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眼里的河南豫记(走进殷商故地感受澎湃活力)

□本报记者 谢建晓 李旭兵金秋送爽的季节,古都安阳迎来了一批年轻客人——9月27日到29日,由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记协指导,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安阳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采访团走进安阳,开展“走转改”采访活动来自中央驻豫、省市媒体的20余名青年记者深入基层,看文旅、进农村、访企业,用笔头、镜头捕捉、记录安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变迁,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我们眼里的河南豫记?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眼里的河南豫记(走进殷商故地感受澎湃活力)

我们眼里的河南豫记

□本报记者 谢建晓 李旭兵

金秋送爽的季节,古都安阳迎来了一批年轻客人——9月27日到29日,由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记协指导,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安阳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采访团走进安阳,开展“走转改”采访活动。来自中央驻豫、省市媒体的20余名青年记者深入基层,看文旅、进农村、访企业,用笔头、镜头捕捉、记录安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变迁。

古今辉映 安阳文旅风正劲

安阳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中国文字的发源地,更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所在地。

9月27日上午,采访团从高速公路进安阳市区后,就被一座金色的建筑所吸引——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也是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走进文字博物馆,这里不仅是文字的世界,也是书法的天堂,该馆系统展示了中国文字从甲骨文一路走来的演变历史,让人清楚地看到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脉络。“在这里,有一种找到‘根’的感觉!让我切身感到了中原文化的博大厚重。”中国新闻社记者程航说。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在林州太行山上,红旗渠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奔流,把碧水送到千家万户,也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了太行之巅。在红旗渠纪念馆,采访团除了听讲解、看实物,还通过观看4D短片、穿越河南首家元宇宙剧场之时空隧道,体验当年施工的艰苦险境。“现场聆听那些为开渠做出巨大牺牲与奉献的林州人民的动人故事,我很震撼,也很感动。”光明日报记者丁艳说,红旗渠是一条流淌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精神长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加油站。

乡村颜美 产业带富众乡亲

茶店河畔,景色迷人;众多体验,吸引游人。9月28日上午,采访团来到安阳县网红村西裴村,被这里的众多项目所吸引——100多亩的大棚采摘园,四季瓜果飘香;体验仰韶文化,老师手把手教你制作仿古陶艺;还有石磨坊、栽培坊……当西裴村党支部书记贾海军向大家介绍村里引进的数字化系统可实现入股村民实时分红、满100元就能提现时,大家目不转睛、仔细聆听,仿佛找到了这个村强劲发展的密码之一。

走进汤阴县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展厅里各式各样的艾草制品让人眼花缭乱——艾条、艾香、艾草枕头等。该公司采取“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带动全县艾草种植面积15000余亩,帮助全县3545户脱贫户致富增收,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致富草”。“在这里我了解到了中国北方艾文化的历史经纬。”河南青年时报记者李冬洁说,“没想到艾草加工的产品有这么多!”

科技赋能 古都安阳焕发新活力

此次采访,采访团的青年记者还见证了安阳工业转型创造的几个全国领先甚至是全球领先——河南利源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焦炉煤气制无水乙醇项目,采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最新研发成果,是国内首套焦炉煤气制无水乙醇项目;林州光远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超细电子纱和超薄电子布制造基地之一;旭阳光电生产的盖板玻璃弥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看到家乡工业转型的巨大变化,科技日报河南记者站记者孙越说:“现在的安阳,不仅文化影响力在提升,工业也在腾飞,希望她越来越好!”

“安阳乡村振兴,从很多原来贫穷、薄弱的村抓起,充分发挥了党的组织优势,安阳的转变看得见、摸得着。”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副总监王锐锋说。

“三天的采访收获满满。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字都’安阳的厚重文化,看到了市容市貌巨大变化,也看到了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河南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青年报河南记者站站长潘志贤说,“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了安阳新兴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科技赋能正让古都安阳焕发出青春新活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