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树森院士什么水平(郑树森接机李兰娟)
文 | Lavanda
2020年4月8日凌晨,尘封了70多天的武汉大门被重新开启,万物亟待复苏,重回烟火鼎盛。
时间回溯到近两个月前,没人能想到,顶着压力做出这个重大决策的,竟然是一个已经年逾70的妇人。
她,就是今年最“火”的女人,李兰娟。
随着武汉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全国各地管制进入尾声,一直奋战在医疗最前线的李兰娟院士,也终于在3月31日这天,跟随浙江援鄂医疗队返杭。
前来迎接“英雄”回家的大部队人声鼎沸,返航飞机一落地,大家便簇拥了上去。
但在这一群手捧鲜花、肩扛摄像机的人群中,有一位身份特别的老人,虽然和其他人一样撑着伞在等待,但从他的双眼中流露出的,是跟旁人不同的期许。
他迈着不稳定却又异常坚定的步伐,走上前,紧紧握住了李兰娟的手。
他,就是李兰娟院士的丈夫,郑树森。
近两个月的分别,千里之外对亲人的挂念,冒着生命危险与病毒斗争的艰辛,在丈夫精心准备的“惊喜”面前,都化为了李兰娟脸上久违的笑容。
李兰娟做了两个月人民心目当中的“英雄”。但在此时此刻,在丈夫面前,她不再是万众拥戴的英雄,而是被翘首以盼的妻子。
尽管我们在这场疫情中,已经见证了许多以“生命”为主题的动人爱情故事,但面对此情此景,仍旧有人说:
这对院士夫妻,让我看到了爱情最美的样子。
这已经不是郑树森第一次来接李兰娟回家了。
送妻子“出征”、接妻子回家,这已经是第三回了。
2003年,非典爆发。
当浙江出现第一例确诊的SARS病例后,顶着极大的压力,当天早晨,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就向全社会公布了这个消息。
随后,李兰娟立刻宣布要将密切接触病人的1000多人进行隔离。突然隔离大量人口,势必会引起社会恐慌。
舆论像黑压压的乌云,突然罩了下来。
这时候,是郑树森一直站在身旁鼓励她,并且支持她的决定。
“你做的是对的,你不需要担心什么。”
接下来,郑树森第一次送李兰娟去到了抗击疫情的前线。
在那年,李兰娟带领攻关小组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且因为发现地早,隔离地及时,让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
2013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出现 H7N9禽流感。李兰娟带领团队经研究,发现并确认了活禽市场就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来源。封闭活禽市场,可以直接减少感染H7N9病毒的风险。
果不其然,封闭活禽市场以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
这是郑树森第二次送李兰娟去抗击疫情的前线。
所以,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当妻子再一次主动请缨出征武汉时,郑树森仍然支持了妻子的决定。
同为医生,他深知,对于传染病学专家而言,妻子的战场在一线。面对重大疫情的发生,她从来都是义无反顾,亲涉险境。
三次送妻子上战场的勇气不是每一位丈夫都有的。但郑树森敢,不仅仅是对李兰娟的信任,更是因为他们势均力敌的爱情。
和妻子李兰娟相比,郑树森的成就也不差。
他不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我国著名的器官移植专家,引领着我国器官移植和肝胆胰外科学科的发展。还被称作“中国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
大概就是这份来自同一职业的“惺惺相惜”,给了他送妻子上战场的勇气吧。
但就是这把“最好用的刀”,在除夕那天,为了即将“出征”的妻子,他甘愿将手术刀换为厨刀,只为临行前的她能吃上一顿可口的年夜饭。
而作为妻子,一向低调的她居然也秀了一次恩爱。
她拍下丈夫在厨房做饭的忙碌背影,罕见地发在朋友圈。
一起走过的这45年里,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就是最温柔的“我爱你”。
李兰娟和郑树森,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结婚,他们几乎很少说“我爱你”这三个字。
但平淡的生活,同样也被两位医学院士过得有滋有味。
李兰娟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苦,学习成绩优异的她是靠着助学金念完初中,高中毕业后,因为高考取消,她回乡教书。出于对医学的喜爱,她常义务为乡亲看病,所以被大家推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
后来,她得到机会上大学正式学医,毕业后和郑树森分到同一所医院工作。
而她的先生郑树森也和她一样,都干过赤脚医生,深知农村患者的不易。
正是由于相似和成长经历,对医学和助人事业的热爱,才让他们有机会相遇相识相爱。
但恋爱后的两个人并没有像普通小情侣一样花前月下,二人相恋后,并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因为都在同一家医院工作,所以连大部分的约会都是在医院。
“经常是他在台上做手术,我在实验室讨论问题,弄到半夜一两点是常事。”
但不管多晚下班,二人总是相伴回家。从医院回家的小路上,留下了多少二人的脚步和私语。
即使是这样忙碌的生活,二人也并没有互相抱怨,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救死扶伤,做一名有医德的好医生,也许远胜过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千万倍。
而同一个努力的方向,也使得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一人掉队,两人互相鼓励,齐头并进。
这样同频共振的爱情,使得二人在1975年5月1日,喜结连理。
但崇尚“简单”的二人,连新婚这种大喜的日子也是一切从简,只是和亲戚朋友吃了顿饭而已。
很多人都想像不到,二人的新婚之夜是怎么过的?
就在结婚当日,郑树森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的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就连庆祝仪式都没有结束,新郎官只得立即启程回家探望病重的父亲。
也许这件事发生在常人身上,定会抱怨命运造化弄人,可新娘却说:“我和你一起回吧,碰到事情也有个人商量。”
于是,夫妻俩连夜往回赶,由于当时没有直达老家龙游的火车,又因为经济拮据,二人只好在金华火车站中,打开铺盖,度过了新婚的第一夜。
天亮赶车的时候,看着李兰娟疲惫的面容,郑树森忍不住向新娘表示歉意,说让她受累了。李兰娟却笑着说:“挺好呀!咱们这新婚第一夜很有纪念意义。”
同样的事情再一次发生在郑树森院士在香港读博期间,父亲病重,为了不耽误丈夫的学业,李兰娟没有告诉丈夫,一个人照顾公公的日常起居。
同样的奋不顾身,同样的毫无怨言。
就像李兰娟院士对自己爱情的评价那样:
“我们的爱情,就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不需要把爱都放在嘴边,而都在行动里。
婚后,两人更是一头扎根进了工作。
就连两人的儿子郑杰都说,童年听到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外婆的“你爸妈不在家。”
儿子郑杰和母亲李兰娟的合影
甚至李兰娟的学生还戏称这对模范夫妻为“医学狂人”。
虽同在一家医院,但两人每天八点就准时到达医院,深夜一两点钟才回家,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从家里到医院的两点一线中。
但他们,早已把爱也融入进了工作里。
“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很多话题都是围绕‘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器官移植……’,或者是‘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北京’等展开。”
看似乏味的专业对话,他们也甘之如饴,不觉枯燥。
而最让两人感觉的是,因为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有时他们会互相为对方介绍棘手的病人。
彼此能够帮助对方解决医学难题,为病人多争取一次生的机会,于他们来讲,这或许是最大的幸福。
因为,他们早已经不仅仅执着于小家的“小爱”,而是化成了人间的大爱,兼济众生。
2012年,两人一起捐资创立了“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对在医学科研与临床领域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杰出人才进行奖励,培育国际一流的医学科学家。
李兰娟和郑树森成立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
两年后,他们又设立了“树兰医学奖”。与基金会殊途同归的一点是,二者皆以促进中国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宗旨。
夫妻二人将“有私”的爱化为“无私”的爱,散播人间,这恐怕就是爱的最高境界了吧!
舒婷的《致橡树》中,有一段特别适合歌颂如同李兰娟和郑树森那般相互支撑、相濡以沫的爱情: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一棵如橡树,一棵如木棉。遥相致敬,又互相陪伴。
果然,这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图源:人民日报、网站、微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