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年前的离奇命案(8年前的一宗命案)
编者按
“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有这样一支队伍,你可以永远相信:他拨开迷雾、还原真相,让死去的受害人“开口说话”;他解开“法结”的同时,一并破除群众“心结”;他积极创新服务模式,用心用情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身背国徽,奔走在大山深处,穿行于泥泞之间;他坚守机要战线30年,见证了网络化发展、密码工作由弱到强……
踔厉笃行,曰之英;修心正本,谓之模。2022年1月,中央政法委印发通知,评选出戴维列等200名同志为“双百政法英模”。今天,长安君带大家走进那些藏在荣誉背后的故事。
勘验6天6夜后,他找到了突破口……为摸清涉案新型麻醉药品代谢规律以身试毒;在偌大的房间里找出针尖大小的干涸血迹;办理重大、疑难刑事案件3000余起,检验毒物、物证过万件,从无错漏……他,就是广东广州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所所长、主任法医师——戴维列。
广州,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中腐败尸体的死因鉴定一直是广州、全国乃至全世界法医届的一道棘手难题。在每个溺水现场,最先摆在戴维列面前的,就是“死者是生前还是死后落水”这一关键谜题。
“就像放电影一样,我们要通过刑技手段倒推、还原出整个案件的发生过程。”戴维列带领刑技所全所上下深耕10余载,终于在硅藻的富集、消解、提取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若在尸体中未发现硅藻,表示受害者并非溺亡;而若发现硅藻,但却与水体中的硅藻有显著不同,意味着受害者系在他处被溺死,此处并非第一案发现场。
8年前,一宗命案让戴维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案件侦办初期,作案手段之凶残让侦查人员一直无法确认:嫌疑人的作案手段和犯罪动机究竟是什么?而案子的突破口,正是通过刑事技术撬开的。
现场勘验难度很大。戴维列带领市、区两级刑事技术人员连续6天6夜对现场进行勘验,最终发现了关键物证,并确定嫌疑人是从顶楼攀爬下来的。找到突破口就像揪出了一个线头,专案组据此摸下去,终于抓到嫌疑人,成功侦破案件。
“每宗案件,不论大小,当我们的技术工作发挥了作用,取得了成效,那个瞬间,非常有成就感。”戴维列说,“在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我们显然棋高一着。”
“我们办的是案件,也是别人的人生”“检徽佩戴在离心脏最近的地方。穿起这身制服,检察官就要把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放在心里。”这是广西南宁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孔德雨的法治信仰。
“孔主任帮了我大忙!解开了我心里多年的疙瘩……”
说话人是莫阿婆,快90岁了。她从1962年起就在南宁某公司工作,该公司于1986年为她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费按原工资75%发给。
莫阿婆无法接受,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法庭,但被驳回。2018年,莫阿婆向南宁市人民检察院提出监督申请。
孔德雨主办此案。经过仔细审查,他确认,法院处理并无不当,“从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来讲,可以结案了,但很显然,莫阿婆心里还是很纠结”。
能通过什么方法帮助老人家呢?孔德雨没有草草结案,而是经常抽时间去找莫阿婆聊天,既讲政策,也话家常。在聊天过程中,他发现莫阿婆符合司法救助的条件,于是就找到控申部门,对莫阿婆开展了多元化联合救助工作。
看着忙前忙后的孔德雨,莫阿婆慢慢解开了心结。
帮助88岁的于老爹顺利讨回被长期拖欠的赔偿款;解开遭遇养生骗局、索赔无门的吕阿婆的内心郁结;组织听证会,给予与单位产生劳动纠纷的27名劳动者充分表达诉求的机会……
2013年至今,孔德雨承办民事行政检察案件600余件,无论是涉案价值几千万的合同纠纷,亦或仅仅要求赔礼道歉的侵权小案,他一宗一件都办得认真细致、专业规范。
“我们办的是案件,也是别人的人生。”对待经手的案件,孔德雨始终慎之又慎。
“这个小创新,解决了大难题”每天,广西南宁兴宁区腰塘派出所民警黄如嫄都会第一时间打开“微信警务室”,查看群众诉求,逐一答复、落实列表上的所有问题。
黄礼是这个“微信警务室”的创始人。2013年,他把社区警务工作植入“互联网 ”,创建“微信警务室”,邀请居民、社区、物业等入群,形成“线上 线下”的微宣传、微服务、微调解、微调度、微破案“五微工作法”,搭建了群防群治的新型平安联盟。
兴东街道橘子郡小区的居民至今还记得,黄礼在2016年“直播”破案时的场景——一位业主在“微信警务室”报警称自行车被盗,黄礼迅速到小区监控室查看录像,将嫌疑人影像截图上传“微信警务室”。
很快,有群众在小区附近发现一可疑身影,黄礼据此成功抓获嫌疑人。
“厉害了!”大家纷纷点赞。
“微信警务室”就是移动“派出所”,涵盖人口管理、治安巡防、纠纷调解等日常警务工作。公安部督察专员在群里“潜水”一段时间后,称赞道:“这个小创新,解决了困扰社区警务工作的大难题。”
群众需求的痛点在哪里,服务创新就跟进到哪里。2017年,这一创新在全国公安改革创新大赛中获铜奖,并在全自治区公安机关推广应用。
2021年10月,黄礼调任市公安局情指中心副主任,负责110接处警工作。接到消息那天,自发前来欢送的辖区群众挤满了会议室。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黄礼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说岗位虽变,但服务的心不会变。
群众诉求在哪儿,国徽就在哪儿这个法庭跟大家印象中的不一样。
一群基层法官,背着国徽,奔走在大山深处,穿行于泥泞之间。奔腾的怒江水、巍峨的横断山挡不住这群人心中的公平和正义。
云南怒江州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裁判庭庭长彭鑫亮就是其中一员。
2015年,松柏村的两户村民因房屋临界4棵核桃树的归属争执不下,最终对簿公堂。可松柏村距离最近的营盘法庭也要21公里,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要徒步行走4个多小时的路程。为了方便群众,也为了就地化解矛盾,彭鑫亮直接将“法庭”搬到了当事人争议的4棵核桃树旁边。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何苦为了几棵小小的树苗伤了和气?”彭鑫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设身处地地为涉事双方考虑。最终在他的耐心调解下,当事人同意平分4棵核桃树。
“开庭开到咱庄稼地里,给咱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旁听村民纷纷叫好。“在田间地头审理,可以进一步对案件事实进行确认,还能让旁听村民现场直观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彭鑫亮介绍。
工作20年来,彭鑫亮主审过的民事纠纷案件有千余件,诉外调解100余件,接待来访3000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500余人次,无一宗冤假错案、无一件涉诉上访案。
曾有一对夫妻来找彭鑫亮说:“彭法官,这次可不能再拒绝我们了。”说完,就把一双鞋垫使劲往彭鑫亮手里塞。原来这对夫妻在工地辛苦打工一年,结果却被一再拖欠工资。为了感谢彭鑫亮帮自己拿回了应得的工资,夫妻俩给他绣了双鞋垫。彭鑫亮很感动,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他还是笑着婉拒了。
“案件再小,也都事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事关法律的尊严与权威,那就都是大事!”彭鑫亮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密码、电报、数字……他择一事而终一生只有轰轰烈烈的人生才有意义吗?
肖之东,云南省公安厅警令部办公室机要科原科长。密码、电报、数字……他在这平凡枯燥的机要岗位上奉献了一生,燃烧了自己全部的光与热。
“选择机要,就意味着选择了忠诚和奉献。”1990年,肖之东从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省公安厅机要科工作后,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心里话。
而这份选择,一干就是30年。
云南是我国毗邻国家较多的省份之一,边境线长4000多公里,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当地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任。
湄公河“10.5”案件发生后,机要科作为云南全省公安通信的中心,承担了专案组的全部通信保障任务。“不得不佩服老肖对案子的直觉和敏感”,与肖之东共事了近30年的战友老蒋回忆起往事,言语里满含敬佩。那些天他一次次带着技术人员测试装备,再连夜将装备送到前方专案组。任务结束时,经肖之东处理过的文件足足装了11个大纸箱。
2019年,肖之东被查出罹患肺癌。可就算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时间里,他还是时刻牵挂着工作,强忍疼痛也要坚持和战友们并肩作战。
2020年7月14日,肖之东生命的钟摆永远停留在了53岁。“肖大哥去世前一天,浑身插满管子,已经昏迷过去好几次了,可一清醒过来,操心的就还是工作上的事。”谈到此,年轻的战友小张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这是一份传递数十万份资料“零事故”“零差错”的成绩单。岗位或许平凡,但信仰始终熠熠生辉。择一事、终一生,不为浮华易初心,正是对肖之东从警生涯的最好总结与评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