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袁绍(袁绍啊袁绍第二篇)

三国演义之袁绍(袁绍啊袁绍第二篇)(1)

续接上篇~

就在这时,大获全胜的麹义也赶来救护,公孙瓒骑兵才四散逃去,而袁绍得脱。

此战袁绍有惊无险,获胜,公孙瓒败绩。

袁绍大败公孙瓒后引军向南到了薄落津,刚和诸将落座想喝杯庆功酒,又得到了一个紧急军情:魏郡兵造反,和黑山贼于毒共同占领了鄴城,还杀掉了太守栗成。贼十余部,有数万人,现在屯军在鄴城中。

鄴城,袁绍的根据地,老婆孩娃都在那里。

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有家在鄴城的,皆忧怖失色,或起啼泣,而袁绍容貌不变、举杯自若。我也不知道他心里是否担心他的家人。

却说黑山贼里有一个人,叫陶升,有善心,带领自己的部下偷偷把袁绍的老婆孩娃给运到了斥丘,这里是袁绍的地盘,没有造反。袁绍大军随后到了斥丘,见到了安然无恙的家人,随即拜陶升为建义中郎将以表示感谢。然后引大军入朝歌鹿场山苍岩谷讨伐于毒,围攻五日,大破之,斩杀于毒及长安所署冀州牧壶寿。又继续寻山向北进军,攻击其他贼寇,皆斩之。又一路攻击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于氐根等(这些名字统统不需要计),皆屠其屯壁,斩首数万级。又见疾风扫落叶……

然后袁绍带大军回屯鄴城。

公元193年,李傕、郭汜掌控的汉天子派太仆赵岐调解袁绍和公孙瓒的关系。赵岐先到河北见袁绍,袁绍出城一百多里相迎,拜奉帝命,表示愿意和解。赵岐于是住在袁绍大营,给公孙瓒写了封信,表达了朝廷希望他和袁绍和解的意思。公孙瓒随即回信:“赵太仆以周召之德、衔命来征、宣扬朝恩、示以和睦,使我拨云见日,我非常高兴。以前贾复和寇恂也互相争斗、欲相危害,遇到光武帝宽宏大度,亲自陛见他们,让他们一起乘坐自己的官舆,当时以此为荣。我知道自己处在边远地方,现在能与袁将军共享朝廷给予和解的殊荣,此诚袁将军之眷顾、而瓚之幸也。”于是二人休战和好。

至于那个干掉公孙瓒一千多人打得他满地找牙让其胆寒、后又回军救了袁绍的大将麹义,后来恃功而骄,被袁绍干掉了。无功未必落寞、有功未必保全,自古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这似乎又是武将的宿命。做人要低调,低调是多么的重要。低调低调低调,重要的话说三遍。

四、迎奉天子失策

还是公元193年,李傕和郭汜也闹僵了,大打出手,后来皇帝在杨奉和董承的护卫下逃回破败不堪的洛阳,此时,皇帝的归属就成了全国各州郡军阀们的主要议题。

地点:冀州

沮授劝袁绍说:“袁将军你家累世辅弼朝廷、尽忠尽义。现在皇帝逃难,国家危亡、宗庙毁坏,而各大州郡的军阀都外托义兵、暗地里却互相图灭,没有一个存主恤民的。现在冀州安定、吃喝不愁,应该迎奉皇帝大驾,把他安顿在咱们鄴城。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抵抗我们!”好计策!得皇帝者得正义、得民心、得天下。

袁绍听了感觉有理,想听从此计。

郭图、淳于琼说:“汉室将亡,已经很久了,今欲使其复兴,太难了!如今英雄并起、各据州郡,动不动都有上万士兵,正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称王。如果把天子迎奉到鄴城,动辄就要向皇帝上表奏文。要是听皇帝的,那么他会制约我们的权利,导致我们行动不便;要是不听他的,那就是抗旨拒命,名义上不好听,所以,皇帝是个累赘,又所以,沮授这个计策不好。”

沮授反驳说:“今迎天子,至义也,而且又非常符合现在的时政需要,此大计策,若不早图,必有人抢先迎奉皇帝。又,权不失机、功在速捷,袁将军,请赶快迎奉天子!”

最后,袁绍没迎奉天子,他自己心里有个小九九。因为这个天子是董卓立的,而董卓立刘协之前曾经和袁绍商量过,袁绍当时不同意,也就是说袁绍根本就没把刘协看成是合法的皇帝,希望大家还记得前面的这些内容。

再后来,天子被曹操迎奉至许昌。曹操遂得以掌控朝政,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把皇帝握在自己手里的好处立马就显现:曹操很快以皇帝名义收复了河南,关东诸君也都依附曹操了。这时候袁绍才恍然大悟,后悔起来。原来迎奉皇帝有这些好处,想让曹操把皇帝送到他那去。你想曹操,多精多猾,他又不是韩馥,到嘴的肥肉怎么可能白送给你袁绍!曹操一口回绝了袁绍的非礼要求。然后用皇帝的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自己当个大将军,比袁绍官职大。其实,都是虚衔,汉朝已名存实亡,封个县令和封个三公都一样,没啥区别。可是袁绍不这么看,袁绍重名,这一点从他以前隐居的时候只见名人就能看出来。他觉得太尉比大将军官品小,他觉得自己比曹操官小很可耻,不接受太尉官职。说:“曹操这人,要不是我救他,他都不知道死多少次了,现在居然忘恩负义,还想挟持天子来命令我吗!”曹操知道这事后,把大将军职位让给袁绍了,又封他鄴侯。都是虚的,爱要就给你,得到也没啥用。

五、分封各子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和袁尚,还有一个外甥高幹,袁绍把他们派出去,每个人封给一个州郡,袁谭封青州,袁熙封幽州,高幹封并州。袁尚最小,长的最像袁绍,也是个帅哥,最得袁绍喜欢,所以袁绍把他留在身边。沮授说:“你不能把他们一人封一个州郡,这么做,以后会有大乱的,而现在你的做法就以后大乱的开始、是祸根。”沮授实在利害,此人看到了数年以后的事情。袁绍不听,就这样把他们三人都派遣出去了。

袁谭到了青州后,觉得地方太小,南征北战,使青州地盘有所扩大。但是,喜欢听身边人阿谀奉承,近小人远贤臣。华彦、孔顺都是奸佞小人,他却信以为心腹。因为是官六代,肆志奢淫,根本不知道谷物“粒粒皆辛苦。”又让他小舅子带兵,这小子常常带兵抢劫百姓,袁谭也不管。派出去招募士兵的人,按理应该挑选年富力强、精壮威武之士,他们倒好,你家有钱给我送点礼,请我喝一杯,我就不招募你儿子。你家穷,拉着你儿子就走,哭爹喊娘都没用。结果招募的大都是贫弱之人。想跑都跑不掉,逃到野外的,派兵追捕,如猎鸟兽。收赋纳税、犯罪处罚,标准都不一样。关系好的,你爱咋整咋整,随心所欲;关系不好的,咋整咋不能整。袁绍也不管。

公元199年,袁绍和公孙瓒在易京又干起来了,公孙瓒大败,命丧黄泉(以后我还会详细解说这场大战)。而公孙瓒手下的士兵被袁绍悉数收编。

六、官渡大战

现在的袁绍,儿子和外甥分别镇守各州郡,麾下拥有数十万大军。文有审配、逢纪、田丰、荀谌、许攸等为谋主;武有颜良、文丑等为大将;精兵锐卒十万,铁骑万匹。于是,袁绍开始想雄霸天下,而第一个要被干掉的目标就是---曹操。袁绍准备出兵南下。

沮授、田丰不同意,劝阻袁绍:“我们在冀州的这些年,连年征战(VS公孙瓒、VS黑山贼、VS其他各路毛贼),百姓疲弊、仓库根本没有积粮,税费劳役才刚刚好一些,这是冀州的深忧大患。现在冀州安定了,应该先派人向皇帝献捷。如果曹操挡在中间不让献捷,那就有借口,说他挡我们的进言之路,然后就师出有名了。先率大军屯扎在黎阳,渐渐把河南发展壮大,制造舟船、武器。时不时再派点精锐骑兵,到曹操的地盘骚扰骚扰,让他不得安宁,而我方则安逸舒适、以逸待劳,不出三年,我们强大了,曹操疲敝了,也完蛋了,事情不就OK了吗。”

《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所以,这是个非常好的计策,但有人反对。

审配、郭图说:“《孙子兵法》说,是敌人的十倍,就围歼他;是敌人的五倍,就进攻他;如果跟敌人数量差不多,那就拼死对战。袁将军你英明神武、拥有数十万大军,讨伐曹操,翻手之间的事。现在不攻打他,等他以后壮大了,再想拿下曹操,可就难了。”似乎也有点道理。

沮授又说:“救乱诛暴,才是义兵;恃众凭强,这叫骄兵。义兵无敌,骄兵必败。曹操手里握有天子,如果我们带兵攻打他,我们就不是义兵了,师出无名。而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不像公孙瓚那样坐以待毙。我和田丰的计策,乃是万安之术,你们却要兴无名之兵,主公,我非常担心会失败!”

PS:庙胜之策。《孙子兵法》“始计篇”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就是不用上战场,在家里比较比较敌我双方的“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和赏罚”这些方面,谁更利害,那么真打起仗来,就知道谁能赢,谁会输,这就是庙胜之策。

郭图又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都不说他自己是不义之兵,何况我们要讨伐逆贼曹操,怎么能说是师出无名、是不义之兵呢。况且我们的大军文臣武将竭忠尽力、将士们奋勇当先,这时候还不及时趁早图谋天下、定鼎中原,那就是考虑不周了。这是上天给我们的好机会,我们再不主动夺取,以后必然会反受其咎。你们的计策,只是要稳定牢固、保守老成,不是伺机而动、随机应变之策。”

主战VS主守,袁绍最终选择了前者。

但是田丰还是不死心,又谏袁绍:“曹操善于用兵、变化莫测,虽然军士数量少,但不能轻视他,不如跟他相持,拖垮他。如今不遵庙胜之策,而要决成败于一战,如果有个闪失,悔恨何及。”袁绍发飙了:“我已经决定主战了,你还要死谏,是想阻我大军吗?”竟把田丰给枷了,让他坐牢去了。

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袁曹官渡之战随即爆发。

为了师出有名、师出有义,出兵前袁绍让陈琳写了一封讨伐曹操的檄文,以召布天下。这是一篇历史上极其有名的檄文。要说陈琳这人,真不愧是个笔杆子。要是放在今天,当个网络写手枪手什么的,我们这些码字的,估计都得饿死。这篇檄文引经据典、从曹操祖宗八代开始骂起,骂得狗血淋头、大快人心、淋漓尽致。历数曹操诸多罪恶,而彰显袁绍大义凛然、忠肝义胆,又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努力奋起、共灭曹操。整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催人奋进。读后恨不能将曹操碎尸万段、诛灭十族。

但是,原文太生涩了,直接引用,恐怕有些人看得不太懂。我来试着翻译,不要太白话,否则就没那气势了。翻译不好的地方欢迎大伙拍砖。别拍头,一拍就死,没趣,先从脚拍起。

好,言归正传。

檄文:“听说英明之主居安思危以未雨绸缪,忠臣之士思虑患难以树立威信。从前秦朝强大,但是皇帝弱小。赵高执掌权柄,擅权专政、作威作福,最终在望夷杀掉了皇帝、污浊诟病至今。后来到了吕后执掌朝政,吕禄和吕产专权,擅断万机、省减禁令、上下失序、朝纲废坠、百姓寒心。于是绛侯周勃、硃虚侯刘章兴威奋怒、诛平逆乱、尊立皇帝,所以才能国家兴隆、光明显著,这才是忠诚们立权树信的好榜样。

司空曹操,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和左悺、徐璜都是妖孽之人。奢侈放纵、虐待百姓。父亲曹嵩,是太监养子,花钱买的官位,金银珠宝贿赂当权之人,窃盗权柄、致使国家危亡。

曹操,阉宦遗丑、无德无才、狡猾奸诈、幸灾乐祸。而袁公曾经统领英雄、扫除凶逆。后来遇董卓祸国殃民,于是袁公提剑擂鼓、受命东夏、收聚豪杰、不计过错,所以才和曹操共商策略。以为曹操能有点才能、可以任用。谁知他愚蠢轻佻、鼠目寸光、贸然进军、损兵折将、屡吃败仗。而袁公又给他增兵添将,使其恢复元气,并且推荐他为东郡太守、兗州刺史,又给他披上虎皮战袍、送给军队士卒、辎重粮饷和奖惩罚罪的威权,寄希望曹操能有点战功。而曹操却趁机嚣张跋扈、言行放肆、盘剥百姓、残害忠良。

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能直言正色、不阿谄奉承,却被曹操无端杀戮、妻儿遭诛。从此士大夫愤恨心痛、百姓怨声载道。振臂一呼、举州响应,所以曹操被徐方打败,地盘也被吕布夺走。曹操仓皇东逃、惶惶如丧家之犬、无立锥之地。袁公又看他可怜,而且没有造反叛乱,所以又给他添兵加将、支援其盔甲旌旗,曹操才得以重新席卷征战、金鼓响震。这是拯救曹操于危难之间、让他没有死亡之患、又能重新得到任用。这是曹操的大幸,却让兗州百姓受苦了。

后来皇帝大驾返回洛阳,奸臣乱政。那时候冀州北边正在打仗、局势紧迫,实在无暇迎奉天子,所以让从事中郎将徐勋派遣曹操迎奉天子,命他好生修复宗庙、建设宫廷、护卫幼主。而曹操居然放肆专权、胁迫迁都、侮辱大臣、目无法纪、专制朝政、想赏就赏、想罚就罚、说放就放、说杀就杀。喜欢的就让他光宗耀祖、不喜欢的就灭他三族。有敢说话的被公开诛戮、在心里想的也遭到暗杀,致使路上行人只能互相目视、不敢开口。百官也三缄其口。国家朝会,公卿大臣像泥人木偶、不过充数而已。

太尉杨彪,掌管过三司、官位极品,而曹操却因为睚眦小怨,诽谤加罪、诬告罪名、鞭抽棒打、施加大刑,不顾法律、任情虐待。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所议多有采纳,皇帝都认真倾听,给他加官进禄。而曹操权欲熏心、杜绝言路,擅自逮捕赵彦、立即杀害,根本不待奏报。

再又,梁孝王刘武,是先帝的同母弟弟。其陵寝尊贵,即使是周围的松柏桑梓,也应对其肃穆恭敬,而曹操却亲自率领兵吏发掘陵寝、破坏棺木、裸尸露骨、攫取金宝,致使皇帝悲戚流涕、士民无不伤心感怀。又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之处坟墓陵寝掘挖殆尽、骨骸外露。曹操身处三公大位、却行禽兽之事,暴殄国家、虐待百姓、毒害人鬼。

又加上苛捐杂税、徭役繁重。还到处设立特务机关,朝堂上下、田野道路,举手即碰触网罗、动足就踏进陷阱,所以兗州和豫州百姓都民不聊生、帝都人民也嗟呀抱怨。纵观古今典籍,所载所记贪赃枉法之事、无道无君之臣,曹操最甚。

那时袁公正在抵御外贼,没有讨伐教训曹操,而是加意安抚,寄希望于曹操良心发现、有所收敛以弥补罪恶。但是,曹操豺狼野心、包藏祸胎,乃至于想摧折国家、倾覆栋梁、孤弱汉家天下、剿灭中正而有不臣之心、窃取天下之意。

去年袁公率军北征,讨伐公孙瓚,逆贼强悍,因此围攻了一年。而曹操暗中私通逆贼,还想假借朝廷之名,掩袭冀州之后。带兵抵达黄河南岸、将要乘船北渡。结果阴谋暴露、又正好遇到公孙瓚被攻破灭,所以曹操大军锋芒挫缩、图谋没有得成。却又在敖仓屯军、沿河固防,竟想阻我大军、简直就是螳臂当车。

袁公遵奉汉帝威灵、威震宇宙、雄狮百万、铁骑千群,有中黄、育、获之勇士、趁良弓劲弩之势气,并州大军跨越太行、青州大军跃进济漯,雄狮泛舟黄河冲锋向前、荆州大军从宛叶而牵引曹操之后,雷霆万钧、虎步狮形,共同讨伐曹操,就像举大火焚烧蓬草、倾沧海浇灭火炭,所向披靡,有什么不能消灭的呢?

如今汉朝衰弱、朝纲紊乱、法纪绝灭。曹操又用精兵七百人,围守皇宫,对外宣称保卫皇帝、实际却是拘执幼主,实在担心曹贼做大逆不道之事,因此才写这篇檄文。此正是忠臣肝脑涂地之时、烈士立功保驾之日,让我们奋力向前,共勉,加油!”

怎么样,读起来气势还可以吧。颠来倒去的翻译了我两个多小时,累死了都~

袁绍这人事真多,害得我写了两天还没写完,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