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音乐家巴赫(音乐之父巴赫)
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国籍:德国 生卒年:1685—1 750年 地位:近代音乐之父 主要作品:《D小调托卡塔语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 曲》,6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6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 等 舒曼曾说过,音乐归功于巴赫,就像宗教归功于它的创造者一样。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作品时,惊呼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德文,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同作曲家亨德尔和D.斯卡拉 蒂齐名。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 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S.Bach,1685—1750)出生在德国中部图林根省爱森那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巴赫的高祖、面包师维 特·巴赫就是个音乐迷,传说他非常喜欢弹奏齐特拉琴(一种民间的弹拨乐器),哪怕是到磨坊磨面干活,也要带上心爱的乐器。巴赫的曾祖约翰内斯则是远近闻名 的乐师。约翰内斯的长子约翰是巴赫家族的第一位作曲家,次子塔利斯朵夫(也就是巴赫的祖父)是个乐师,三子海因利希是著名的音乐家。巴赫的父亲是位小提琴 家。巴赫的儿子们后来也都成为著名的音乐家。这个家族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上半期先后出了50多位著名音乐家,其中有作曲家、小提琴家,还有管风琴、 长笛以及小号等乐器的演奏家,他们曾占据过德国音乐界许多重要的职位,对德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巴赫的姓氏在当地成了音乐家的代名词,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象,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同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其 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赋格的艺术》(The Art of Fugue)以及被后人称为《G调上的咏叹曲》的协奏曲。还有《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提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农民康 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马太受难曲》(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等。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 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 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他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魏玛时代(1708-1717),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 段;柯登时代(1717-1723),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贡献卓著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而莱比锡时代(1723-1750),是巴赫将宗教艺术 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 巴赫在音乐的熏陶中成长,幼年时父亲就开始向他传授音乐技艺。不幸的是在他10岁那年父母便相继去世。他的长兄约翰·赫里斯朵夫承担了父母的责任,按照家 族传统对小巴赫施以音乐教育。星移斗转,冬去春来。小巴赫不仅在学校里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而且对音乐的酷爱也与日俱增。为了得到当时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大师 的一些作品,他曾借着月光日复一日地抄写乐谱。为了向著名的音乐家学习,巴赫经常是徒步几百里登门求教。由于出身于贫民阶层,地位卑微,他无法接受正规、 系统的音乐教育,他的艺术成就完全是凭着自己高山一般坚定、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通过刻苦自学而获得的。 17m年初春的一天,年仅15岁的巴赫离开了扶养他的哥哥家,只身来到位于德国北部的吕奈堡,开始了独立生活。在那里,他以美妙的歌喉,灵巧娴熟的小提 琴、古钢琴、管风琴演奏技艺,被当地吕奈堡·米歇尔教堂附属的“优秀歌手”合唱团录取,同时得以进入神学校学习。吕奈堡是一个宗教歌唱音乐中心,巴赫在这 里如鱼得水,大大地开阔了音乐视野。在图书馆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许多古代德国和意大利音乐家的作品,从中得到丰厚的音乐营养和有益的启示。从此,他立志 研究音乐创作理论,并且发奋练琴。 巴赫所处的时代是国家四分五裂,劳苦大众在黑暗统治下饱受苦难的年代。1702年,巴赫以优异的成绩从神学校毕业,迫于生计,他又不得不自谋职业而打消了 上大学的念头,好像上帝有意要让艺术家与贫穷分不开似的。难怪有位著名的剧作家曾感慨道:“天才即使不是生长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活在非常艰苦的阶层 里。”巴赫正是这样!他一生既与贫穷作斗争,又同社会歧视相抗衡。他的早期创作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作品富有强烈的戏剧性,充分表达了苦难民众的情感,这就 不免破坏宗教音乐的陈规,从而遭到一些保守派及市侩们的歧视、刁难与恶毒攻击,使他饱尝了生活的困苦和屈辱的辛酸,但他从未屈服过。当时,巴赫不仅以杰出 的管风琴演奏技艺著称,而且他有即兴演奏的高超才能:他能根据——个简单的音乐主题,运用各种复杂的复调音乐表现手法加以发展、变化?可以连续演奏一二个 小时。他那罕见的技巧,不能不使人们目瞪口呆,赞叹不已! 巴赫的美名逐渐传遍了整个德国,而且,一生未出过国门的他还赢得了一次殊荣。这是一次颇有戏剧性的事件。 1717年,巴赫在魏玛宫廷担任首席乐师。有一次他到外地巡回演出,巧遇法国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玛尔尚,此人由于法国音乐在当时的宫廷中很受恩宠而高傲自 大,许多有民族自尊心的德国音乐家虽对他极为不满,但又无可奈何。玛尔尚听说巴赫的管风琴演奏颇负盛名,便有意与他以即兴演奏的形式来当面比个高低。巴赫 欣然接受了这一挑战,这倒使玛尔尚反而感到忐忑不安起来,因为在这以前,他是从来未认过输的。他思前想后.惟恐输了当场出丑,不可收拾,终于悄悄地溜之大 吉了。虽然这是一次没有开始的竞赛,却大长了德国人的志气,同时也给了那些总认为外国音乐家比本国音乐家好的德国人一个很有力地回答。而在赞美及荣誉面 前,巴赫总是平静的。他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说:“谁像我一样用功,谁就可以有我一样的成就。” 1749年,晚年的巴赫视力开始衰弱,双目渐渐失明,曾做过两次手术,但都无效果。后又因中风卧床,于1750年7月28日与世长辞。这位举世闻名的音乐 之神像蜡烛一般燃尽自己后悄然离去,他的遗体被人们埋在汉堡圣约翰教堂的墓地里,那是座既没有墓碑、也没有任何标志的与贫民一样的坟墓。后来因为修马路, 巴赫的墓地也被夷为平地。直到19世纪末,人们在加宽、翻修这条马路时,挖出了一口已经腐朽的棺材,里面装有一具男性尸骨,经有关专家解剖与鉴定,确认这 副尸骨就是巴赫的遗骸。 巴赫死时,家中一贫如洗,他唯一的财产就是遗下的一群子女。他一共有20个孩子,前妻生了7个孩子。前妻病逝 后,巴赫又与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了13个孩子,其中有3个孩子年幼时夭折。巴赫死时,最小的女儿只有8岁。在生活上,他们没有什么经济来 源,只好靠一些好心的亲戚朋友施舍度日。巴赫的后妻比巴赫多活了10年,最后还是死在贫民收容所里。还有巴赫那可怜的小女儿,也是苦难重重,贫穷一生。巴赫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死于1871年,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一脉到此也就告终了。 “巴赫”在德文中是“小溪”的意思,但正如贝多芬所说,巴赫的成就和对音乐的影响,像大海一般的巨大和深远,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这是对巴 赫音乐才华及音乐成就的由衷赞叹和如实评价。巴赫不仅是德国人民的宠儿,天才的人民音乐家,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之父”;更重要的是,他为全人类音 乐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古典音乐的丰碑。 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仅声乐作品就有295部宗教康塔塔,7首经文歌,3部受难曲以及一些清唱剧、弥撒曲、众赞歌等,有的演唱起来长达一个多小时。内容上也十分广泛,有民间风俗性的,如《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等, 曲调通俗;、质朴;有以宗教为题材的,主要是经文歌和受难曲,代表作品有具有抒情性的康塔塔《我受了很多苦楚>和具有史诗性的康塔塔《宗教改革运动 康塔塔》。在器乐作品方面,有管风琴音乐,古钢琴音乐,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4部管弦乐组曲,48首钢琴前奏与赋格曲等;还有大量的小提琴、大提琴、长笛 等作品,包括三重奏、四重奏、管风琴和小提琴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宗教奉献仪式曲等。 巴赫作为一个艺术家,一生中创造出超脱时代的作品之众多,在世界乐坛上能与之媲美者寥寥无几。由于巴赫从小在民族的和群众性的音乐生活中长大,因此,他的 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的作品的素材、风格、曲调、语言等都来源于民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巴赫信仰宗教,他渴望能借助慈善的宗教力量,去解救正在 受苦受难的人民。他在有些作品中,宣扬了为拯救人类于苦难而勇于战斗、牺牲自我的崇高道德精神,这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宗教观念的 局限性,他的作品不免会有唯心史观的一面,但他善于把英雄形象与人民以及宗教改革运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作品体现出强烈的戏剧性与英雄性,具有鲜明的正义 感。 数百年来,巴赫及其作品为人们所敬重和喜爱,他的作品广为流传,经久不衰。他所高度概括和提炼出的复调音乐的理论,为古典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留下的音乐作品,更是经典性的稀世奇珍。 古老丽荣耀的巴赫家族 巴赫是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也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作为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巴赫因其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 乐艺术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而成为历代作曲家学习、效仿和崇拜的榜样。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 巴赫的成功应该和他整个家族的音乐渊源不无关系。整个巴赫家族仿佛就是由音乐家组成的。据现有所能查到的资料,在300多年前(16世纪至18世纪)就有 53个姓巴赫的人任管风琴师、唱诗班领班或市镇乐师,而且,即使用最严格的标准来判断,这个家族也有75位是以演奏音乐为生的,这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每 年秋天,这个家族的成员都要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一个叫图林根的地方举行家庭聚会,他们在一起纵情饮酒、跳舞、唱歌,把聚会变成音乐的海洋。 巴赫曾经自制家谱——《爱好音乐的巴赫家族的起源》,保存在他的孙女安娜·菲利皮娜手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家族在音乐方面非同凡响的兴盛发达,如果非要打个比喻的话,巴赫就是这个根系庞大的树干上顶端的繁茂树冠。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场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城一个祖祖辈辈以音乐为职业的平民家庭。生活在这个小城镇的人们对于音乐有着非比寻常的热情,据说在它的古代城门上就刻写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上回响”几个字。巴赫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也是风琴师。家庭浓厚的音乐氛围影响了巴赫的爱好,他的父亲亲自为 他上启蒙音乐课,并教他小提琴。不幸的是,在巴赫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是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课程的。幼年的巴赫学起音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 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显露锋芒。在上中学时,巴赫就开始广泛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后来又在吕奈堡的教堂里担任歌手。同时, 他又在吕奈堡图书馆里1阅读了大量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理论知识。中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音乐生涯。从1708年开始, 他一直在魏玛、阿恩斯塔特和缪尔豪森的宫廷和教堂里担任乐师。当时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也十分贫困,然而,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形下,他创作出了许 多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杰出的音乐贡献 和先人们一样,巴赫也终身服务于宫廷和教堂,这无疑决定了巴赫音乐的一个特征,即他的创作题材和体裁必须受到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作为一名虔诚的路德派 教徒,无论创作还是演奏,巴赫都视作为上帝的荣耀而付出的辛劳。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 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大相径庭。一直侨居国外的亨德尔,其作品风格受意大利等国音乐风格的影响较大,而且在创作上偏重于主题音乐, 但巴赫的音乐却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称得上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巴赫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写作技巧十分高超,作品的内容也十分深 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 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涉及除歌剧外的一切音乐体裁。虽然大部分已散失,留下的也有500多部,音乐史上作品多产的作曲家也不乏其人,但直到今天,乐坛 上能与巴赫相比的人却寥寥无几。巴赫的创作主要是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有300多首宗教大合唱,20多首世俗大合唱,以及多部清唱剧、弥撒曲等。器乐作品 有管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乐、器乐作品。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 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6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6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 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曲》和《B小调弥撒曲》等。 巴赫的作品虽然声乐占有很大比例,但他实际上却是一位器乐作曲家,他留下来的最大的音乐遗产也正是器乐作品。在巴赫的器乐创作中,最得心应手的领域是管风 琴。此外,他的钢琴组曲、前奏曲、赋格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和古组曲、大提琴独奏组曲等,在他的器乐创作中都各有其重要地位。 巴赫在担任音乐职务的同时,还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音乐创作,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勤劳作,使晚年的巴赫患上了眼疾,两次开刀无效,终至双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终年67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