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听懂一个成语典故(千年函谷关紫气东来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是我国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不仅是道家学派理论的创始人,被后来的道教奉为教祖,而且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启蒙者。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他的著作《道德经》,即《老子》一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自《道德经》问世以来,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对这部经典著作有着极大的研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有史料记载的版本达1800多种。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深远,而且在公元七世纪便以梵文传到国外,18世纪传至欧美各国,以后逐渐风靡世界。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中国哲学中另一个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名言来阐述他的治国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
函谷关入口的游客中心
战国时秦孝公从魏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公元前241年,楚、赵、韩、魏诸国合纵攻秦,至此败还。现代此处有令尹望气台、孟尝君鸡鸣台,老子著《道德经》的太初宫等,太初宫已经成为国内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场所。1992年,灵宝市政府按照原古关图形,投资重建了关楼。这里已成为知名旅游景点。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终军弃繻(ru)“、“鸡鸣狗盗”、“老子过关”、“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c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太初宫
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传说,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这部蕴涵丰富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也有有认为是后人托名之作)。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太初宫,曾是一座道观。
研究老子思想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英、法、美、日等40多个国家都在研究《道德经》,翻译《道德经》的版本已达600余种,其中日本人著述达330余种。因《道德经》成于函谷关,函谷关名副其实成为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002年10月20日,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玉溪道人闵智亭为函谷关旅游区题写了“道家之源”四个字。
紫气东来: 成语典故
据《史记》记载: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李聃看到周室将衰,西渡隐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关令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现瞻紫楼)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果然,见一老翁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并且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通报姓名后,诚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住下,在此著写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表示吉祥。
鸡鸣狗盗: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客喜贤名声很大,秦昭襄王早有所闻,想让孟尝君来秦共图大谋。派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请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到秦后,遭到丞相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进言陷害。后秦王反悔,欲杀害之,又恐遭人唾骂,暂将孟尝君囚禁起来。回国后的泾阳君闻听此讯,欲救孟尝君去求幸姬。幸姬提出要孟尝君已赠给秦王的狐白裘衣。后一门客从狗洞进入库房,巡夜人听有动静,门客学狗叫,骗走巡夜人,盗得狐白裘衣,送给幸姬。幸姬才帮忙弄到出关文书,孟尝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关,正值半夜,当时关规是“鸡鸣开关,日落闭关”。后边追兵将至,形势危急。此时有一门客站在土阜上学鸡鸣叫,周围雄鸡齐鸣,关吏忙开关门,孟尝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关。后来樗里疾追到此处,孟尝君已出关多时了。
终军弃襦(ru): 成语典故
汉景帝于公元前153年复置函谷关,下令用襦帛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刘彻诏举贤士。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从小就勤奋读书,口才也十分出众,所写的文章更是闻名郡中,与少年才子贾谊齐名,并称为“终贾”。
十八岁那年,终军因为才华出众,入选为博士,由郡府派到京城长安深造。于是,终军从济南出发,步行入关。到了关口,关吏发给终军一份用襦帛制作的通关凭证。终军便问:“拿这个襦帛有什么用呢?”关吏回答说:“这叫繻帛,是出入关津的凭证,你要好好地保存它,千万不能丢了,回来的时候也好验合。”终军哈哈大笑,说:“我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决不会再靠这个东西作为出关的凭证。”说完,丢下繻帛,扬长而去。
在长安期间,终军向汉武帝上书,阐述自己对国事的见解。汉武帝对他卓越的学识十分惊讶,任命他当谒者给事中,不久又升迁他为谏议大夫。此后,终军奉汉武帝的旨意,出使郡国,东行出关。关吏认出了他就是上次弃繻而去的书生,便悄悄对一起执勤的同伴说:“这位使者,就是当年那个弃繻的后生啊!” 如今的终军,有皇上的旨意在身,大队人马随行,自然不必再校验繻帛凭证。关吏恭恭敬敬地把终军送出关去。
终军果然不辱使命,及时向汉武帝报告郡国的政情。汉武帝非常满意,重赏了终军。
后来,“终军弃繻”这一典故,用来称颂年轻人有志求取功名。以后,此地人教育孩子都说:“要长进,学终军”、“有才能,当终童”。
--------《汉书·终军传》
望气台,又叫瞻紫楼
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紫气东来”这一成语源出于此。唐代大诗人杜甫《秋兴》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
夜幕下的函谷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