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注音加原文(醉翁亭记原文新译)
北宋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看上去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和他的宾客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号称“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山水之间的美景。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似:太阳的升起,林中雾气散开,云气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阴晴明暗的变化,是山中的早晨和黄昏。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春)野花盛开,散发幽香;(夏)树木秀美,枝繁叶茂,浓密荫蔽;(秋)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泉水飞落,磐石显现出来,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解读:为何水落石出是冬季的景色呢?冬季冰雪覆盖,到处一片白茫茫,而酿泉并未冰冻,飞落在磐石之上,才有水落石出之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观赏着)四季不同的风光,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又像:挑夫高歌在路上,游客休息于树下,前呼后应。扶着老人,牵着小孩。来来往往不断的,是滁州的游客。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溪边钓鱼的,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的,泉水清,酒儿烈。山珍野味,杂乱地摆在眼前的,是太守办的宴席。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丝竹之音。投壶的中了的,下棋的胜了的,酒杯交错相碰的,站起高声喧哗的,是欢乐的宾客们。
(解读:1、非丝非竹中的丝竹是指琴、瑟、箫、笛之类的乐器。2、射者中,这里指投壶,古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解读:宴会之乐不在于声色,在于友情。)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宴会结束时,太阳已下山,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隐藏在树林荫蔽处的鸟儿跳上跳下欢快地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奏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我庐陵欧阳修啊。(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以“庐陵欧阳修”自居,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作品背景:
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知州。到任以后,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这一名篇。“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造福了一方百姓。(不愧为好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岳阳楼记》细读之行文很有相似之处。)
作者趣事: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
1045年,《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不仅在醉翁亭办公,还时常邀众游琅琊山。当地有个富家子弟, 能吟得几句诗,便以诗才自居,人称诗秀才。他闻得欧阳修吟诗作赋有如行云流水,便想前去比试。当日,他知欧阳修也正在山中浏览,便一路赶上来。走到半路,他见一株枇杷树生得古怪,诗兴大发。吟道:
路旁一古树, 两朵大丫柊。
念完两句,就再也吐不出半个字来。欧阳修在此时正经过。便接口道:
未结黄金果, 先开白玉花。
秀才听了说道:你这两句也不赖,勉强可以接上。欧阳修听后只笑了笑。二人同行至河边,见有群白鹅,在水中嬉戏。秀才又再吟道:
远看一群鹅,一棒打落河。
吟罢,又再苦苦思索,也想不出一个字儿。欧阳修便接口道:
白翼分清水, 红掌踏绿波。
秀才听后说道:老兄,你还可胡诌几句。我去找欧阳修比试,你可要为我助威呀。
沿著小河行走,来到渡口摆渡。二人站在船上,秀才看著水中倒影,飘飘欲仙。说道:老兄,这回我们要是将欧阳修比下去,我俩就成了当今诗坛双星了。说罢又吟道:
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听罢哈哈大笑道:
修已知道你, 你却不识修(羞)。
秀才听罢, 好不狼狈。
作品思想:
《醉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从滁州山林四季之美,到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自在,也暗示出山水之情背后难言的苦衷。
40岁,正当盛年的欧阳修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作品景点:
《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
醉翁亭前有“让泉”即文中的酿泉,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
古人称之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东八名胜境”,蔚然深秀的琅琊山历来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美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