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真的一点都不能夸张吗(广告到底是什么)

广告真的一点都不能夸张吗(广告到底是什么)(1)

广告,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时至今日,我们都讨厌广告,可也都无法离开广告。我们的消费行为,都无可避免地受到广告的引导和影响。

一些广告像权贵一样洗刷着我们的头脑,另一些广告辄像蚊虫一样冷不丁偷袭我们,还有一些广告化身糖衣炮弹,让我们欲罢不能。

既然无处躲避,那就不妨研究一下这个总是不请自来的“客人”吧。

关于什么是广告的观点,我归类了一下,不在乎有如下四种观点——

1、广告是科学。这一派的观点是:因为在做广告前,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开展对产品、竞争、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此外,每一次广告和对其效果的总结和改进的循环,本身就具有科学研究精神。

2、广告是艺术。这一派认为:广告就是创意,就是对信息和概念如何表达的包装。创意本身是个性化的,是非理性的,甚至是天才的专属。产品的物质包装只是一部分,广告是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包装。

3、广告是魔术。广告就是无中生有,所谓创意,本身是可以训练、养成的技巧,就如同魔术师一样,带给人们不可思议的神奇,但背后只是基于智慧的技术运用。

4、广告是骗局。所有的广告,都是“扭曲”版的现实。广告中太多的美女、美食、美景自己理想化的效果与体验,都是类似整形手术一样的幕后加工的结果。现实被形象包装所掩盖,为的就是一种“诱饵”效果,利用和激发出大脑非理性的一面。

公说公有理。但所有的观点都是盲人摸象,也许都只是触碰到了一个方面。

欢迎您关注微信公号:品牌道(pinpaidao)——品牌人的园地。

广告到底是什么?

无论如何,排除创意水平的高低不谈,任何广告,都一定有着某种目的和目标在先,都必须也应该基于一个相对理性的分析筹划。

任何广告,为了实现目标,宣传品牌和概念,都必须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也都必须让人理解、认同和记忆,乃至起到强烈的行动呼吁和激发的效果。这就涉及到各种沟通技巧的运用,以及对人们心理的研究和捕捉。

广告的创意,就是为了达到、实现这个目标。所谓的艺术、魔术和骗局,都只是幌子,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因此,广告角度的创意,都只能是“戴着枷锁跳舞”而已,不可能是真正的艺术、魔术和骗局。

作为商业宣传的需要,“王婆卖瓜”的适当包装和夸大也无可厚非,只是不能过度的言过其实、表里不一,否则,就成为事实及道德的欺骗了。

总结一下,我以为,广告就是目的明确的信息包装,是商业沟通的工具而已,根本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玩意儿。

广告,不仅仅是平面设计和视频创意,还有许多方式:软文(现在时髦的称呼是“内容营销”)、植入(比如影视剧剧中的道具或背景)、活动(品牌和产品为主角的参与感演出)、以及展示展览、新闻公关等等。

广告的传播,现在叫做“内容分发”,要通过各种媒体实现。原来的四大天王(电视、报纸、电台、杂志),现在正在普遍“过气”中,新型的互联网媒体,渐成主流,尤其是如今最炙手可热的所谓“社会化媒体”,又尤其是社会化媒体中的“自媒体”,正在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势头。

但是,无论媒介如何演变,其性质也只会始终是广告信息的传播渠道。

广告的本质和原理始终未变,只是其化身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为何企业们会对新媒体如此焦虑?因为,媒体被更彻底的碎片化了,这导致了目标传播对象的碎片化。这就需要广告主们在创意上下更多的功夫,同时,可能也是更重要的:相对效果而言,传播的成本更有可能是增加,而非如很多人窃喜的那样——下降。

面对这样的局面,再财大气粗的广告主,如果要实现从前寡头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相对应的,也许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感叹。

这对许多初创和中小品牌而言,绝不是个好消息。但是——所以,跳出寄托于广告的理想,在产品、商业模式等层面开展创新,进而争取赢得注意力,确实比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重要。

关注公众号:品牌道(pinpaidao)——品牌人的学习园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