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歌舞伎町街摄影(丛棘岛映像诞生记)
2021年6月,上海监狱系统叶春弟博士撰写的《丛棘岛映像——越轨行为在监禁社会的表现与规制》一书出版发行,该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这是上海监狱系统理论研究取得的一项新成果。
◆上海监狱系统理论研究的持续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上海监狱系统历来重视监狱理论研究。从局党委到基层党支部,各级党组织都在抓理论研究;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警,每个监狱工作者都在思虑和研究监狱工作。在监狱工作实践中研究问题,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这是上海监狱系统推动监狱工作发展的法宝。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上海监狱系统率先在“三分”工作、“监区文化”等方面进行摸索、开展研究,可贵的经验后来被逐步推广。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上海监狱系统对理论研究的力度有增无减,群众性研究和行政课题研究齐头并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三年来,上海市监狱学会向中国监狱工作协会及其各专业委员会报送各类论文每年平均在80篇以上,获三等奖以上的文章每年平均在35篇以上。理论研究拓宽了监狱工作的视野,提高了监狱工作的质量。
时到今日,上海监狱系统的理论研究从未停歇,一直沿着承接与超越的轨迹前进。
2017年,叶春弟博士向上海市监狱学会提出“监禁社会越轨行为与规制”主题研究,上海市监狱学会高度重视,鼓励他自主开展研究。叶春弟博士受领任务后立即着手开展研究,他以开创性的思维在监狱理论研究的道路上承接上海监狱系统理论研究的优良传统。
◆上海监狱系统理论研究的扎实作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监狱系统一批理论研究者立足于罪犯改造与管理的实践,提出分类关押、分类管理、分类教育的“三分”观点,这是从监狱工作实践出发,在实践工作中摸索、论证而获得的成果,这也是理论来自实践的一个例证。
叶春弟博士说,监管改造工作有如地下宝藏,蕴藏着丰富的理论研究资源。他在基层一线工作的经历,为他的宏观规划和细微刻画提供了保障。
在着手研究“监禁社会越轨行为与规制”主题之前,叶春弟博士已经构思良久。他打算搭建的研究框架,不仅拘泥于国内的监狱,而应当放眼全球;不仅是当今的,也包含过去;不仅是讲监狱,还应该折射社会……。他是这么规划的,也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他将主题研究寓于“一个岛屿两个群体”的框架之中,一个岛屿即监禁社会、两个群体即监狱人民警察和罪犯。他的研究思路是:监禁社会的基本要素—越轨行为的动力源泉—监禁社会的规则体系—越轨行为的表达与规制,在此基础上以模块的方式搭建结构。
他在写作中追求学术与文学的融合,在创意写作和科研著述之间寻求结合点。他以中立的眼光对监禁社会的越轨行为作了理性而多维地考察,以叙论的手法对宏大纷繁的主题作了生动而细致地解析,以思辨的笔端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了深刻而丰富地解读。《丛棘岛映像》是社会大众了解监狱的简读本,也是监狱工作人员探索监狱工作的新文本。这是一种新的叙事风格,是对监狱理论研究方法的新探索。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原党委书记、校长张晶说到:“我读后最大的一个印象是该书的笔法创新:杂文、随笔、叙事、论证兼具。”
◆监狱理论研究的双重功能
监狱理论研究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推动监狱工作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哺社会。因为各种原因,我们有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没有转化应用,也没有以很好的方式传播给社会大众。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监狱,还要传播研究成果,传播监狱文化。叶春弟博士说:“监狱文化的效用不应当囿于监狱,更应当反哺社会,这才是监狱文化传播的使命。”
叶春弟博士以监禁社会为模型,通过对监禁社会中行为与规则博弈的考察,直击越轨行为原始而朴素的形态,揭示越轨行为的成因与表现手法,这既是对监狱工作重新认识和梳理,也为人们在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社会交往、日常生活等不同领域规制越轨行为提供了样板,为人们对规则和秩序的认同提供镜鉴与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吴宗宪教授点评到:“作为在我国监狱系统工作的为数不多的法学博士,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活泼的风格、生动的文字,描绘了监狱环境中越轨行为的种种表现及其规制,有利于人们更加形象、细致地了解监狱社会的多个方面及其运行情况。”
理论研究为上海监狱工作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与上海城市地位相适应,与现代行刑趋势相衔接”目标的提出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撑;提篮桥监狱“暴力犯改造”、女子监狱“母亲文化”、未成年犯管教所“爱的教育”等改造项目的研发和运行也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撑。同时,监狱文化对社会的反哺功能正在逐步加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理论研究奠定了上海监狱系统的全球视野、刻画了上海监狱系统的发展坐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