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江姐历任主演(歌剧江姐曲作者)

羊鸣(1934—  )

歌剧江姐历任主演(歌剧江姐曲作者)(1)

羊鸣

作曲家羊鸣为山东蓬莱人,原名扬明,羊鸣是他的笔名。1947 年,羊鸣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3 岁的他在部队里从事文艺工作,学演戏、学唱歌、拉提琴、吹长笛和学习打击乐。在学习作曲知识的开始,老师就教导他 :“音乐在哪里,在人民当中,你要想成为人民音乐家,你就必须到人民中去。”于是,羊鸣常常深入民间,到生活中去提炼和采集音乐。1949 年,羊鸣发表了他的第一首歌曲《庆新年》,作品曲调采用了东北的秧歌调,以献给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新年。1953 年,羊鸣考入了现为沈阳音乐学院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从此走上了作曲的道路。羊鸣是在部队上干了一辈子的文艺老兵,曾历任安东军区文工团团员、辽东军区宣传大队队员、东北军区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沈阳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团员、创作员、艺术指导,空军政治部歌剧团编导组副组长、歌舞团艺术指导等职,现为文职将军,国家一级作曲,曾三次荣立三等功。

羊鸣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歌曲多达数百首,很多歌曲为大家所熟知,并在群众中广为传唱。如早期的歌曲有《山歌向着青天唱》、《焦裕禄,我们的好书记》、《我爱祖国的蓝天》等。歌剧方面,羊鸣创作有歌剧十多部,其中大型歌剧 9 部,小型歌剧 6 部。而歌剧《江姐》的创作最让他难忘并印象深刻,这在羊鸣的生涯中被称为是重大事件的艺术创作,其中主题音乐《红梅赞》是全国人民熟悉并喜爱的一首作品。在创作歌剧《风云前哨》时,羊鸣正逢大病初愈,但他毫不犹豫地三赴西藏。由于西藏海拔高,使本来就体弱的羊鸣差点将性命搭进去,由此体现出了作为一名部队作曲家的坚毅和对艺术的热爱与忠诚。在羊鸣的歌剧作品中,他与人合作的歌剧《忆娘》、《雪域风云》、《爱与火的四重奏》等,都为成功之作。新时期以来,羊鸣以超越自我和力求创新的更大劲头,创作出了许多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作品,如歌曲《兵哥哥》、《我从新疆来》、《大爱无疆》、《我幸福,我生在中国》、《节日圆舞曲》、《好收成》、《唐古拉》、《生活真好》、《让军旗告诉国旗》、《九百六十万》、《天职》、《金色的风》、《为人民服务》、《报答》等,其中不乏对民族民间音乐或欧洲古典音乐的借鉴,也有对时尚化音乐的吸取和表现。

羊鸣在创作上一丝不苟,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兵哥哥》一曲是他在下部队体验时的有感而发,为了能够符合于时代精神并有年轻人的气质与表现,他与词作者石顺义反复斟酌、推敲,整整有一年多的时间。作为一位军旅作曲家,羊鸣的音乐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军人气质和官兵生活,如歌曲《我飞在祖国的天空》、《蓝天上的一缕春风》、《国旗在蓝天飘扬》、《飞向太空的歌》、《晨风吹过机场的小道》、《中国空军进行曲》(合作)等,都体现出了他的军人情结。羊鸣也创作抒情作品,他的抒情作品追求旋律的优美、曲调的流畅,他主张以大抒情的方式达到对内心深处真情实感的抒发。如作品《梦中的白云》、《思恋江南》、《美丽的小提琴》等,都很有内质感。

羊鸣的作曲生涯是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的,他所走过的创作道路都力求使作品能够对党、对祖国、对军队、对人民,特别是对新时代有所歌颂与赞扬。在羊鸣的努力下,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荣誉。如歌剧《江姐》在第六届文艺汇演中,除了剧目奖之外,他获得了个人一等奖;歌剧音乐《忆娘》获得新中国成立 30 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歌曲《阿里,阿里》、《好收成》和《唐古拉》,荣获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 ;歌曲《让军旗告诉国旗》、《兵哥哥》和《请把我的歌声留下》,获“军神杯”MTV 音乐电视大赛金奖 ;歌曲《香港也是妈妈的孩子》,在金奖空缺之下,获得“97 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大赛声乐部分银奖第一名(文化部举办);歌曲《报答》获得 1999 年第七届全军文艺汇演一等奖,首届音乐金钟奖铜奖等。现今,羊鸣还承担着多项工作,为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团成员、中国轻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军艺术系列高级专业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羊鸣的歌曲集《我爱祖国的蓝天》和音乐专辑《生活真好》相继出版,两部作品都记录了羊鸣所走过的艺术道路,记录下了他作为一名优秀文艺战士的成长过程和他所取得的成绩。

姜春阳(1929—  )

歌剧江姐历任主演(歌剧江姐曲作者)(2)

姜春阳

作曲家姜春阳为山东莱阳人,1948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随解放大军进关南下,于战火中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生涯。姜春阳先后在部队上担任第十三兵团的宣传队队长、师文工队队长、空军歌剧团分队长,以及歌舞剧团的创作员。由于姜春阳有着丰富的部队生活经历,无论是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深刻记忆,还是在高山哨所或海防前线中的亲身感受,这些都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军营的色彩和气氛,很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歌剧《江姐》是姜春阳与羊鸣、金砂合作的一部歌剧,开始时姜春阳负责写牵头的部分和第二场戏。在合作过程中,姜春阳对整部剧的认识有了逐步地加深,在听取各方意见后更加精益求精,给予了深深的投入,并会经常陶醉其中,情不自禁地进入进入激动状态。《江姐》的剧情深深地激励与感动着姜春阳,使他在创作中非常忘我。在姜春阳和同志们的努力之下,《江姐》这部歌剧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一部优秀之作。作为军旅作曲家,姜春阳的作品很为丰富,仅歌剧创作就有 20 余部,歌曲近千首,还有电视插曲等。代表作主要有歌剧《江姐》(合作)、《刘四姐》等;歌曲《送别》、《我飞在祖国的蓝天》、《幸福在哪里》、《我们的友谊》、《歌唱革命老英雄》、《军营男子汉》、《新世纪的召唤》等,其作品曾在 1977 年荣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创作奖。除此之外,姜春阳还曾经担任过歌唱演员、乐队指挥的职务,因而在对音乐的造诣上,特别是人声音乐方面有深刻的体验,从而使他的作品享誉乐坛。现今的姜春阳虽然已是 80 多岁的高龄,但他依然活跃在音乐之中,依然在进行着创作,依然富有着生活的激情。作为音乐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和中国音乐著作权学会理事,姜春阳仍在继续发挥着他的光和热。

金砂(1922—1996)

歌剧江姐历任主演(歌剧江姐曲作者)(3)

金砂

作曲家金砂为重庆铜梁县巴川镇人,本名刘瑞明,别名刘先理,从小具有音乐天赋,曾在巴县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师从于刘雪庵、陈田鹤学习作曲,与 19 岁那年创作了歌曲《牧羊姑娘》。《牧羊姑娘》这部作品为金砂的处女作,影响非常大,不但在国内广为流传,后被如苏联、捷克、罗马尼亚、日本等许多国家所演唱。

金砂很好学,在非常贫困与艰苦的条件下,他求学于四川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教系学习作曲,以痴心于音乐的刻苦钻研,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1948 年,金砂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二野军大”毕业后,到西南军区文工团工作,曾任编导、作曲和指挥,写下了《打到西南去,解放全中国》等作品。1954 年西南军区撤散,金砂随文工团并入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任创作员。

新中国成立后,金砂被时代气氛所感染,他以清纯质朴和带有口语化的热烈气氛,创作出了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此曲流传甚广,于当年荣获中国第二届文艺会演歌曲创作一等奖,并荣获全国群众歌曲创作一等奖。20 世纪 60 年代,金砂步入了他创作的黄金期,与剧作者阎肃、作曲家羊鸣、姜春阳一起,共同创作了歌剧《江姐》,这是他一生中颇有感触和体现最为精彩并达到巅峰的一次创作。作为四川人,金砂对题材所要表现的地域、环境、人物生活特点及个性等,有着得天独厚的熟知条件,从而对这部剧的创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江姐》的创作使金砂非常难忘,之后他写出了上万字的总结性文章,有《谈谈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歌剧唱腔的设计处理》、《歌剧的脚本与音乐》等,涉及了对歌剧《江姐》的创作经验与经过,包括感想和体会以及对音乐表现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是作曲家的经验之谈,它为后人留下了非常难得和珍贵的参考资料。《江姐》创作完成后,金砂更加迷恋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一直抱有再写一部能够超越《江姐》的创作愿望,并到处寻觅好的歌剧脚本,但是,这一愿望最终没能在他生前实现。

“文革”期间,由于歌剧《江姐》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金砂也受此牵连,被迫复员和下放至农村劳动。十来年间,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金砂一刻也没有放松对音乐的采集、整理与积累,直到 1977 年为他恢复名誉,这一年金砂已经 55 岁,被分配到江苏昆剧院。在那段时期,金砂先后为苏剧《五姑娘》、锡剧电视连续剧《青蛇传》谱曲,并创作了歌剧《椰岛之恋》、《木棉花开了》的音乐,以及参加了歌剧《骄阳》的执笔。金砂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创作有大量的歌曲,很多歌曲由于特殊的原因,没能公布。晚年的金砂也创作有一些通俗歌曲,如《故乡的船》、《祖国风光美》、《采茶歌》等。为了纪念这位优秀的作曲家,经过苏州市计算机音乐学会的搜集、整理、编配、录制等,出版了《金砂歌曲选》CD,其中既有那些曾经为人们所热爱、熟知和传唱的歌曲,也有第一次成为音响并体现出金砂创作成果的作品,它实现了金砂生前的一些愿望,使金砂优秀而风格多样的作品在奉献于听众面前时,既是对金砂本人的一大安慰,也是对作曲家一生音乐创作的尊敬与总结。

金砂的人生道路坎坷而多磨难,但这并没有削弱他对于音乐所持有的刻骨铭心的爱。金砂作风正派、工作严谨、待人诚恳又平易近人,作为著名作曲家,他在音乐上所付出的刻苦与努力,使他的音乐伴随着他的精神,将永久地在人民中间得以流传。

歌剧《江姐》及其创作

歌剧江姐历任主演(歌剧江姐曲作者)(4)

歌剧《江姐》

歌剧《江姐》是一部富有积极性与教育性的革命题材,被空军政治部歌剧团定为重点打造剧目。《江姐》的创作为“精雕细琢、打造精品”之作,它直接得到我国高层领导的关心与重视,其创作经历了一个艰苦探索与创新的过程。据说,《江姐》的创作初稿只用了 18 天的时间,可一路下来却是数易其稿,体现了艺术家们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20 世纪 60 年代,由剧作家阎肃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改编了歌剧《江姐》,作品集中表现了主人公江姐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表现了她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和必胜信心。在空政领导的支持下,这部歌剧的作曲决定由羊鸣、姜春阳和金砂三人来承担。作曲小组多次下四川和江姐故乡采风,挖掘和借鉴了丰富多彩的四川地方音乐及戏曲唱腔。经过艰苦努力,音乐的第一稿得以完成,但审查时却被全部推翻。在对剧本做了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后,经过重新修改与创作,音乐在细致而紧密、到位而切合剧情、人物表现需要的同时,不受局限地借鉴和采用了诸如川剧、婺剧、越剧、杭剧、沪剧、四川扬琴、四川清音、杭州滩簧、曲艺小调、胡琴等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大大地调动起了音乐的表现力和丰富性,其各种特色之激越、明澈、柔美、婉转、悠扬等集中融入,各有表现,使这部剧的音乐体现出了一种集大成又新颖的特色,与此同时,也达到了对戏剧性的加强和人物个性表现的鲜明效果。

在对主题音乐《红梅赞》的创作中,作为四川人的金砂,与羊鸣和姜春阳大胆地使用了川剧甩腔的唱法,并大幅度地以拉开、压缩、加花、扩充等手段,再融入一些江南的滩簧音调和四川的扬琴音乐,于相互融入与协调中使这段音乐极富魅力,令全国听众为之倾倒,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剧音乐之一。在对《绣红旗》一曲的创作中,作曲家们紧紧地抓住人物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情,以极其细腻而深情的表现,将音乐语言做到柔中有刚,把人物内心感受以层层递进的手法,使这段音乐透出异常优美的色彩,并同时富有革命的内涵与激情。在整部剧的音乐中,作曲家们还采用了歌谣体和短曲的形式,大量借鉴、运用并发展了川剧高腔中的“帮腔”形式,有些段落以唱白相间的色彩,体现出对宣叙调探索的独特意味。同时,在对西洋歌剧的借鉴中,一些大段的咏叹调也非常富有表现力。

1964年9月4日,歌剧《江姐》在北京首都儿童剧场进行了首次公演,演出获得很大成功,事后中央与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主席说 :“ 你 们 的 歌 剧 打响了,可以走遍全国了。”刘少奇主席说 :“革命悲剧,壮丽感人。”《江姐》在北京连续演出达 26 场,场场爆满,各报记者和观众纷纷撰稿赞扬。之后,《江姐》先后到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演出,并走向了部队、党政机关、工厂、学校及各地,所到之处,都是一派《江姐》热,仅是后者,场次就达到 257场。这时,《江姐》的影响遍及全国,很多地方性剧种也纷纷移植并上演,这种景象在中国歌剧史中极为罕见。

歌剧《江姐》的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结果。为了符合最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与要求,作曲家们提出,音乐创作一定要注重旋律性,要有流传的特点,他们从戏剧性方面着手,在突出民族化、大众化的前提下,做到音乐表现的亲切、自然与朴实,并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下,达到了音乐的新颖与动听。剧中的优秀唱段如《红梅赞》、《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等,都得到了观众极度的喜爱与欢迎。《江姐》的创作,除了创作人员的辛勤努力外,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也为这部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与国家领导人罗瑞卿在具体的歌词部分提出了意见和修改,从而体现出了从上到下方方面面的关心与重视。可以看出,歌剧《江姐》所取得的成绩和成功,是在贯彻落实文艺方针下的专业性突破,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专业化等多方面的结合。

在中国歌剧的创作与探索中,歌剧《江姐》是成功运用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相融合的成功范例,它以旋律的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功能所达到的高度结合与统一,使之有着出色的表现。1964 年,歌剧《江姐》获得解放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创作优秀奖 ;1977 年获得第四届会演创作奖 ;又在第六届会演中获得特别奖。1965 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歌剧《江姐》的剧本和曲谱 ;1978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又将它拍为同名歌剧艺术片。尽管《江姐》曾经被迫停演达十三年之久,作为一部歌剧经典,历史证明,它的魅力将永存。

更多视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天秤的艺术格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