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在地图上在哪里(重庆的坐标在这里)
用镜头走近一座城
全文共七幕,为了便于阅读,分为上下篇
上篇:幕1-幕3
下篇:幕4-幕7
让味觉迷失的火锅、穿过楼潜入桥的“空中轻轨”、顶楼与地面随意切换的“平行世界”
一盆辣、两条江、多座山,这里就是重庆
幕一 追溯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才堆叠成了如今这座城
公元前316,乙巳年
秦惠王命张仪、司马错率大军灭了巴蜀两国,张仪在巴子城的基础上修建了江州城 (大致在今天的江北嘴附近)
△江北嘴的大剧院
△驶过江北嘴的船只
蜀汉的时候,江州都护李严在渝州半岛重新修建了江州城。
这个时期的江州城,南线大致在今天朝天门至南纪门沿江一带;北线大致在今天大梁子(新华路)-人民公园-较场口一带。
△今天的大致位置
△朝天门附近阶梯
△新华路
其中设置了青龙(或称苍龙)、白虎两座城门
青龙门大致在今天朝天门附近,是水路的起点;白虎门在今天通远门附近,是陆路的起点。
△今天的大致位置
△通远门前
△通远门前等待的行人
△通远门前
后来的南宋时期,因为宋光宗赵惇,恭州已经改名重庆府。
为了抵抗蒙军的南下,当时的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以内部夯土夯筑、外部包裹巨石的方式,抢筑了重庆城
并在合州修筑了钓鱼城,与重庆府遥相呼应。
△重庆府与钓鱼城
△钓鱼城
亲率大军南下攻宋的蒙古可汗蒙哥,被阻挡在钓鱼城,并被城内发出的巨石(一说为矢)所伤 ,在次月身亡。
蒙哥的死亡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蒙古西征的中止,可以说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0世纪20年代的北碚温泉寺-传说蒙哥死于此
明朝洪武六年设立重庆卫,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奉命重修了重庆城;这是重庆城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修筑,也是如今最为人所知的一次。
在旧城基础上,依据九宫八卦砌石修筑十七座城门,九开八闭;其中朝天门规模最大、位置最优而居于城门之首。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制图
△城门的大概位置
作为重庆水路的起点
或有朝廷钦差经长江到此传圣旨、诏谕,或有重要官员抵达停靠朝天门码头
重庆当地的官员在此迎候,这些大概就是朝天门名称的由来
△渝州图局部
传闻朝天门古时候题有“古渝雄关”,至于“朝天门”最早出现在何时,已不得而知;但是在元朝,重庆已经有名为朝天站的水驿记载。
宋朝以来,川渝等地多有以朝天命名的城门、驿站、码头,朝天应为川渝地区较常见的名称。
△今天,靠近码头的地方依旧有一条接圣街
幕二 追寻
随着条约、殖民不断侵入,光绪十七年三月一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设立,重庆正式开埠 。
这里成为了内陆西部最早的通商口岸
△位于弹子石的法国水师兵营-与朝天门隔江相望
△1910年的朝天门码头
开埠以来,从木船到轮船;从古城门的消失,到近代码头的修建。
一场近代市政建设,就这样从朝天门开始了
△20世纪20年代的朝天门码头
△朝天门码头的石梯
△朝天门码头的石梯
那时候的重庆,城市足够拥挤“以重庆城厢三十万余人口仅以高低、斜曲之十三四方里面积容之
其壅挤情事,自难避免”
1926年开始,川军将领潘文华主政重庆的九年间,也是重庆开始大力建设市政的时期。
△1929年2月15日重庆由市政厅改为市政府,正式建市;潘文华成为重庆市的首任市长
1926年,还是重庆督办公署的重庆市政府,把旧城区的街道改造调整为先开拓新城区,再带动旧城区改造。
△1911-12年的通远门
△1929年,潘文华拆除城门前的测绘图
新城区确定后
以马路建设为首要确定了三大干线:城外山脊为中区干线、沿着长江为南区干线、沿嘉陵江作为北区的干线
这三条干线分别延伸进旧城区,辅以多条纬线路,以此带动旧城区的改造;直到三十年代中期,这场市政建设才告一段落。
△今天相同地名的大概位置
渝中半岛最低海拔朝天门沙嘴角,到当时城内最高处大梁子,这一条线就是山脊线;也就是划分上下半城的主要街道,其中大梁子就是今天的新华路。
△新华路-民国美丰银行旧址
△雨中匆匆的行人
此时的重庆
城区由临江门、通远门、南纪门一线,向西扩大到曾家岩、两路口、兜子背一线;
同时修建了电厂、水厂、钢铁厂,城内有了邮政电信、路灯、自来水…
已然是“ 沪汉之风,俨然小上海 ”
△今天相同地名的大概位置
△1929年后,改造后的马路
△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路
△1932年建成的水厂蓄水池
△当时重庆电话局的接线员
△民国时期的都邮街
△民国时期的民权路
△当时的陕西路
△今天的陕西路
△通远门上
△通远门上的舞姿
也就是在这场大“市政”期间,让重庆突破了维持着的旧城区界限;
城区范围越过传统的两江半岛,向长江东南和嘉陵江北岸扩展,奠定了重庆城市的初步规模。
△两江半岛大概区位
△今天的南岸-施工进行中
△朝天门附近
△朝天门附近
△嘉陵江北岸
△南岸区街道
幕三 回望
屈辱的历史也好、城市的发展也罢,这片土地始终被裹挟在其中,身不由己的融成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重庆作为西南大后方,尤其是在陪都时期,人口骤增
重庆一直以来的木渡,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需求;国民政府召集了重庆金融、工商界人士,在1938年成立了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
△抗战时期,拥挤的重庆马路
△1941年市区渡江图(长江下游旧称扬子江)
轮渡初办时,日均客运量大概1.3万人次,不久日机轰炸重庆
“五三”“五四”大轰炸后,重庆市区居民纷纷迁往南岸躲避空袭,过江轮渡的需求也因此骤增。
△重庆上空日军机
△大轰炸-观音岩居民区的弹坑
△大轰炸-朝天门码头
△被轰炸后的重庆
1944年,又一家私营轮渡“渝工轮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45年,重庆轮渡日均运量已达五万人次。
随着抗战的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工厂商号纷纷迁走。市区居民从南岸迁回市区,渡江人数也随之骤降。
△1944年,朝天门码头
△抗战时期的重庆-国民政府大楼
1952年,重庆轮渡与渝工轮渡合并为公私合营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1958年在新的合并下变成了重庆市水上交通运输公司,实行客、货合营。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让这里逐渐回到了往日的繁荣;然而1961年的一场特大海损事故,让人们不得不重视客货合营的弊端。
两年后,轮渡公司重新从水上交通运输公司剥离,开始独立运营水上客运,实现客、货分离。
△长江航道上的货船
△相遇的船只
△船来船往
△码头前过往的观光船只
△观光船
△等待的船只
△出发或者归港
发展不断推着时代前进,1972年轮渡公司最后一条木轮渡航线被撤除(洛中子至西流沱),意味着木渡结束了在轮渡公司的职业生涯;1980年,轮渡公司最后一艘蒸汽船报废,轮渡的蒸汽时代也宣告结束
△江水中的小船
△嘉陵江
八十年代,我们父辈成长起来的年代
以朝天门码头为首的重庆轮渡迎来了自己生涯中最后的辉煌
△朝天门码头
△长江一侧
那个时期的轮渡公司,从早上五点多到晚上十点多,平均十分钟一班的频率,就像载着这座城市的脉搏。
李家沱到九龙坡上学的学生,上新街到解放碑下棋的大爷、打麻将的嬢嬢,以及上下班、走亲串友…
轮渡,对于那个时期的重庆人就像是公交、轻轨,是融进生活的一种选择。
城市在发展,跨江大桥不断出现、汽车不断增加
曾经密集出现在重庆人点滴生活的轮渡,逐渐消减了生活中的角色
直到黯然退幕,直到转变成游览观光,直到在你的记忆里慢慢消散...
内容未完,可继续阅读
重庆的坐标,在这里!(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