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只有方孝孺被诛10族吗(朝廷大臣为何要杀自己的生母)

康熙五十三年,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妇人惊恐地跑到宫里去控告,称自己的儿子要杀了自己。 要知道古人特别是到了清朝,最讲孝道,弑母的罪名那可是谁也担待不起,更别说皇帝以身作则做个孝子了。

历史上只有方孝孺被诛10族吗(朝廷大臣为何要杀自己的生母)(1)

而这个老妇人控诉的不孝子,正是康熙朝的著名大臣噶礼。而噶礼之所以要对母亲痛下杀手还要追溯到几年前,噶礼和张伯行互相指控,噶礼的母亲不仅不帮自己的儿子反而为张伯行喊冤,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当然知道噶礼是个贪婪成性的人,她也没有刻意包庇自己的儿子,康熙听了老妇人的话,不禁感叹:“其母尚耻其行,其罪不容诛矣!”

历史上只有方孝孺被诛10族吗(朝廷大臣为何要杀自己的生母)(2)

于是张伯行和噶礼相互弹劾的案子有了决断,张伯行留任,噶礼被免去职务。于是也正是如此噶礼才记恨上了自己的母亲,计划和自己的老婆、弟弟、儿子一起策划毒死自己的母亲,但是还好老妇人心思缜密,识破了噶礼的毒计逃过一劫。

历史上只有方孝孺被诛10族吗(朝廷大臣为何要杀自己的生母)(3)

那么张伯行和噶礼的官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康熙五十年江南科考,本来是一场寻常的考试,但是让人惊讶的是那些被录取的举人中,却不见多少往年人数最多的苏州学子,反而是一些盐商子弟都上了榜,大家都在传噶礼和当时的副主考赵晋同流合污,叫卖举人名额。

历史上只有方孝孺被诛10族吗(朝廷大臣为何要杀自己的生母)(4)

主考官左必蕃一看事情不好收场,肯定是要告诉给皇帝知道的,于是就写了折子弹劾副主考赵晋,折子送到康熙案前。而当地寒窗苦读的学子们越想越不平,越生气,干脆把南京贡院的牌子给改成“卖完” 二字,甚至将主考官左必蕃家的祠堂都给拆了,还相互传诵各种歌谣、对联等来发泄。

于是这件事免不了地被在苏州的李煦、苏州巡抚张伯行和江宁织造曹寅交代给康熙知道,就连那些歌谣、对联的内容都给抄录进去了。

历史上只有方孝孺被诛10族吗(朝廷大臣为何要杀自己的生母)(5)

康熙了解大概后和大臣们商议,礼部的意思是将中举的吴泌等人都叫到京城来复试,毕竟这件事还是那些落选学子的单方面说法,如果吴泌等人文意不通那么作弊就是铁板钉钉的了,到时候也可以给学子们一个交代。康熙想了一下,还是让张鹏翾和江苏巡抚、安徽巡抚等人去扬州详查,先把左必蕃和赵晋二人解任,发往质审。

等到张鹏翾等人到达扬州,会同噶礼、张伯行等人开堂审问,但是事情的进展极其缓慢,十多天了也只查清楚其中两个人用钱来买举人的事实。其中一个人是副考官赵晋的把兄弟程光奎,另外一个就是之前提到的吴泌,是盐商吴荣赞之子,因为提前打了招呼,所以监考官并没有在考试的时候认真监考,任由他发挥,并在考试的时候刻意对做了记号的卷子放水,故而中举。

历史上只有方孝孺被诛10族吗(朝廷大臣为何要杀自己的生母)(6)

二人作弊买举人的中间就涉及了副考官,安徽布政使、担任各房考官的知县们,精心策划、内外串通,不可谓不缜密,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作弊案。

案子到这里,噶礼开始发挥作用,他不仅不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来了解案情,反而十分裹脚,还时不时为当事人开脱,不难看出噶礼在这里面到底是什么角色,张伯行反而主张追查到底,于是二人就不对付了。而钦差达成张鹏翾本来也想着好好办案的,但是现在噶礼的态度让他变得消极起来,说起来还是因为以前他和儿子都被噶礼整过,现在自己儿子也是噶礼手底下的官员,为了儿子张鹏翾开始装聋作哑。

二对一的结果就是被关押的吴泌和其他嫌疑人串了供,如果有不配合的还被威胁有生命安全。

张伯行已经从之前的审问中看出了端倪,他始终坚持这个案子涉案人数肯定很多,最起码副考官、安徽巡抚、安徽藩使、海防同知、江宁知府和那些房考官们都不是干净的,而他认为里面最大的就是一直和稀泥的噶礼。外面的人都在说噶礼直接要价五十万,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于是张伯行就给康熙上奏,直接弹劾了噶礼,还把这次审问案子的过程和自己的推测都一一交代给了康熙知道,还特意提到了吴泌等人已经串供的事实,最后请求康熙把噶礼解职提审,不然这件作弊案就不可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但是这边噶礼也不是吃素的,他既然能这么嚣张就证明手下的党羽众多,很快就知道了张伯行居然向上面说自己坏话,于是噶礼不干了,直接写了弹劾张伯行的奏折,里面列举了张伯行的七大罪状:阻止总督出洋,违旨逗留,致挟私毙命;庇袒淹禁无辜的同窗好友上海知县许士贞;与苏州知府陈鹏年反对总督力行保甲、稽查匪类,至纵盗殃民;捏称虚词,翼免处分查出盗案不力的苏松粮道臧大受;苏松二府漕粮迟误,寻找借口,掩饰欺诳;因为和方苞是好友而不捉拿对方;专以著书卖书为事,一切命盗案件,混行翻驳,滥准词状,拖累株连,屡屡毙命,这是违旨病民之罪。而且最有趣的还是噶礼把自己做的事安到张伯行的身上,说张伯行数次为犯人开脱,扰乱秩序,使得审问不能正常进行,张伯行还污蔑他贪污五十万,实在是无稽之谈之类的话。

虽然噶礼的这个弹劾奏折比张伯行晚写了好几天,但是他就是有能力可以比张伯行的折子早到皇帝手中,这下皇帝就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历史上只有方孝孺被诛10族吗(朝廷大臣为何要杀自己的生母)(7)

这下督抚互参让朝中大臣们坐着吃瓜了,不过明眼人都知道噶礼是个十分贪婪且奸诈的人,反而张伯行是个负责任的官员,廉洁奉公,这件事上大家心里还是偏向张伯行的,但是最终的决策者还是皇帝康熙,怎么判得看康熙的心思。

首先康熙对督抚互参的行为表示谴责,让人把噶礼和张伯行二人解职,张鹏翾和漕运总督赫寿把事情给查清楚了再上奏给他,张伯行接到了皇帝的圣旨后,也知道了噶礼弹劾的内容,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一条条一件件给皇帝解释了。

不得不说噶礼和张伯行不仅看对方不顺眼,而且性子也很大,在审问的时候一言不合还能大打出手,不过噶礼虽然和张伯行二人都是强壮威武之人,但还是略逊一筹被张伯行一脚踢翻滚到一旁,两个朝廷大员如同市井无赖般打闹简直让人大跌眼镜,张鹏翾一度想从中调解 但是都没有起到效果,最后只得放弃,然后告诉皇帝自己的结论:赵晋和房考官王曰俞、方名、考生吴泌、程光奎充军,主考官左必蕃革职,噶礼降一级,张伯行革职徙准赎。

可以看出来张鹏翾是偏向噶礼的。

康熙肯定不是傻子,大骂张鹏翾和赫寿二人居然明目张胆偏袒,于是这二人也废了,让户部尚书穆和伦、工部尚书张廷枢去扬州办此案。

因为二人没有什么利益牵制,于是很快就查出了那些行贿之人,还捉拿了参与作弊的房考官们。这下扬州人民才稍微满意了点,也不吝啬地夸奖康熙:我皇上圣明,无微不照,又认真另差大人复审......这都是好处,但不知将来作何定案。

最后拟定:赵晋斩首,方名绞刑,行贿的吴泌等人也一起绞刑。对于督抚二人也变成噶礼免议,张伯行革职。吏部举手赞同,但是这时候康熙跳出来说你们吏部真是颠倒黑白,张伯行为官为人如何你们知道,朕知道,天下百姓也知道,噶礼为人虽然有才华,但是委任性喜生事,我都没听过这家伙有什么好名声!

后面康熙还因为遇到噶礼的母亲,和老太太拉家常了解一下当母亲的是如何看待自己儿子的, 果然噶礼虽然是个小人,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个公正之人,对于自己儿子的错误认识很深刻, 还帮张伯行说话,如此康熙就考量得更多了。后面康熙还下旨对噶礼和张伯行进行分析,于是反复几次,九卿才知道皇帝的意思,附和道:噶礼这人就应该被解职,张伯行留任!

于是后面就发生了噶礼要弑母的闹剧,最终噶礼还是因为弑母的罪名被逮捕,康熙让刑部量刑,刑部商议后给出:噶礼处以极刑,其妻判绞刑、其弟弟色勒奇和儿子干都处斩,养子干泰发配。基本上康熙都觉得没意见,但是考虑到噶礼曾经担任朝廷的二品大员,也有功绩,特许其自尽,其余人都按刑部量刑执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