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是什么(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

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是什么(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1)

作为冠冕词坛的一代大家,周邦彦用数十年的光阴,在高手林立的北宋词苑中,成就了一片极具特色而又蕴涵丰富的风景。让我们循着词人生命的轨迹,一览其中夏的绚烂和秋的静美。

1

对于周邦彦,爱其词者多,闻其人者少,大多数人都对他感到陌生,想来也与他没有一首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有关。就算有人略有耳闻,估计也是他那段流传近千年的风流韵事......

正史记载,宋徽宗喜欢微服出宫狎妓,又据宋人张端义笔记的说法,宋徽宗与名妓李师师共处一室时,床底下还藏着一个人。

彼时,宋徽宗给李师师带来了江南进贡的新橙,李师师用刀切开后,再用手剥,喂徽宗吃,二人迅速进入调情模式,而这一切都被藏在床底的人全听见了。

这个躲在床底的人不是一般的嫖客,而是名满天下的文学大师、音乐天才周邦彦。 周邦彦虽然碍于皇帝的出现,只得灰溜溜地藏起来,但耐不住一时技痒,他把偷听到的内容填了一阕词: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 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少年游》

要命的是,这首词还被李师师拿去唱,好巧不巧,宋徽宗再次光临的时候,李师师正在唱,宋徽宗一听就不对劲了,于是问李师师是谁作的词。

李师师也毫不隐瞒:“周邦彦”。 宋徽宗听后很是生气,你小子偷听就算了,居然还填成词让它传唱开来,我堂堂一国之君颜面何存! 于是,找了个借口把周邦彦逐出京城。

数日后,宋徽宗又到李师师那里找乐子,却被告知李师师送周邦彦去了,不在家,等到很晚,李师师才回来。 宋徽宗很生气,但还是压住怒气,问道:“那个周邦彦可曾留下词作? ”

李师师也很干脆,答道:“有《兰陵王》词。 ”宋徽宗说:“唱一遍看看。 ”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兰陵王·柳》

李师师答道:“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词为官家(皇帝)寿。 ”

听完,徽宗大喜。 宋徽宗本身就是一个文艺范的皇帝,周邦彦又如此有才,于是重新召回他,后又任命为提举大晟府(皇家最高音乐机构负责人)。

这段野史的描述是精彩的,事件有头有尾,细节生动,还有词为证,不怕你不信。 风流多情的皇帝、名满天下的才子、红极一时的妓女的三角关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望,因此得以流传近千年。

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是什么(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2)

李师师剧照。图源:网络

这段记载一度被当成史实来反映周邦彦为人,近代以来,王国维等学者已辨诬,认为该事牵强附会,不足信。那么历史上的周邦彦到底是何形象呢?

2

周邦彦一生致力于婉约词雅化,是以一己之思力,得柳永之铺陈、苏轼之开豁、秦观之清蔚、贺铸之风华的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博众家之所长,继而开后世词风,是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

周邦彦词的成就是巨大的,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曾评价:周邦彦是个结北开南的人物,他是集结了北宋的大成,而开拓了南宋先声的人物。 近人王国维称他是“词中老杜”,周邦彦在词坛的地位就好比杜甫之于唐诗。

嘉祐元年(1056年),周邦彦出生在钱塘(今浙江杭州),一出生,长辈就对他寄予很大希望。 为他取名邦彦就是来自《诗经·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和晋代陆机诗:“邦彦应运兴,粲若春林葩”的含义。

周邦彦家庭出身还算不错,他自称“吾家旧有簪缨”,想必他祖上也是阔过。 史载周邦彦“少涉猎书史”、“博涉百家之书”,可以想象他过人的智力禀赋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周邦彦的故乡杭州,是一个名誉中外的美丽城市,北宋才子柳永词云:“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自古杭州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人间天堂,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欣然命笔,给这座繁华大都市化了一次又一次新妆。

长期在杭州的湖水山色的景色中成长,使得周邦彦的性格中多了几分柔弱迁就,也沾染了江南风流。 如此性格也让他在后来的政治打击中显得“弱不禁风”。

都说环境塑造人,但周邦彦似乎天生反骨。儒家教义和经史百家并没有让周邦彦成为一个庄严循规的儒家教徒,相反,青年时期的周邦彦洒脱随便,生活作风放浪,活生生的放荡不羁爱自由,“风流自命”、“性落魄不羁”都是他的标签。

正因周邦彦这种出格的行为,他不为乡邻所推重,想来也是受了不少白眼和冷落,这也是促使他后来离乡北上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周邦彦的叔叔周邠与苏轼是故交,周邦彦约16岁时,苏轼正在杭州做官,凭他叔叔和苏轼的关系,二人应该见过面,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令人诧异和遗憾。

苏轼对青年才俊总是逢人说项,秦观就曾受到苏轼荐引,后来还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晁补之也因为其父与苏轼是故交而步入“苏门四学士”的行列。 凭周邦彦的才华及其叔叔与苏轼是故交的关系,理应受到苏轼的奖掖而成为其门生,至少有交往,但历史上二人却无半点交集。

这就是令人诧异之处。 苏轼似乎对故交之侄周邦彦的才华置若罔闻,周邦彦也好像对苏轼爱答不理,表现冷淡,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是什么(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3)

杭州西湖夜色。图源:摄图网

钱塘虽然秀美,但毕竟只有一勺西湖水,远不够蛟龙畅游;钱塘虽然繁华,毕竟偏于东南一隅,不足以成为高才雄心者驰骋的天地。哪啊!哪啊!哪才是出路,只有那富丽堂皇的汴京才能让他振翅高飞。

3

元丰二年(1079年),北宋最高学府——太学扩招,周邦彦以州县考试的良好成绩被选拔为太学生。于是他告别家乡,北渡长江,汴京,他来了。

年轻的东南游子周邦彦初进汴京,就对这个远比杭州繁华的帝都感到好奇无比,恰如他后来在《汴都赋》中写道:

观土木之妙,冠盖之富,炜烨焕烂,心骇神悸,瞁曤而不敢进。于是夷犹于通衢,彷徨不知所届……微邦陋邑,未睹乎雄藩大都者乎?

总之,一句话:山炮进城,看啥啥好。这种外乡人身临繁华都市而产生的不知所措感,实际上就是周邦彦初到汴京的真实感受。

古人所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环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东京梦华录》描述当时的汴京是“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对于周邦彦这种不拘细行、放浪形骸的人来说,汴京是一个永远没有尽头的乐园。

周邦彦很快打响了出名的第一枪。他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又精通音乐,有“顾曲周郎”的美誉,因此他填的词赢得了歌妓们的喜爱,不仅因为他的词声调谐雅,宛转便歌,更为重要的是他能真诚地代言其情,所以他能像秦观、柳永等那样赢得她们的欢爱与尊敬。

元丰六年(1084年)七月,周邦彦进献《汴都赋》,一战成名。这是为变法派歌功颂德的作品,神宗皇帝读了以后,“磋异久之”。他十分赞赏周邦彦献赋之举,决定破格任用。八月,周邦彦被任命为太学正(太学里主管训导的官员)。

周邦彦以诸生一跃而为太学正,这种超常拔擢正显示了变法派领袖对他的器重与赏识。据记载,献赋后周邦彦“声名一日震耀海内”,前途无量。

周邦彦以献《汴都赋》颂新法而得官,但他此时大约未曾料到,他后半生的荣辱得失就和这篇赋密不可分了。

4

元丰八年(1086年)三月,汴京城正饱受春寒的侵袭,料峭的春风让皇城里的人都格外紧张。那一夜,正值壮年的宋神宗突然驾崩,新旧两党精神十分紧绷,权力更迭的结果是可怕的。

政局的变动是残酷无情的,人事的调整往往是对政治对手的打击。哲宗年不满十岁继位,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反对派领袖司马光上台,新法尽数被废,新党人士陆续被贬。

在政局风云变幻的日子里,一些新党人士经不住打击,向旧党倒戈了。更有少数原本打着新党旗号的投机政客撕下假面具,为表忠心,公然掉头向新法开刀,其中蔡京最为典型的。

周邦彦呢?他又在干什么?彼时的周邦彦以沉默来表示了对旧党的抗议,但在那个不站队就是反对的年代,周邦彦不受招安的态度惹恼了执政者,很快就遭到外放的惩罚。

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是什么(北宋词坛最后的高枝)(4)

周邦彦词集。图源:网络

元祐二年(1088年)三月,周邦彦被贬至庐州(今安徽合肥),后又辗转到荆州。这是周邦彦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从阳光灿烂的少年得志时期转入浮沉州县的中年失意时期,远离政治中心的生涯改变了他的文学创作。先前那种洒脱明快很难再见,感伤和凄婉的调子渐渐笼罩了他的作品。羁旅州县的生活常常让他于不知不觉中陷入自怨自艾的气氛中。

朝云漠漠散轻丝,楼阁淡春姿。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门外燕飞迟。

而今丽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周邦彦《少年游》

元祐八年(1093年),周邦彦调任溧水县令,他心里是苦闷的,不愿从事这个差事。周邦彦的性格中有柔弱、经不起打击的一面,面对挫折,他只是在消极思想的浸泡中埋下头去,顾影自怜。

周邦彦在溧水待了约四年。在此期间,汴京城里的朝政又是大变天。同年九月,高太后去世,旧党失去靠山,十月,哲宗亲政。次年,改元绍圣,重新起用新党,贬逐旧党。

绍圣四年(1097年),周邦彦重返京城。次年,哲宗召见周邦彦,对他的成名作《汴都赋》表示兴趣,周邦彦在重进的赋中表达了元丰年间的政局变化和坎坷命运的心酸:

区命薄数奇,旋遭时变,不能俯仰取容, 自触罢废,漂零不偶,积年于兹。臣孤愤莫伸,大恩未报,每抱旧稿,涕泗横流,不图于今,得望天表!

史载哲宗读完赋后,大喜,不久任命周邦彦为秘书省正字,步入京官行列。当然哲宗这波操作更多的是笼络人心,他看重的是周邦彦拥护新法的态度,这也是让朝臣明白他对新法的态度。

因此重返京城的周邦彦心情是愉快的,甚至得意,但旧党人士却饱受煎熬。苏轼、秦观、黄庭坚、苏辙等人在北宋蛮荒之地苦苦呻吟。

对于旧党的遭遇,周邦彦并没有幸灾乐祸,但也没有史料表明他反对迫害旧党人士,这也符合他的性格,他没有勇气进行韧性十足的战斗。对新党重新执政后的作为,周邦彦是不满意的,后来干脆避而远之,并以“清真寡欲”自勉。

5

元符三年(1100年),年仅25岁的哲宗驾崩,徽宗继位,向太后临朝听政,新党再度被打击,重新起用旧党,不满两年,徽宗亲政,又亲近新党。

在短短数年内,北宋朝局如过山车般往复,人事频繁变动,新旧两党也从最初的政见之争演变为意气之争,政治如同儿戏。随着章惇、曾布相继罢相,蔡京拜相,北宋朝局趋于稳定,但也离灭亡不远了。

政治波云诡谲,但周邦彦的官运却波澜不惊。周邦彦先是升任校书郎,任期届满后,又升为考功员外郎。官运越是亨通,周邦彦越是“沉默”,他无心政治,心机和谋算是他不擅长的,他对功名利禄的热情在逐渐消退。

周邦彦无心掺和政治斗争,但政治却不由他。他人生的一大污点就是在蔡京大寿时献诗贺寿,写了一手歌颂之作。但从他后面不与蔡京一党合作来看,这次低姿态也是无奈之举。

晚年周邦彦将精力放在词章的创作上,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与娴熟的创作技巧,再加上杰出的音乐天赋,产生了冠冕园林的辉煌乐章。

周邦彦去世了,但他的词依然广为流传。几代艺术家口口相传,虽然传唱声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响绝音沉,但我们依然可以读文生情,去感受词人的声声脉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