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做菜:大学开设烧菜课
记者 | 王仲昀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因为一门“做菜课”火了!
2月23日,华师大官微宣布,新学期本科将新增一门《家常菜》课程。
此前资料显示,该课程共18个课时,包括基础的烹饪理论知识和家常菜肴、面食、点心的烹饪实践等内容。青椒土豆丝、八宝辣酱、干烧大虾,这些国人非常熟悉的菜肴,都是家常菜的教学内容。
看完图片和教学内容中琳琅满目的菜品,网友们纷纷流起了口水。不过,好玩与好吃之余,我们还是想问: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大学,开设如此“接地气”的课程,是否有必要?
做菜期末成绩,或来自全校师生“试吃”
根据华师大校方介绍,这门课是学校试点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共开设两个教学班,人数均为20人,学分为1分。除了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占据了大多数的学识。
这其中有一个细节:并非所有华师大学生都能选修这门课。该课程适用于“2020级本科师范生、强基计划学生”。
开课单位是后勤保障部,那么具体谁来教这门课?华师大方面表示,授课老师基本来自学校食堂和宿管,还有一位获得过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的“网红大厨”——“玉米炒葡萄”创始人刘玉红。
刘玉红此前就表示,这门课程能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不光学习成绩要好的,劳动成绩也要好。”
最终,这门课程又将如何考核呢?据华师大教务处处长助理苟健介绍,课程考核的形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以及最后菜品的完成度。“炒出来的菜品,我们会供全校师生品鉴,试吃。”所以,选上这门课的华师大学生,期末成绩就来自于全校的“试吃”。
学做菜,是生活教育,更是生命教育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那时起,各大高校都展开了对于相关课程设置的尝试。华师大就曾于去年10月组织一批同学进行了食堂实践,可以看作是这次“做饭课”的初探。
事实上,除了华师大,上海其他高校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开设的刀工学习课,上海建桥学院的务农课等各式各样的劳动教育课程遍地开花,形式各样。
回到华师大开设“家常菜”课程的初衷。苟健表示,这也是学校根据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试点尝试。
这是学校对于开设这门课的官方回应。那么,华师大的老师们都如何看待这件事呢?华师大教育管理学系白芸副教授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学校开设这门课程“非常有必要”。
白芸认为,一方面,大学教育对于卓越人才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专业领域,而是全面发展的、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人。无论什么样的人才,都无法脱离实际生活。
另一方面,“家常菜”课程还真不是简单教会学生做菜那么简单,它背后是学校特色培养理念的体现。在白芸看来,这是生活教育,更是生命教育。“做菜是一件体现生活乐趣的事情。和天天在家点外卖相比,跟着我们后勤大厨,在这门课上不断探索做菜艺术,无疑能够增添学生对于生活的乐趣和对身边人的关怀。从这个层面看,它不仅仅是一门实践操作课,它同样需要科学思想的指导。”
做过菜的人不难理解这其中的“科学思想”。两个人按照同一份菜谱,用同样的食材,最终做出的菜也很难达到一致。
最后,白芸还提到,诸如此类劳动教育课程在大学开设,对于社会的人才培养也会有积极引导。“尤其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这会提醒他们,不能只看重考试分数或学历高低,劳动素养和生活能力同样重要。”
记者作为90后,日常生活明显感受是,会自己做菜、愿意自己做菜的同龄人越来越少,点外卖的人越来越多。虽然不能简单地笃定,如今热衷于自己做出好菜的年轻人,一定就比天天点外卖的拥有更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但至少前者在生活上要更加勤快。
不断钻研做菜“学问”的过程,其实也是感受到生活乐趣的过程。所以,学会做一道菜或许只是表象,从中收获生活的志趣,体验到自我认同,从而更好地在其他领域创造更多价值,大概才是学校的最终目标。在大学学做菜,没毛病。
· 吴孟达去世:他是喜剧的无冕之王·寻物 | 为了吃它,一年去苏州118次!汤圆还是咸的好?·为什么日式英语那么魔性?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