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沂蒙山小调合唱(沂蒙小调代代传唱)
历史依然鲜活,红色故事炽热2019年春,山东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北京上演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韵律与全剧音乐融合,动人肺腑全场掌声雷动,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新编沂蒙山小调合唱?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新编沂蒙山小调合唱
历史依然鲜活,红色故事炽热。
2019年春,山东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在北京上演。民歌《沂蒙山小调》的韵律与全剧音乐融合,动人肺腑。全场掌声雷动。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我是土生土长的沂蒙人,长在红旗下,听着唱着《沂蒙山小调》长大。这首《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蒙山高峰望海楼脚下的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那个小村三面环山,是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极为隐蔽幽静。这首著名的革命历史歌曲,诞生在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由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团员阮若珊作词、李林编曲,是在一间乱石砌墙、茅草遮顶的简陋民房里完成创作的。刚创作出来,李林就一手拿着底稿,一手打着竹板,在山坡上唱给大家听。因旋律优美、调式清新、歌词朴实,很快在文工团和当地传唱起来。
沂蒙人乐于用歌声抒发情感,当地老百姓人人能哼几句,《沂蒙山小调》就源于沂蒙山区的花鼓调。2009年这首民歌成为贯穿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背景音乐,几次登上全国春晚的舞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宣布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之一,风靡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1999年,费县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启后人。《沂蒙山小调》抒发了沂蒙人民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既歌唱沂蒙革命老区的美丽风光,又唱出了党、军队与老区人民的鱼水情长,已成沂蒙山的代名词和亮丽的文化名片。
2018年初夏,我专程赶去费县观览白石屋村,探寻历史的足迹。那天天公作美,风和日丽,村前绿树遮掩下的溪流清澈见底。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的旧物和照片,讲述着那段硝烟故事。听着悠扬舒缓的《沂蒙山小调》伴奏乐,倍感亲切温暖,舒畅清爽;抚摸着阮若珊女士亲笔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几个红漆大字,心中涌动起敬畏感激之情。那天有个远道来开展红色教育的考察团,聚集在火红的党旗下,集体合唱起《沂蒙山小调》,小桥旁、弯道上零散的游人也自觉跟随哼唱起来,黄昏的山村和鸣起充满深情厚意和乡土气息的歌声……
听着这悠扬的歌声,总会让人遥想蒙山沂水间的美丽景象和悲壮的英雄岁月。当年,这首歌鼓舞和激励沂蒙百姓舍生忘死,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拼杀、守卫自己的家园。这跳动的音符,经过火红信念冶炼和战斗间隙的润色,点播进石缝,就长出茂密玉米和高粱;哼唱在千里迢迢的支前路上,就是充饥的干粮。今天我们唱起这首歌,自然联想起风景秀美、民风淳朴、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山,脑海里闪动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妇救会、“识字班”、煎饼、鞋垫、独轮车、支前模范这些沂蒙特色的红色符号和一串串震古烁今的动人故事。
这首歌像满山遍野、竞相开放、叫不上名字的山花,又像沂蒙山套里百曲千弯、潺潺流淌的清溪,带着浓烈馥郁的山野乡风,从连绵起伏的沂蒙山深处飘来,那么深邃凝重,又那么清澈辽远,是心灵之声,若天籁之音。记得2006年秋,我去西藏看望山东援藏干部,夜宿海拔4400多米的昂仁县。缺氧不缺精神、十分干旱的昂仁县下起了小雨,竟然有歌手纵情高唱这首具有山东地域特色的民歌,在青藏高原用高音高唱浓郁山东味的旋律,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盈满眼眶。
歌是文化的索引,是浩渺天宇、苍茫大地和人民心声合奏的乐章,也是历史的佐证和岁月的伴唱。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沂蒙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沂蒙山小调》悠扬婉转的旋律,依然回响在沂蒙山区的山涧、田野和课堂。这首歌的新一代传唱人说:“我们组织过‘万人同唱’等活动,尤其是教会孩子们唱,把《沂蒙山小调》一代代传唱下去,传承好红色的基因和血脉……”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6日 20 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