄阿周那带着公主逃婚,高尚的毗湿摩指责阿周那违背传统道德,主神下凡的奎师那在众人面前说出了一番话:“传统道德是什么?传统道德是树上的芒果,开始的时候是青涩的,只有一部分人喜欢。成熟的时候是甜的,那时很多人都喜欢,但之后他变烂,大家就会舍弃他。传统道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乡土社会,我们再强调他变化缓慢,但他依然处在一个可变的过程中。社会制度道德是根据当时社会需求状态而制定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社会的需求,格局也在变化,渐渐地,旧的道德无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曾经维系的久的社会需求的道德也慢慢失去了本身的作用意愿。但核心的失去不代表表面上名义的失去,维系旧道德的外在形式,哪怕已经失去本身的意义也依然坚守的情况是一直存在的。若是质疑,反而会有祖宗之法不可废,惯例等说辞。

资治通鉴里有段对话,特别有意思:

皇太子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常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柰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资治通鉴》第二十七卷•汉纪十九

汉宣帝的这段对话,也点出了长期存在的问题情况——名实分离。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观原因存在个人利益跟名目不符,个人私心好利好面子的问题。但客观上依然是社会发展惯性下人们思想无法跟上核心需求,只守着表面的名而忽视了核心的实,使得本该坚持道德变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枷锁。

然而任何社会能够看清这社会需求核心变化的人永远是少数,能够真正明确道德核心意义的人也是少数。在社会变革新旧交替下,思想文化的新旧之争自然从来没少过。名实分离的情况在客观上存在是必然要面对的过渡阶段。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社会发展,最终渡过名实分离状态的后,依然会回归名副其实的新秩序道德的社会。

就像摩诃婆罗多里,高尚伟大坚守自己誓言的毗湿摩,过于执着的坚持自己的誓言而导致助纣为虐,后来天神奎师那在战场上点醒了他坚持誓言本身的意义,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初心,英勇赴死。

好图与好文分享(来看看中图网书友的共读打卡分享呀)(2)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作者:费孝通

以上就是8位书友的部分打卡内容。

小图希望书友们能把买的书都看起来,一起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写作能力,如果能把某件事坚持做下去,那也是极好的。

好图与好文分享(来看看中图网书友的共读打卡分享呀)(3)

主编丨木月作者丨中图网书友

美术编辑 | 小柒

编校丨 煮河马

图文来源 | 网络 中图网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