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龙电梯怎么看故障(吃人电梯事件后)
凭家族作坊低价利器谋得行业第四把交椅,终因电梯“吃人”遭遇滑铁卢,IPO未果又临封停,申龙电梯陷生死危机。
中房报记者 李克纯 北京报道
经历“7·26”手扶电梯致人死亡事故的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龙电梯”)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7月28日,湖北省质监局要求暂停使用申龙电梯;当天,广东省质监局也要求对申龙电梯的自动扶梯产品进行风险排查;29日,上海市质监局要求暂停申龙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至8月3日,广州、深圳两市同时宣布紧急封停市内的申龙电梯时,此轮封停潮已蔓延至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天津、辽宁、四川、湖南、云南、内蒙古、新疆等地。
“申龙电梯和安良百货负主要责任,主要原因在于申龙电梯该类型产品设计不合理。”此次电梯“吃人”事故清晰的调查结果面前,大面积停用潮已在所难免。
对于“用脚投票”的市场来说,即便后续申龙电梯能出具产品质量合格的证明,也只怕难以重获市场的认可和选择,其“后来居上”在国内电梯品牌排名第四的辉煌战绩恐难再续。
“在各国公司发展的案例中,不是没有因为一款产品的失误以致错失整个市场的情况出现。况且这样的事故是发生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电梯行业。”知名财经评论人毕舸分析指出,这样的重大安全事故,一家公司的影响恐怕不仅仅止于公司形象,更有可能会极大影响未来的业绩。
对投资者来说,原本该举觞称庆的上市宴程也恐夭折。拟主板上市的申龙电梯已于今年7月2日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若不是股市动荡IPO暂停,申龙电梯现在也是电梯业上市公司中的一员了。“7·26”事故后,申龙电梯在7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还表示正在进行的IPO将按照计划进行,但据申龙电梯向媒体披露的最新消息,公司目前已经暂停IPO。
粤海证券投行董事总经理黄立冲分析道,一般出现这种情况,证监会会要求涉事企业提交内控和风控报告,寻找第三方评估机构出具报告,汇报整改情况,“总之就是拖着不许发行。”
申龙电梯上市之路变得扑朔迷离。
申龙旧标准电梯“吃人”
7月26日,湖北荆州市安良百货商场,一带着幼儿的女子因电梯与楼面连接的迎宾踏板松动,短短8秒内被电梯吞没。遇险刹那,女子将儿子托出自己不幸身亡。
事故发生后,该电梯制造单位申龙电梯总经理袁强被国家质检总局叫至北京开会。29日下午15时30分左右回到公司的袁强即出席在公司总部所在地苏州吴中区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上袁强表示,申龙公司尚未接到任何官方性的结论报告。申龙公司有多款型号电扶梯产品,均通过国家电梯检测中心试验,并取得生产许可,包括此次事故中的FML08型产品。公司生产如常,IPO不受影响。
但随后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事故主要原因在于申龙电梯中该类产品的盖板结构设计存在缺陷且盖板尺寸与图纸不符,容易导致松动和翘起。
电梯制造单位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和使用单位湖北安良百货集团有限公司对此次事故应负主要责任,维修保养单位湖北德富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对此次事故负相关次要责任。
在电梯行业的朋友圈中,业内人士也在议论此事,与申龙电梯自辩质量通过检测不同,大家一致认为这部电梯在质量和维保上存在重大问题。
业内人士称,为保护乘客的安全,扶梯里的安全装置有很多,包括急停按钮、盖板开下设安全开关、梳齿保护装置等等,当盖板被踏空后应该会触碰到安全开关,电梯应该能停下来,即便人继续被卷进电梯,电梯的梳齿卡到异物也应该会停下来,但上述女士还是被卷进底坑。
对此,电梯行业资深专家陈化平指出,依据新标准(《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16899-2011》)生产的扶梯都设有安全开关,踏板翘起后,电梯会自动关闭。但旧标准(《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16899-1997》)是没有安全开关的。申龙电梯是参照旧标准,这个不能说全部是其过错。但申龙电梯的确在结构设计上有缺陷,“尺寸间隙过大,设计不符合图纸,这就是申龙电梯的问题了。”
而且,陈华平还表示,新标准出台后,申龙电梯按照旧标准生产的扶梯应该及时更新。“如果参照新标准,设有安全开关,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从申龙电梯公司官网可以看出,公示的此次事故电梯批次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于2015年3月过期,而欧盟的CE质量证书也将于2015年11月过期。
“原本正常的电梯维修,随着市场的恶性竞争,现在已经演变为出了事故才能解决。”陈华平说。
随后的事态演变超过了袁强和申龙电梯最初的预期。
7月28日国家质检总局就发出了通知,要求各地“督促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在8月10日前对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逐台进行一次针对性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立即停止使用”。此后,从湖北、北上广深开始掀起了全国申龙电梯封停潮。据申龙电梯最新向媒体透露的消息,公司已经停止IPO,由于公司领导都忙于处理电梯事故,无暇接受采访。
“从公司层面来说,申龙正在遭遇企业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产品乃至品牌危机,因‘吃人’事件面临着舆论差评,未来还可能接受相应的赔偿与处罚;而且,出了如此大的事故,出于安全的考虑,以后无论是商超卖场还是住宅单位,恐怕都在选择这样一家公司的产品时慎之又慎。”毕舸指出。
其实,在此之前,已有4家媒体报道了与申龙电梯有关的4起事故。然而如此频发的事故,申龙电梯还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中小型地方房企和连锁商超等客户的青睐,成为后起之秀,并顺利通过证监会IPO审核实在蹊跷。
家族作坊的“低价”利器
“以好看的数据讲故事,是IPO通行的法则。申龙电梯能过会的关键原因在于财务数据还算漂亮。”黄立冲如是分析道。
该公司财报显示,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为9.57亿元、10.9亿元和1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亿元、9937万元和1.24亿元。扶梯产品销售量从2011年的2090台提升至2013年的2130台。在国产电梯品牌中,申龙电梯以市场占有率2.82%位列第四,这份拿得出手的财务数据的确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2014年5月23日,申龙电梯向证监会报送IPO申报稿,于今年7月2日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分析,申龙电器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依托的是 “低价”利器抢占市场,“低价”而获利的筹码则是不规范作业和技术研发投入大幅缩水的低成本。
据业内人士介绍,楼高4米到4.5米的自动扶梯价格一般为每台16万元左右。但2012年至2014年,公司自动扶梯产品销售平均单价(不含税)分别为11.19万元/台、11.77万元/台、11.76万元/台。而博林特2009年~2011年1~6月自动扶梯产品的行业平均售价为16.64万元、18.92万元和15.85万元。
对此,袁强解释是因为公司的产品中至少有60%的零部件由自己公司生产,再加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成本会相对较低。但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多方调查了解,申龙电梯低价还能获得高利润的秘密利器之一是家族作坊生意圈的低成本。
申龙电梯的董事长和实际控制人是袁华山,总经理为袁华山的表弟袁强,副总经理为袁华山的另一个表弟蒋勤荣,袁华山的哥哥袁明元担任制造部部长,女儿袁青担任证券部部长。
不仅如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袁家的亲友团还充斥于申龙电梯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2011年,申龙电梯的经常性关联交易供应商申奥机电、杨氏塑胶、龙港配件、宏达配件,四家公司关联交易总额就高达1521.6万元。而这四家供应商的实际控制人或股东分别为袁强、袁华山姐夫、袁华山大舅子的女儿和女婿、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唐志荣大姨子的丈夫。
可以说,申龙电梯与管理层亲属之间存在多年经常性的关联交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生意圈”。2011年以后,申龙电梯开始谋求IPO上市,从那一年起,为了去关联化,供货商更换开始了。但知情人士称,新的供应商很多都是“亲友团”的马甲公司,只不过手法更加隐蔽而已,还有一些则是规模、质量都无法保证的作坊企业。正是这些因素,给公司产品的电梯事故埋下了伏笔。
此次“7·26”涉事电梯中被认定存在质量问题的三盖板中的前沿板,是由荣诚电扶梯部件厂负责供应的。申龙电梯与该公司初次合作时,该公司成立还不到3个月。知情人称,荣诚电扶梯部件厂就是申龙亲龙团的马甲公司,并且是一家资本仅百万元的个人作坊企业。
家族亲友团左手倒右手的戏码及个人作坊作业,使得申龙电梯并不具备与国内排名第四相匹配的品牌质量。但却成为申龙电梯在成本厮杀战中辟出一条血路的资本,此外,公司还不断缩减技术和研发成本。
虽然业务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与企业利润攀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申龙电梯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反而降低。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6%、3.65%、3.11%。
另外,申龙电梯技术人员占员工总人数的比重也远远低于同行业。2014年申龙电梯技术人员所占员工总人数比例为9.41%,而国内同类企业一般在两位数。
家庭式作坊和不断缩减的技术研发成本,使得申龙电梯质量不能得到保障。业内人士指出,这次事故暴露出了申龙电梯在质量方面的很多问题,如果申龙电梯生产的该类型电梯涉及的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及尺寸与图纸不符等情况是共性问题,那么申龙电梯应尽早召回全部此类自动扶梯。
值得一提的是,申龙电梯在招股书中也提示了行业产品风险,称公司生产的电梯属于特种设备,关系到使用者人身安全,其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高是区别于其他设备的最显著特征。但对本公司的产品质量情况并未做过多披露,招股书只称,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没有发生重大产品质量事故。
“申龙电梯事故只是个缩影。电梯事故屡屡发生并不奇怪,由于准入门槛低,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竞争也愈发激烈,只是打价格战,这导致产品质量越来越低。”陈化平指出,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没有底线,一二百块钱的差价竞争都会参与,1.5毫米的钢板降至1.2毫米甚至1毫米,恶性的竞争导致材料配置降低,基本的质量安全不能保障。
行业共性问题明显
“7·26事故”的悲戚还未过去,7月27日,广西梧州太阳广场内,一名1岁男童的左臂卷入自动扶梯致残。
7月28日,河南信阳市潢川县光州国际酒店一部电梯发生故障,导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
7月30日,杭州一居民楼电梯运行至17楼时突然下坠,导致电梯内一女子被卡在电梯外侧的缝隙当中,头在17楼、身体在16楼,场面非常血腥;
8月1日,中国安徽一住宅区发生电梯夹死人事故,死者年仅16岁;
8月2日,上海某商场一名男清洁工被运行中的扶梯夹住一侧小腿,最后只能截肢。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目前,电梯事故已发生30起,致死27人。
一时间,人们日常出行的电梯成为避之不及的“毒蛇猛兽”。
其实,关于电梯安全问题的探讨,早在2011年北京地铁四号线电梯事故发生后,就引发过广泛探讨。然而时隔四年,电梯事故依然频发。人们不禁追问,电梯安全紧箍咒为何迟迟戴不上?
实际上,电梯这种关系到公共安全的特定产品,法律规范并不缺失。之前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13年又通过了新的《特种设备安全法》,不仅明确了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实施安全监察,同时也细化了电梯制造厂家、维保企业和使用单位等不同主体的责任范围。但安全事故问题却依然屡屡发生。
北京电梯商会会长缪步升说,对电梯进行定期检验是各地质监部门的法定职责。但如果电梯通过了年检却出现问题,最终还是质检部门核检,“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地方质监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此外,政府监管“大包大揽”也造成电梯管理单位、使用单位没有压力和动力去承担电梯安全工作,产生“政府依赖症”“年检依赖症”,特别是在随着特种设备数量的快速增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数量却明显不足时。有的电梯刚技术监察第二天就出事,这凸显了年检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不到位,传统监管模式已渐渐走入“死胡同”。“政府有法律法规,但落不到实操层面,这个很要命。”缪步升说。
此次“7·26事故”荆州市质监局组织的调查组,就备受质疑。2015年3月16日事故电梯曾经由湖北特种装备检验检测研究院检验,结果为“检验合格”。调查组调查的结果是:“检测的项目中没有包含盖板这一项。”
这令陈化平感到荒谬,“国家的扶梯维修标准中,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检查盖板,怎么能说不包含这一项?质监局检测过出事,起码应该找第三方检测,不应该还由质监局组建团队检测。”
此外,陈化平也指出,像“7·26事故”申龙电梯产品质量肯定存在问题,但企业也有为维修方“背黑锅”的苦衷。
据相关调查,在诸多导致电梯安全隐患的因素中,电梯制造质量问题占16%,安装问题占24%,而保养和使用问题高达60%。原厂维保具有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信誉度高等特点,欧美发达国家原厂维保率非常高,美国达80%,而我国由于价格竞争原厂维保率仅占20%左右。
“维修市场的竞争同样厉害,正规厂家做售后维修,每次维修项目达二三十项,价位也较高,一次维修费用可能在500元,市场上维保公司可能一两百元也能做。业主当然是选择便宜的。”陈化平指出,但这么低的价格人工成本都覆盖不了,不可能做详细维修,基本是出了故障更换部件才会修理,平时的维修也是虚晃一枪就走,不可能按照维修单子几十项一一检查,类似盖板松动的细节上的维修单位根本没精力注意,而这部分检查恰恰是电梯故障最大的隐患。
陈化平表示,有关部门有必要将电梯维保工作纳入电梯制造单位售后服务范畴,构建以制造单位为主的维保体系,授权有维修能力的生产厂家考核监督。
除此之外,在缪步升看来,占据安全问题24%的安装质量也不容忽视。“现场安装到不到位对以后的维修报修起到很大作用。”
过去的电梯都配备有持证上岗的管理人员,如今,为节省成本,大部分都把这一项取消了,“指望物业管理人员,超市承包商层层通报电梯故障,有很大漏洞。”缪步升建议,还是要恢复专门培训持证上岗工作人员实现对电梯安装到后续服务的各环节把控。
“还有很多人都忽略的一点,长期以来电梯检验部门是国家质检总局,但房屋建筑图纸审批部门是建设部门,两者之间的错位为开发商提供空间,他们往往为了多留面积减少电梯数量。电梯数量减少,使用频率增高,这个是源头上就暗藏的隐患。”缪步升指出,尤其在两限房、经济适用房上,电梯问题更加严重。尽管他们多次向规划部门反映,但城市用地紧张,加上建筑审批和电梯质检部门都存在电梯配置数量检测的漏洞,导致问题屡禁不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