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人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在留学人员之家)
新华社上海9月11日电(记者许晓青、黄安琪、王婧媛)欧式风格的高脚凳整齐摆放,形成一条优雅的弧线;茶香与咖啡香交织在空气里,令人精神振奋;外滩钟声定时响起,仿佛提醒人们抓紧面对面交流的时间,沟通信息、分享故事、抒发情感……
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220号,也称新汇丰大楼(小汇丰),于1928年建成,是汇丰银行大楼的配套建筑。这栋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过去主要是公务机构和国企的办公地。
上海外滩江景(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一年前的9月,这里的二楼新设“上海市留学人员之家”,平时每月举办各类中外交流活动。欧美同学会会员、归国留学生、在沪外籍人士很快聚拢来,于是就有了“月月团圆”的味道。
临近中秋佳节,“留学人员之家”更是热闹起来。暂停了近半年的面对面交流活动自8月起恢复,到9月上旬这里已举办多场青年沙龙和对话会。
其中一场活动邀请来自美国、瑞典、荷兰、古巴等国的在沪外国青年代表与欧美同学会的留学归国人员展开对话,畅谈在上海工作、生活的甜酸苦辣。
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如何兼顾节省成本和增强效能,如何用好中国本土的技术和文化强项,这都是中外青年代表关心的问题。“留学人员之家”的志愿者们积极为外国朋友答疑解惑。
上海外滩街景(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来自古巴的舞蹈老师阿拉布尔·阿里亚斯第一次做客“留学人员之家”。他认为,上海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多多,从异国他乡远道而来的年轻人一定希望能获得更多指点,“留学人员之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给人亲切的感觉。
在那场沙龙里,阿拉布尔认识了在上海创业的佘宛婷,他们打算今后定期沟通交流文化艺术市场的新动态。
中秋佳节前夕,围绕中英两国教育、医疗、文化及金融领域的民间交流热点,沪上英国青年代表与中国留英访英学者也相聚“留学人员之家”。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黄兴丰介绍了2014年以来中英两国小学数学教师交流学习的见闻。当英文版上海数学“一课一练”系列辅导教材的封面照出现在投影画面中,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多位见证、参与中英教育交流的青年代表坦言,两国教育资源丰富,近年来联系密切,教师们相互借鉴,特别是在数学领域分享“上海案例”,探索优化教育实践,这对今后其他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很有启发。
归国留学人员代表、活动志愿者袁源说,在毗邻外滩的这片“小天地”里,很多留学归来的“新上海人”也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寻找到更多机会。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于兵认为,在“留学人员之家”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是为了继续推进中外文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交流交融,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厚植上海发展的人才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