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守住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红线(守住耕地红线发展田园观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一个种粮食的人,我更加觉得责任大,在未来的日子里要种出更好的粮食,让农民持续增收。”——黄陂区港湾永旺合作社理事长 胡丹
胡丹与她的智慧农场。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记者潘璐)2022年10月18日,胡丹智慧农场里的粮食全部收割,进入后期加工阶段。今年7、8月份,包括武汉在内的长江中下游区域,遭遇了1961年以来伏旱高温同时叠加最重的灾害性天气年份。胡丹的“智慧农场”通过AI智能灌溉系统等科技方式护田,顶住了旱情和高温“烤”验,稳住了粮食收成。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智慧种田能帮助我们更精准管理农田、节约人工,同时还能解决农村老龄化缺少种田劳动力的问题。”目前,胡丹的合作社仅有68名社员,却能够井井有条地管理好2万亩水稻种植。
党的十八大以来,胡丹的种田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春天,胡丹买回了黄陂区第一台插秧机。当轰隆轰隆的机器出现在水田里时,乡亲们都跑来了,田埂上站满了人。小小一台机器,一小时能插10亩地,极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从此,胡丹就在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上狂奔。目前,她的农场已经配备了2万份育秧硬盘、15台拖拉机、18台旋耕机、15台插秧机、6台收割机、6架无人机、3台套烘干机等设备,农场从育秧、播种、收割到包装,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胡丹(左二)与员工们在农场里。
但胡丹不满足于此,2021年,胡丹开始做智慧农场,将农田划分为395块,小的3亩、10亩,大的100余亩,每一块设定一个编号。通过北斗系统的精准定位,每一块农田都录入了“智慧农业物联网”,俗称给农田“上户口”。农田有了“户口”,更方便智慧农机的耕作。轻点手机,稻田上方两台无人机腾空而起,按照规划好的路线飞行,一台播撒肥料,一台播撒种子,同时作业,1000余亩的稻田,8小时就可以完成两项工作。
改变了传统种粮方式的“看天吃饭”,但胡丹仍没有止步。目前,她准备让智慧农场全面提档升级。“我们目前的智慧农场包括气象服务、智能排灌、飞行数据采集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今年准备引进北斗综合集成系统,基于前两年智慧农场的数据采集,做到真正的可视化和无人化,更加节本增效。”胡丹说。
胡丹查看水稻长势。
除此之外,胡丹还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做“农业 ”项目。胡丹说:“在种植好稻米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增设田园教育、科普研究,宣传稻田文化,发展田园观光。让更多的学生到田地中来学习,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投身到农业中来。”
【编辑:邹卓然】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