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手机版(好书推荐说文部首源流)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手机版(好书推荐说文部首源流)(1)

《说文部首源流——字体演变与形义图释》(精装本)

陈建胜 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从古文字学角度对《说文》540部首逐一作解,标注古今音读,疏解字形源流,配合各时代、各门类的典型字形字例,展现《说文》文字体系和相关古文字面貌,是一部集解说、字编、书法为一体的工具书。

精装本除了修改初版中的部分错误外,还增加了说文部首的音序索引和笔画索引,更加便利读者阅读和检索。

作者简介

陈建胜,又名弘受,别署三畏堂。永嘉玉泉人。现为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古文字方向),中国美术学院•继教院•书法系外聘教师(主讲《说文》述要、《碑帖学》等课)。

序一

文|刘钊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

陈建胜先生的《说文部首源流——字体演变与形义图释》一书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因建胜与我相识多年,这部书稿又是我向上海古籍出版社推荐的,故当建胜向我索序时,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手机版(好书推荐说文部首源流)(2)

建胜这部书稿以《说文》部首为对象,按《说文》五百四十部的本来顺序,逐一罗列其各时代的古文字字形,然后对其形体演变和意义进行图释和解说,并标明部首所属的六书类别。书稿对古文字字形的收集非常丰富,释义的说解言简意赅,能得其要。尤其是大部分说解都吸收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对《说文》部首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一点远非坊间一些外行人编写的著作可比。更能彰显其书稿独到特色的是全书皆由作者用毛笔工楷书写,字形准确,书法精妙,板式古雅,是一部内容、形式二美兼具的作品。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手机版(好书推荐说文部首源流)(3)

建胜原为学书法出身,但对文字学,尤其是古文字学,爱好钻研多年,曾从著名古文字学家曹锦炎先生游,后到华东师大读硕士,又广泛听取了华东师大有关古文字学方面的专业课,同时旁听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各种课程,见识和积累日渐深厚,这部《说文部首源流》,就是他在多年爱好钻研古文字之后的见识和心得的集中呈现,充分体现了他好学深思,款诚笃实的可贵品质。

建胜今年负笈台湾攻读古文字专业的博士,这标志他从此正式走上古文字研究的专业之路。

古文字研究圈子中人,有很多都是从爱好书法开始,最后走上古文字研究的专业之路的。古文字学界的前辈学者中,书法家不乏其人。当代的古文字学人中,一边研究古文字,一边喜欢写字并卓然成家者更是大有人在。

研究古文字和写字其实本来就联系紧密,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我们不光不能视一边研究古文字,一边写字的学者为“不务正业”,相反还应该大力提倡这一雅好。在研究之暇写写字,让研究和写字互相滋养,这无论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情。因此从这一点出发,我对写字好又愿意研究古文字的学生,从来都是高看一眼。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手机版(好书推荐说文部首源流)(4)

这部书稿对于初学古文字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可称得上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对于书法爱好者,尤其是对想写好篆书的书法爱好者来说,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入门教材。

是为序。

二〇一八年国庆日于上海书馨公寓索然居

序 二

文|陈忠康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

我与建胜一度有十多年未见。二〇一四年五月,我参加了他在北京的一次个人书法展,通过这个展览,对他在过去十多年时光里的所学所为,有了比较全面的知悉。此后,我们见面、联系渐多,了解自然也就更深了。他在书法之外,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围绕《说文解字》而展开的“古文字学”上,并取得了颇佳的成绩。

去年初秋,我南下杭州,在满觉陇石屋洞畔的子瞻小院,他携来一部千余页的书稿,即《说文部首源流——字体演变与形义图释》。尽管之前他已向我透露写作此书的一些情况,但是当厚厚十几册用毛笔手写的书稿摆在面前时,我仿佛看到了流转千年的古老中国文字与积淀丰厚的书法艺术在这位年轻人思想中的融汇激荡,内心不禁被触动了。所以当他说请我写一篇序时,我便欣然同意了。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手机版(好书推荐说文部首源流)(5)

《说文解字》乃我国传统文字学的经典著作,这本书对研究中国语言文字、诠释传世典籍和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说文》成书已久,古今文字和语言的隔阂,往往令现在的初学者有一种陌生感而无从入手,学习研究有一定的难度。

建胜的《说文部首源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该书以《说文》部首为研究对象,正文每部先列小篆字头,若《说文》有误处,皆据古文字材料改正。再古音,次则字形,收入大量先秦古文字、秦汉篆隶、魏晋文字材料,并标记字形时代、来源出处,排列文字前后发展演变谱系。释义先收录大徐本《说文》原文,再加按语,吸收《说文》学、古文字学前贤已有和今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辅以己意,间或援引古书用例,最后注明六书所属等内容。另外,全书以现代白话行文,力求明白晓畅,使得阅读上雅俗共宜。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沙孟海先生曾写过一封关于书法专业教学的著名信件,信中提到:“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学问是终生之事……充分了解字体原委变迁,博取约守,丰富自己创作的源泉。”建胜所读正是书法专业,因此能顾及《说文》对学习书法、篆刻的帮助。正如沙老所言,汉字于各个时代嬗变之字形,是书法家在艺术创作时的载体和灵感源泉。此书所收的大量古文字形体,尤其是盈多的秦汉篆文,气息古朴,字形精准,笔法隽妙,为书法篆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材料和依据,同时对促进书法篆刻研究也有独特的意义。书法家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其中的字形演变规律,必能加深并充实自己作品的内涵底蕴和审美取向。

回顾建胜的学艺道路,他对书法的喜爱缘自幼小时家庭环境的影响,随后的读书生涯更让他对笔墨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大概在二〇〇二年暑假,他来我温州文化宫的班上听课,我去北京后,他又得到林剑丹、张如元等学高德厚长者的教导赏识与呵护提携,可谓是莫大的福缘。这或许促使他选择了将古文字和书法结合作为自己的着力钻研方向。这些年他辗转求学于杭州、北京、上海,大大开拓了眼界和见识,但其间他依旧保持着和故乡书坛、学界的密切往来。在上世纪电脑排版技术落后时,前辈学者的古文字著作大多依靠手写。时代的进步,当前的研究手段已经现代化,电脑检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隔断了我们翻阅古书所带来的亲近感和书卷气。建胜的这部《说文部首源流》,重拾前辈遗风,用一笔一画日常书写的手稿,探怀幽情,发露文心,让人感受到温州文脉生生不息的活力。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手机版(好书推荐说文部首源流)(6)

温州书风的形成与永嘉前辈学人的功德泽被是分不开的,旧时代的温州书家如夏承焘、苏渊雷、方介堪等,都有着深厚的学问根柢,直到今天,老一辈书家们也都是如此。但是这种艺术与学术互相滋养、互为依托的传统到了我们这一代书家的身上就渐渐弱化了,由于艺术学科的独立和艺术市场的繁荣,年轻书家在学问涵养方面下工夫的时间就更欠缺了。

建胜和众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一样,走上了进高校书法专业学习的道路,但与众不同的是,他愿意花时间把“古文字学”这条冷板凳坐热,耐得住稽古穷经的寂寞,时人所弃而不顾者,他却守之以宝;时人所食而无味者,他却甘之如饴。这本手写书稿的完成,源于他艺术与学术双修互养的自我成长模式。

通观建胜的《说文部首源流》书稿,是一本立足学术,又兼顾艺术的好书。对普及和研究《说文》、古文字及书法篆刻艺术来说,将会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作者自身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专精一门的治学品质,传承了“永嘉学派”诸贤既推崇义理又不偏废社会事功的实干作风,这无疑也是传统永嘉学人的优秀品质。“永嘉学派”讲究“耕、读”并重,书法对于建胜就好比是“耕”,因为纯粹读书、做学问是要生计成忧的,且容易脱离社会而陷入迂阔。建胜走的这个路子是很有特色的,体现在他的字上面,跟我们现在全国的书风,或者和另外一些书家相较,就完全不一样,非常独特。建胜的字,一看就是沉得下去,甚至可以看出有一种学问气蕴含在里面。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手机版(好书推荐说文部首源流)(7)

书法非道,但可载道,由法度向道术的深入,则是建胜书法中最值得关注和体会的地方。这本书里的两种书体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一种是小篆,一种是注释笔记。小篆体现了他从静态书体里面的修炼,已经基本打通了字法,且写得松活而不呆板,同时具有文气,小篆的这种美在他笔下得到了充分挖掘,这是很不容易的;还有就是小楷笔记和穿插其间的各种古文字形体,这部分的形式感很强,它来源于真正实用基础之上,这才是活生生的接地气的形式。当下展览中搞的那种形式感有些很空洞,是套路,练花架子的,往往经不起推敲。当真正把书法的实用性掌握好了,在埋首书斋的情境下,用到了书法,这时候,写出来的字和呈现出来的形式才是最漂亮、最美的。因此,对于书法家和学者们来说,这本书更启发我们:原来枯燥而冷门的旧学问,也可以做得很富于温情和美感;而日新月异的当代书法,不妨回到案头和书斋之中寻找最终的意义归宿。

建胜到上海跟随张索老师读硕士后,在本专业之外,他又旁听各大名校的古文字学课程,补充自己的不足。这本书便是他在上海硕士三年求学时期的产物。通过这本书的写作,建胜检验并巩固了学识和书技。尽管在当前的学科体制下,书法艺术和传统学问分离为两途已是一种客观趋势,然而学问涵养在书法艺术上的浸润,以及书法艺术对于传统学术的反哺,这种双向的交流和互动,因两者紧密的血缘关系,依然会越发被强调。建胜守护旧学、不废新知的志向,必将随着这本书的出版变得更加坚定。

说文解字540部首歌诀手机版(好书推荐说文部首源流)(8)

建胜马上要去台湾攻读古文字的博士学位,可以预见,他将以这本书为起点,来推动书法艺术与传统学术的双向交流。我非常看好他。

二〇一八年八月于北京

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辑:徐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