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变迁的历史意义(换个视角解读京杭大运河)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

京杭大运河变迁的历史意义(换个视角解读京杭大运河)(1)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唯一南北走向的长河,它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运河是利用许多天然河流、湖泊开凿成的人工运河。因其水量的大部分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因此各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大运河各段之间高差悬殊,全线各段“三起三落”。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制定了改造京杭运河的计划,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重要通道。

京杭大运河变迁的历史意义(换个视角解读京杭大运河)(2)

但是,隋炀帝时期,开凿大运河,徵调大量力役,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再加上劳民的远征高丽等等,611年到614年,隋炀帝三次亲征高丽,三次都均遭失败,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烽火频起。最后被叛军宇文化及於江都所杀。

京杭运河的光环掩盖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与泪。其实无论是运河的开凿,还是运河的通航都凝结着万千黎民百姓艰辛的劳作。滔滔的运河之水浸透着百姓的血泪,它的历史也是一部辛酸血泪史。

在开凿运河时,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凿通济渠时,役丁死十四五"。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永济渠时征河北诸军一百多万,男丁不够,就抓女工上河。河工在五万名监工监督下日夜劳作,动辄受"枷项笞背"的处罚,弄得许多人家卖儿鬻女,家破人亡。

京杭大运河变迁的历史意义(换个视角解读京杭大运河)(3)

隋唐运河,运输量巨大,船队要从黄河三门峡经过。相关文献对牵船纤夫的劳作情况有过生动的描述:"自集津上至三门,皆一纲船夫并牵一船,仍和雇相近数百人挽之。河流如激箭,又三门常有波浪,每日不能进一二百船,触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涡,更不复见。""苟纤绳一断,栈梁一绝,则扑杀数十人。落栈着石,百无一存,满路悲号,声动山谷。" ......

京杭运河,它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命运从繁华到衰落。它曾是国家的生命线,维系着封建王朝的兴盛;它更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展现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它又是一条血泪之河,浸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苦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