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时代的特征(不确定性的时代)
- 你迷恋整洁有序;
- 你一心钻研“整理术”“收纳法”;
- 不列出“任务清单”、不做好“工作计划”,你就不能正常开工;
- 你甚至付费修炼“自控力”“专注力”;
- 你总是在寻找成功路径,相信成功是有明确的方向……
可是,你怎么还没成功呢?
蒂姆·哈福德在《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一书中说,如果你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那么,你会越来越擅长按部就班,你将在陈规陋习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个世界是杂乱无章、无法测量的。《混乱》这本书告诉我们,与其非要“理清头绪”(很多时候,“头绪”是没办法理清的),不如拥抱混乱、利用混乱,甚至制造混乱。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应变力和适应力。
这里是“翁炫讲书”,我是翁炫。接下来,我将分成5讲,来为你详细解读《混乱》这本书。这一篇,是咱们的第一讲。
在这一讲里,我们来重新认识混乱的好处。
意外创造了奇迹
1975年1月27日晚上,美国钢琴家基思在德国科隆大剧院有一场爵士音乐会。
音乐会临近开始时,基思和他的团队才发现,指定的钢琴没有到位,舞台上的钢琴音调不准、有几个键是坏的、踏板也很卡。
换钢琴?去哪里换?且不说没琴可换,就算有琴可换,时间也来不及了。
怎么办?基思当然不想被钢琴砸了招牌。他选择了所有巨星在遇到主办方掉链子时的惯用做法——拂袖而去。
主办方负责人是一位17岁的德国女孩薇拉。后台是基思黑着脸甩手而去,台下是1400位随时都可能冲上舞台拆掉台子的观众。薇拉欲哭无泪几近绝望。
绝望的薇拉追上基思,苦苦哀求他,不要走。基思被这个倔强且有商业头脑的小姑娘打动了,离去的步伐折返了回来。
基思按下琴键的那一刻,奇迹发生了。
高音键损坏了,基思就避开了高音,转而弹奏中低音区。一连串重复的中低音即兴弹奏,掩盖了钢琴的共鸣不足,使得这段音乐产生了一种催眠的效果,让现场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最终,这场音乐会的钢琴独奏专辑,卖出了350万张的超高销量,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同类专辑的销量超过它。
而它,其实就是一场即兴表演。
我们总想要一个有序的世界。为此,我们孜孜不倦地提前做好规划、尽可能地去量化。然而,这个世界原本就是杂乱无章的、无法测量的。如果我们一门心思去追求秩序,或者被秩序驱使,那么就会错过一些意外的惊喜。
比如,上下班路线的改变,就有可能带来惊喜。
改变唤醒了潜能
你每天上下班都是固定路线吗?有考虑过换条路线吗?
你基本上很难做出改变:这条路线轻车熟路啊,计算好时间的,换路线万一迟到了怎么办?
2014年,伦敦地铁系统发生了两天大罢工事件,270个地铁站中的117个站点被迫停运。这让平时坐惯了地铁上下班的市民措手不及。无奈之下,这些市民选择了坐公交车、城际列车等。
当罢工结束后,三位经济学家专门收集了市民的乘车信息,结果发现:当地铁恢复运行后,仍有5%的市民选择了新的出行路线。
显然,这5%的市民,发现了新的出行路线更有效:要么是更省钱,要么是更省时间。
但是,这5%的市民的改变,是“被迫”改变的。也就是说,是地铁罢工这个“外力”,唤醒了市民寻求改变的潜能。
虽然意外打乱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作或生活,但意外也让我们幡然醒悟原来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
实际上,主动增加不确定性,的确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惊喜。
主动制造意外激发创造力
“氛围音乐之父”布莱恩·伊诺之所以如此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音乐盒子。
他的音乐盒子里装满了卡片,每张卡片上面都写了一句话或一个词。每当伊诺的创造灵感枯竭时,他就会从盒子里随即抽出一张卡片。卡片上的话或词,让人摸不着头脑:
-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发挥你的劣势
- 关注细节,忽略整体
- 改变乐手的角色
- 打乱顺序
- 水
- ……
一次,伊诺遇到了创作瓶颈时,又从音乐盒子里随机抽了一张卡片,上面写道“改变乐手的角色”。于是,他安排最伟大的吉他手之一的卡洛斯·阿洛玛去打架子鼓。最终,这一独特而混乱的创意,打造出了20世纪80年代评价最高的两张专辑:《低迷》和《英雄》。
一次,本书作者蒂姆去采访伊诺时,伊诺随手从他的音乐盒子里抽出来的卡片是“水”。蒂姆问伊诺,这表示什么意思。伊诺说,有可能是指暂时休息一下,喝一杯水;有可能是目前创作太呆板,应该改得像行云流水般舒缓;也有可能是说现在的作品像海绵一样,又湿又沉又闷。蒂姆理解了伊诺的音乐盒子的意义了:它促使乐队换种思路或角度来创作,极有可能带来大惊喜。
“无聊是创意的天敌,警惕则是创意的朋友。”伊诺对蒂姆说,“怎样才能让自己保持警醒,或者说产生警惕?方法就是给自己制造意外,让自己对眼前的局面失去控制,这样你才能仔细观察这一局面,看清它的细节,然后找到出口。这种警惕让人兴奋。”
说到主动制造意外,就不得不提被誉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元帅隆美尔。
制造混乱等于创造新机会
1915年1月末的一个深夜,德国陆军第三营接到命令,向法军发起突袭。第三营派出第九连去打前站。第九连共200名士兵,连长就是隆美尔,时任陆军中尉。
隆美尔带领手下迅速攻下了法军第一道防线,紧接着是第二道、第三道。法军见德军如此骁勇善战,吓得落荒而逃。
为了进一步深入敌营,隆美尔钻进了法军构筑的带刺铁丝网,但当他回头时,却发现士兵们都没跟上。原来,大家都后怕:穿过铁丝网,无异于去送死。隆美尔只好返回,威胁士兵:“谁敢违抗命令,我就枪毙他!”
在隆美尔的威逼下,第九连的士兵们只好深入法军军营。随后,隆美尔向第三营总指挥发去消息,请求派兵支援。
然而,援兵还没到,法军就发现了隆美尔们,并向他们逼近。
怎么办?如果援兵不能赶到,隆美尔们就会被法军包围。
进退两难的隆美尔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坚守,用200人的力量与兵强马壮的法军来个你死我活的决斗;要么突出重围撤退。
最终,隆美尔两个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发起新一轮进攻。法军目瞪口呆,一时半会儿还没反应过来。隆美尔又抓住机会,再次带领手下,穿越铁丝网,撤退了。等法军回过神来,隆美尔已经完美的全身而退了。
复盘隆美尔一生的战绩,他总是陷入孤立作战的危险境地,手下四处分散、彼此失联,甚至精疲力竭、弹尽粮绝。但即便如此,他也很少打败仗。原因无他,是他的“主动”帮他化险为夷了。他总是主动制造混乱、制造机会,趁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迅速找到突破口,利用每一个突破口给敌人制造更多的混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凭着这样的战术,隆美尔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小小连长,成长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令人敬畏的元帅。
隆美尔的战术不仅适用于战场,还适用于其他领域。
克里钦科一共获得过28次拳王称号,由于其重拳杀伤力巨大,被人们称为“钢锤博士”。然而,这位“钢锤博士”却在2015年11月在职业拳坛上被人“抢走”了“金腰带”。打败他的人是英国的福里。福里打败克里钦科的手法是,在比赛中,福里突然改用左手出拳,杀个克里钦科措手不及。
想要打败对手,其实并不在于你怎样行动,而在于你的行动会给对手造成怎样的影响。
想要赢别人,就得制造机会,让他们输。
及时行动比准备充分更重要
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也是一位善于抓住机会制造混乱,并从混乱中寻找突破口的奇才。贝佐斯与隆美尔一样,清楚机会稍纵即逝,相信为了抓住宝贵时间而制造一些混乱是值得的。
消费者打开亚马逊网站,看到的是一个井然有序的页面,商品分门别类,一键下单,限时配送。但是,对于亚马逊而言,他的后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极其混乱的。
亚马逊上线第一周,销售额为12000美元,但只成功配送了864美元的书籍;到了第二周,亚马逊的销售额增长到了14000美元,仍只配送出去7000美元的书籍。管理层每天晚上都在加班,办公桌不够用就干脆坐在地板上工作。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贝佐斯还接受了雅虎的邀请,在雅虎的首页上推荐亚马逊。亚马逊公司员工劝贝佐斯暂缓一下,订单已经远远超过公司的承受能力。但是,贝佐斯毅然决然坚持己见。
亚马逊在雅虎首页得到推荐后,订单迅速如潮水般涌来了,办公室彻底一团糟了。
贝佐斯还嫌混乱不够,竟然承诺用户,享受30天无条件退货退款。
贝佐斯究竟是怎么想的?他和隆美尔一样,相信机会蕴藏在混乱之中,稍有松懈就会错过机会。
1997年,巴诺书店提出收购亚马逊。
当时,巴诺书店的销售额高达20亿美元,而亚马逊只有1600万美元。在出版商看来,巴诺书店可以决定一本书的命运。
巴诺书店的负责人劝贝佐斯接受他的收购方案,如果不接受,巴诺书店很快也会发展线上业务。言外之意就是,等巴诺书店进驻到线上,就没亚马逊什么事了。
贝佐斯没有理会巴诺书店的收购意见。在他看来,这些拥有数家实体零售的大型企业过于习惯现有的运作模式,这导致他们无法灵活应对网络这一新的销售渠道。
贝佐斯的预测没有错。巴诺书店积累了丰富的实体书店经验,这成就了它也束缚了它,在面对网络销售这一充满混乱的渠道,他们犹犹豫豫,最终成就了亚马逊。
贝佐斯说,“在商业世界,哪怕只提前20分钟准备都是在浪费时间。”
本书作者蒂姆说,及时的行动比充分的准备更重要,要确保敌人没有时间做出正确反应。
那是不是表示,不用做准备,一门心思去制造混乱就可以取胜呢?
也不是。
别让汇报沟通拖延了行动
1941年,隆美尔试图攻占一个港口,但是没有成功。27000名澳大利亚士兵狙击了他的进攻,让隆美尔军队损失惨重。如果隆美尔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更加详细的策略,这个港口就很有可能是隆美尔的了。
同样的,贝佐斯也吃了不少苦头。比如,亚马逊开放的第三方卖家平台就闹出了不少负面的事情。第三方卖家的商品比亚马逊自营商品价格低;商品抄袭;商品劣质……
但是,纵观隆美尔的一生以及亚马逊的长期发展,混乱带给隆美尔和贝佐斯的“利”,远远大于伴随而来的“弊”。
如果换作是我们,该如何制造混乱,去打败制定了详细策略和计划的对手呢?
隆美尔无比痛恨的对手名叫斯特林。斯特林身高近两米,却在一次跳伞训练中摔断了腿,还差点摔断脊椎。躺在病床上,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去突袭德军的机场,摧毁他们的飞机呢?
这么一想后,斯特林在出院的第一时间就拄着拐杖,找到了英国陆军司令部。但是他没通行证啊,哨兵不让他进。他只好一瘸一拐地走到附近的一棵树下,佯装休息。随后,趁哨兵走神,他迅速从栅栏的一个缺口钻了进去。
斯特林踉踉跄跄地闯进了一个办公室。哪晓得这个军官认识他,还跟他结过仇。军官立即给哨所打电话,说有人私闯军营。还没等军官放下电话,斯特林就逃得无影无踪了。
溜出来的斯特林撞见了另外一位高级军官里奇。斯特林一口气说了自己的目的和计划。里奇对他的计划很感兴趣,就派了60个人给他,让他去试试看。
这支部队的名字叫特种空勤团,是全球第一支特种部队的前身。
斯特林私闯军营“邂逅”伯乐的经历告诉我们,首先,我们得主动争取机会。斯特林并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军官,但他不去试一把,怎么知道人家军官对他的想法不感兴趣呢。贝佐斯也是如此,亚马逊的未来究竟是怎样的,线上销售的未来又在哪里,网上销售图书有未来吗,不试怎么知道呢,试了才知道嘛,一边试一边调整嘛。
其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灵活应该随机应变。既然骗不了哨兵,就偷溜进去;既然第一个军官不买账,就溜之大吉寻找下一位“买家”。
最后,兵贵神速。要是斯特林没有跑过哨兵,恐怕就见不到自己的伯乐里奇了。兵贵神速也表示,一个团队在确定总体目标后,不应该浪费过多的时间用来做协调工作。尤其是军队,如果每个计划都要互相通报互相沟通协调,只会浪费时间、拖延行动,最终败北而归。
走出舒适区才是治愈良药
斯特林的第一次行动目标是炸毁德军机场的飞机。
当时,两军之间隔着大片的沙漠。斯特林想到用飞机飞过去。于是,他训练士兵学会了跳伞。
哪知道,飞机还没接近德军机场,就被德军发现了。好不容易摸到德军机场时,德军已经架好了机关枪。结果,斯特林带去的65个人,只有22个幸存。
飞机不能行了,斯特林灵机一动,又想到了轻型越野车。
可突袭时,又被发现了。这次是被德军的盟友——意大利的侦察机发现了。斯特林仍旧没有放弃行动,而是将22个人分成两组,分头去突袭机场。其中一个小组失败了,另外一个小组成功了,几乎炸毁了机场上的所有飞机。
事后总结时,斯特林竟然悔恨花在侦察上的时间多了。斯特林认为,一定的侦察的确有助于熟悉对手,但也给了敌人准备和反应的时间。斯特林决定,以后的行动要更迅速,哪怕没有充分了解对手也应该立即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攻其不备,速度远比充分准备要重要。
有了这样的反思和认识,此后在突袭上,斯特林屡屡得手。
又是一次突袭,斯特林将燃烧弹安置在了40架飞机上,但这批炸弹出了问题,只有一半爆炸了,火势并不猛,很快就被德军扑灭了。
望着渐微渐弱的火焰,斯特林心中那个气啊。很快,他又想出了一个点子,不如利用这次失误制造另一个机会。
他看到有吉普车,还配有机枪,便命令人开着吉普车冲到机场,用机枪扫射飞机。
这一下子,他们又摧毁了12架德军飞机。
看到这个方法有效,斯特林马上又找来了18辆吉普车,给它们装上68部机枪,然后开到德军机场,扫射了所有能看到的飞机。
这仗干下来,斯特林干掉了德军的40架飞机。由于飞机爆炸导致大火,他的眉毛都烧焦了。
隆美尔也好、贝佐斯也好、斯特林也罢,他们都认一个理:如果眼前就是机会,就要立即行动,至于方案什么的以后再说吧。
1943年,德军逮捕了斯特林。斯特林之所以被逮捕,是因为英军司令部见他是人才,就让他去做更大规模的行动。而更大规模的行动意味着繁琐的汇报程序、请示程序。斯特林不愿意去,可军令岂能违抗。在一次更大规模的行动中,斯特林“失手”了。
斯特林在监狱里逃跑了8次,由于身高太高、腿又瘸,每次逃跑总是被抓回来。
1990年,75岁的斯特林被英国皇室封为骑士,不久便辞世了。
隆美尔的结局更令人唏嘘。第三帝国(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快要灭亡时,希特勒派人给隆美尔送了一颗氰化物胶囊说,如果他吞下,就会为他举行国葬,否则将受到法庭审判。隆美尔意识到这不是战场,他没有反击机会,于是一口咽了下去……
故事讲完了,想必你已经看懂了:拥抱混乱也好,制造混乱也罢,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真正的良药是我们要学会走出舒适区。只有勇敢地走出舒适区,才能找寻到这个时代最珍贵最需要的品质:创造力、应变力和适应力。
总结
好了。说到这里,《混乱》的第1讲,就为你介绍完了。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区,才能找寻到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创造力、应变力和适应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