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这么着急垃圾分类(家里垃圾只有第二天扔)

封面新闻实习记者 邱文绮

在垃圾强制分类时代下,上海居民是如何扔垃圾的?7月4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了上海的一所小区,对话居民,感受垃圾分类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为什么上海这么着急垃圾分类(家里垃圾只有第二天扔)(1)

小区居民:错过时间 家里垃圾只有第二天扔

7月4日上午8时,卢湾区瑞金街道建德小区。

一位小区居民提着一个装满干垃圾的塑料袋,同时端着一个盛着瓜子壳的果盘,走到垃圾分类投放点前,熟练地按下干、湿垃圾窗口旁边的绿色按钮,等窗口慢慢落下来后,她便分别将垃圾倒进不同的窗口里。

“这台智能垃圾投放装置,是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改造的。”建德小区居委会主任刘蒙介绍到,“以前,小区的垃圾投放窗口是敞开的,居民任何时候都可以投放垃圾,也没有进行干湿分类。”改造后,投放装置设有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四种不同颜色的窗口,大部分时间窗口是封闭的,能够有效地隔离味道。

5月20日,小区正式开始实行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投放时间段是上午的7点至9点,和下午的6点至8点,投放时间段外,窗口是锁住的,居民无法再向里面扔垃圾。“才开始实行的时候都会有些不适应,经常有人遇到错过扔垃圾的时间,第二天才能去扔的情况。”刘蒙讲到,“曾经,就有个居民由于错过了下午丢湿垃圾的时间,为了避免吃剩下的鱼肉腐烂、发臭,结果她用袋子把这些湿垃圾包好装进了冰箱,等第二天的时候再拿下去扔。”定时定点投放,带来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垃圾的减量化,“从过去的每天5桶垃圾,到5月份时,可以减量到每天4桶。”

为什么上海这么着急垃圾分类(家里垃圾只有第二天扔)(2)

何琴芳

何琴芳是住在建德小区的一名退休的护士长,也是社区白衣天使服务队的志愿者。自从垃圾分类之后,她在家里就多准备了一个红色的小桶,用来装湿垃圾。“日常生活中一般干垃圾多一点,吃剩的东西少一点。”何琴芳指着地上的两个桶说,“所以大这个的就用来装干垃圾,小的这个就装湿垃圾。”当她揭开红色小桶的盖子时,里面只装了两只早上刚吃完的玉米棒。何琴芳走到走廊的一个角落,展示了她平时用来存放可回收垃圾的地方,这里堆集的都是一些废弃的空瓶子、可回收纸箱、纸盒等。“有害垃圾一般就直接拿下去扔了。”

当记者拿出一个有残余液体的饮料瓶,来“考验”她的垃圾分类“功夫”时,何琴芳熟练地将瓶子里的剩余液体倒进下水道,指了指瓶子上的标签纸,“这是干垃圾,要撕下来的。”“瓶子嘛,就是可回收垃圾。”

宋迁是建德小区的另一位居民。她的家进门处是一个开放式厨房,地上摆着一个两分类垃圾桶装置。“这个是从网上买的。”宋迁说,“左边放干垃圾,右边放可回收垃圾。”据了解,自上海实施垃圾强制分类以来,家用分类垃圾桶就受到了广大上海居民的青睐,淘宝数据显示,6月垃圾桶销量达到了300万件,几乎每秒卖1个垃圾桶。“我还把瓶子用剪刀剪了一半,套个塑料袋,就用来装湿垃圾。”宋迁指了指洗手台旁边的容器说。

为什么上海这么着急垃圾分类(家里垃圾只有第二天扔)(3)

宋迁

当被问及是否遇到过不知道该怎么分类的时候,她回答:就碰到过一次。“有一回买了一包香菇,我看到日期已经过期了,就没有拆开包装袋,但不知道该怎么扔。后来小区的阿姨就说交给她来处理。”据了解,宋迁家中还有一个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孩,目前学校里每周都会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活动和课堂。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