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为114亿的上市公司(这家企业回港上市)

5月4日,美国证监会披露第六批“预摘牌”中概股名单,此次“预摘牌”距离上一批还不到半个月时间。“入榜”企业数也直接上升至88家,哔哩哔哩、拼多多、京东、携程、网易、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科兴生物等都在新增名单之列。

而紧随一波“预摘牌”名单而来的,还有贝壳找房(以下简称“贝壳”)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苏日安贝壳回港上市的传言已久,但令人意外的是,贝壳此次回港上市,创新性地采取了“介绍上市”和“双重主要上市”结合的方式,在不发新股、不现有股东稀释的情况下在香港主板上市。

市值为114亿的上市公司(这家企业回港上市)(1)

来源:贝壳找房

行业猜测,这是因为中概股连续股票大跌的原因之一,而回港上市已经是互联网科技公司首选的目的地。

截止5月11日发稿前,贝壳在港交所的股票发行价格为30.75港元/股,股价最高为32.45港元/股,市值1212亿港元,换算后,比美股收盘时市值140.9亿美元(1106亿港元)高出百亿。

市值为114亿的上市公司(这家企业回港上市)(2)

来源:百度股票通

回想美股上市之初,贝壳一度迎来高光时刻,股价逼近发行价4倍,市值超万科、保利、绿地等房企总和。但此后旋即走下巅峰,上市一年跌破发行价,今年以来跌幅已超40%。

贝壳作为重塑传统产业实现互联网转型的代表,此次采取门槛更高的回港上市方式,究竟是为了稳定市场情绪,还是为了实现市值的价值回归?

第一家“双重上市 介绍上市”的中概股

贝壳已故创始人左晖可谓是一个传奇。

1992年,左晖从北京化工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就开启了北漂生活。毕业后的前两份工作分别为电话客服和市场销售,前前后后一共工作了三年,但是却没有任何起色。

经历过三年的“平庸”之后,左晖决定创业,于是和两个大学同学每人拿出5万块钱做起了财产保险代理生意,并且迅速成功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房产市场化和房产交易需求的快速发展,左晖敏锐地嗅觉到房产服务行业巨大红利。

2001年,左晖在北京创立了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三年后,左晖不仅把链家的店面发展到了30家,也终于在北京买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

链家的关键转折点在2018年,链家正式升级为贝壳找房,主要业务为客户提供新房和二手房交易、房屋租赁、房屋装修、房产金融解决方案及其他服务。

市值为114亿的上市公司(这家企业回港上市)(3)

来源:视觉中国

转型升级后,贝壳终于在2019年完成了超过220万单交易,总计产生21280亿元的交易总额,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交易和服务平台。

然而贝壳找房在刚升级的那段时间却没有这么好过,因为贝壳找房全新的服务方式,影响到了同行的竞争业绩,所以刚成立两个月,58集团就联合我爱我家、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发起了真房源誓约大会,成立了著名的“反贝壳联盟”。

然而贝壳却越挫越勇,不仅在行业中破壳而出,还在2020年8月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居住服务平台第一股。开盘首日,贝壳暴涨87.2%,市值达到最高峰折合人民币约2930亿元。

成立贝壳找房之前,链家已覆盖32个国内城市,共有员工15万名,其中一线经纪人超过13万;2016年-2018年,链家GMV连续三年突破万亿。

但决心要将房地产服务行业互联网化的左晖,始终没有忘记“重塑行业基础设施”。2018年转型升级为贝壳找房后,贝壳找房开始基于ACN网络,以互联网手段改造服务流程,让服务流程标准化、线上化、智能化。

贝壳上市半年后,创始人左晖病逝,联合创始人、CEO彭永东接替左晖担任贝壳董事长。根据贝壳2021年财报显示,全年完成交易额达3.8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营业收入为808亿元,同比增长14.6%,全年净利润为22.94亿元。

2022年5月,贝壳启动回港上市,正式登陆港交所。至此,贝壳成为今年第一家“双重主要上市 介绍上市”的中概股。

市值为114亿的上市公司(这家企业回港上市)(4)

8轮融资,市值依然缩水800多亿美元

从链家到贝壳,公开资料显示贝壳一共有过8轮融资。2011年天使轮后,2014年1月,链家启动A轮融资,由复星、鼎晖投资数亿元。

2016年,链家完成B轮和B 轮融资,总金额超64亿元,融资后估值365.2亿元;

2017年1月完成战略融资,孙宏斌的融创中国独家投资26亿元,融资后估值416亿元;

2017年11月,链家再度完成C轮融资,高瓴资本成为领投方,此时融创、万科、腾讯、华兴、新希望集团等跟投;

2018年,链家升级为贝壳找房,2019年启动D轮融资,由腾讯领投8亿美元;

市值为114亿的上市公司(这家企业回港上市)(5)

来源:贝壳找房

2020年3月,贝壳完成D 轮融资,参与方包括软银、腾讯、高瓴、红杉,总融资额超过24亿美元,投后估值达到140亿美元;

2020年8月13日,贝壳找房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根据彼时的招股书,左晖个人持股8.85亿股,持股占比46.8%;CEO彭永东持股为3.6%;腾讯持股12.3%,软银愿景基金持股为10.2%,高瓴资本持股5.3%。;

2021年5月20日,左晖病逝。叠加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行情、浑水做空等多重影响,贝壳股价大幅缩水,软银、高瓴资本、融创等老股东们相继抛售。腾讯的持股比例从12.3%降至10.8%,但仍是贝壳最大的机构股东。

本以为纽交所上市后,贝壳会一路高歌猛进,股价也会一路稳涨。没想到随着创始人的离逝,贝壳的股市开始表现低迷。

从2021年7月开始,贝壳的股价累计暴跌83.25%,截止2022年5月11日,贝壳最新总市值为142.67亿美元,相较于历史最高点950亿美元市值计算,贝壳的市值已经缩水8020多亿美元。

市值为114亿的上市公司(这家企业回港上市)(6)

来源:百度股市通

本来贝壳股价暴跌就已经很头疼了,没想到2021年12月中旬,贝壳被曝出财务做空,和当年瑞幸咖啡的情况相似。虽然之后贝壳也连续发出两份声明,表示贝壳做空报告没有事实依据。

但声明依然挽救不了贝壳下滑的股价,部分投资方眼见贝壳的股价越来越低,开始接连退出,甚至还有投资方认亏出局。

中概股从兴意阑珊“赴美”到调整结构“回港”

在中概股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当下,曾经不少远赴美国上市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经过评估和情况下,都开始转战港股上市。

前有知乎、现有贝壳都是经过评估和调整结构后,回港上市的代表企业。

据资料显示,中概股赴港上市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通过挂牌方式二次上市,这也是此前互联网公司选择最多的一种途径,例如阿里巴巴、B站等;其二,先进行美股私有化,进而通过港股上市;其三,就是此次知乎将要采用的港美股双重上市。

所谓双重主要上市,简单来说,是指同一家公司在两个不同的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和“挂牌二次上市”有很大区别。

采取双重主要上市的公司会同时拥有在两个上市地的同等上市地位,最重要的意义是如果在其中一个上市地退市,并不影响在另一个上市地的上市地位——这也是预防美股摘牌的一个方式。此外,双重上市的公司还可以被纳入港股通名单,进而引入A股投资者,提升股票流动性。

从上市流程来看,双重主要上市回港流程是完整的香港上市申请,而二次上市流程会简化很多,很多香港上市规则都被豁免。但如果公司从二次上市升级为双重主要上市,还须经历复杂的申请和批准流程,存在相当变数。

市值为114亿的上市公司(这家企业回港上市)(7)

来源:视觉中国

即使如此,自2021年开始,国内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在中概股低迷的情况下,纷纷选择回港上市。

今年3月10日,蔚来汽车以“介绍方式”正式登陆港交所,上市当日市值高达2800亿港元;

3月31日,已在美国IPO的名创优品也递交了上市申请,计划在香港主板进行双重主要上市;

4月22日,知乎成为首家在港交所实现双重上市的互联网公司;

4月29日,已完成港股二次上市的B站宣布,公司就建议转换申请收到联交所的确认,预期将在2022年10月3日于香港联交所及美国纳斯达克完成双重主要上市。

事实上,随着贝壳打响了双重主要上市 介绍上市回港方式的“一枪”,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其或许将掀起了中概股回归热潮。

面对愈演愈烈的预摘牌风波,已经有不少公司选择在港股进行双重主要上市,此前知乎已在4月22日成功通过这一方式登陆港股,而B站也在4月29日宣布已收到港交所确认,将于10月3日实现港股及美股的双重主要上市。

而在此背景下,贝壳以介绍形式上市和双平台上市的回归方式,也不失为其他中概股回归提供一些参考价值,进而加速了中概股“回归”。然而,回港上市不难,能否让中概股保证价值回归却是很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