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知道三国时期的哪些著名战役(三国历史上十大著名战役)
#中国史#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又一段大分裂时期,先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而在长达八十年的三国时期,大小一百多次战役中,心战、偷袭、设疑,离间、火攻、空城计、美人计、苫肉计等各种军事奇计纷纭而至,指挥作战的众多英才才能得以发挥。
那么大家知道在三国时期有哪些影响深远的著名战役?接下来小编就来说说,中国三国历史上十大著名战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北方统一战
曹操统一北方之战,是指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战争。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背景: 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公元189年(中平六年),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势力和与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在争权夺利中同归于尽,凉州军阀董卓乘势进入洛阳,独掌大权,各地州郡大吏借着讨伐董卓之机,纷纷举兵,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自此,中原地区开始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
2、结果: 至此,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初步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形成威逼江南的战略态势。
3、评价: 曹操在统一北方战争中,深谋远虑,善纳良策;利用汉室名义,争取民心,征抚兼施;重视战略基地建设,实行屯田,发展经济,减轻民赋,安定社会秩序;治军严整,赏罚分明;善任将吏.兼收并蓄,用兵灵活,力争主动,面临危局,临阵若定,善于捕捉战机,抓住作战关键,出奇制敌,终于取得内线作战和战略性决战的胜利。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战中表现出来的军事天才,使他成为历代所推崇的军事家之一,王沈在《魏书》中评价说:“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九、江东统一战
孙策平江东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的一场战争,发生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发生原因为袁术多次失信于孙策,使孙策有自立门户的方向,并以助袁术攻刘繇为藉口,得到袁术派出的兵马,在发生战争前,孙策拥有士兵五六千人,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孙策最后把在江东的诸割据势力消灭,成功统一江东,为日后孙权建立东吴作了基础。
背景: 丹阳尉朱治是孙坚的老部下,过去曾任孙坚的校尉,他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说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孙策对袁术说:“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袁术明知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遂率父亲旧部和自己的数百门客东进。
前奏: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孙策的队伍不断壮大,到吴景的驻地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带兵出来迎接孙策并赞助军粮。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参见孙策平江东之战),进击横江、当利,相继攻克,樊能、张英战败。接着,孙策连续出击,所向披靡,没人能抵挡他的锋锐,而且孙策军队的军纪严明,百姓们也都相当拥护。
结果: 孙策统一江东,并为日后孙吴立国打好基础,同时亦因孙策统一了江东,使中原的混战多了点转变。
评价: 对于孙策平定江东之战,孙策年少英勇、明决善断,深受历代赞许。
八、濮阳之战
公元194年,曹操在衮州站稳脚跟后,有了稳定的根据地。曹操就想把自己赋闲在家的老父亲曹嵩接到衮州来享福。可是曹操安排去接曹嵩的卫队还没有到,徐州牧陶谦的催命鬼却先到了。曹操的弟弟曹德见到有军队到来,还以为是曹操派来接父亲的卫队,因此开门迎接。曹德被陶谦的军队当场杀死在门前。曹嵩见状赶快拉起自己的小老婆一快逃跑,可是他的小老婆因为营养太过丰富,肥胖得走不动路。曹嵩只得与小老婆躲入厕所里,可惜还是被搜出来杀了。整个曹家被灭了门。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消息传到衮州,曹操立马带兵攻打陶谦据守的徐州,要为死去的父亲报仇。开始的战事还比较顺利,连拔五城。也许是为了泄愤,曹操命令对所有敢于抵抗的城市进行屠城。因为杀伐过重引起社会义愤。可是当时的曹操正被杀父灭门之仇冲昏了头脑,并不在乎社会上的议论,在陶谦的属地攻城略地灭门屠户,杀得不亦乐乎。可是正当曹操杀得起劲的时候,曹操的老窝衮州却被人一锅端了。
端曹操老窝的既不是自己死敌陶谦,也不是其他实力强大的军阀,而是曹操最信得过的两个人。一个是谋士陈宫,另一个是好兄弟张邈。他们在曹操出征徐州的时候被委派镇守衮州后方,而他两个人却在家里联合吕布干出了偷家的勾当。所谓营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陈宫和张邈反叛后,衮州各郡县纷纷响应投降吕布。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瞬间失去了后方变成无根浮萍,这仗还怎么打下去?曹操只能回师衮州。好在衮州还有陈昱、靳允、枣祗三个人据守的鄄城、范县、东阿三座县城还没有被攻破,总算为曹操留下了最后翻身的基地。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要报;这偷家之恨势不两立,也要报。曹操与吕布的濮阳之战因此爆发。濮阳之战,对曹操来说,可以用“九死一生”来形容。这是曹操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曹操人生的转折点。如果当时稍有差池,中国历史就再无三国,也就没有后来的魏武帝。
战争刚刚展开,曹操还是挺乐观的。 他认为吕布没有利用占领濮阳的有利时机,在曹操军队回师必经之路据险伏击,反而屯军濮阳等着曹军来进攻,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但是没等曹操高兴多久,接下来爆发的几场战斗却几乎要了曹操的老命。
首战,吕布以己之长攻曹之短。在曹操与吕布开始对战时,吕布利用自己的精锐骑兵攻击曹操的步兵方阵。本来步兵在与骑兵的对战中具有先天的劣势,加之曹操的步兵都是前期收降的青州兵,训练时间不长,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是很强。青州兵在与吕布骑兵的对战中,一战而溃。曹操在逃跑中因手受伤从马上坠落,险些命丧乱军之中。好在司马楼异舍命相救,最后骑着司马楼异的战马逃出生天。
再战,曹操中田氏反间计,陷必死之地。濮阳大财主田氏在吕布谋士陈宫等人的主使下,假意私通曹操,私下为曹操打开城门偷袭吕布。但他一边为曹操开门,一边让吕布在险要之处伏击曹操。曹操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进入了吕布的伏击圈,曹操军队被打得一败涂地,曹操本人也被吕布骑兵抓获。好在吕布的士兵并不认识曹操,又急于抓住曹操,竟然问曹操:“曹操在哪里?”,曹操急中生计,大声说:“骑黄马逃跑的人就是曹操!”。吕布的士兵放开曹操,都向骑黄马的人追击而去。曹操借机逃出了濮阳城。
三战,在濮阳城西偷袭吕布军营得手,可回军途中险被反杀。当日,曹操偷袭吕布军营成功后,在回家的途中与吕布的援军遭遇。吕布一马当先,率领优势军队从三面对曹操军队发起进攻。当时曹操的军队人数不多,而且都是刚经过战斗的疲惫之师,眼看就要溃散,好在曹军猛将典韦拼死护主,曹操转危为安。典韦率领曹军敢死队,不顾吕布军队蜂拥而至的箭矢,敢于将敌人放近了打。待吕布军队抵近五步距离时,典韦手持十馀戟拼死冲击吕布军阵,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吕布惧怕典韦的神勇,因此退兵。
曹操在濮阳之战中,数次遭遇大难,之所以能遇难呈祥,一是部下忠勇。在危机时刻总是能舍身相救;二是自己也有那么一点气运,本来已置身死地,但总能意外生还。这也是后世“天不灭曹”这一谚语的来源。也许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曹操在濮阳通过数次战争,彻底打败吕布后,趁机迎回了汉献帝,从此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高光时刻。曹操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也渐入了佳境。
七、潼关之战
三国潼关之战是曹操、马超、韩遂等西方豪强之间产生的一场大战。曹操于208年的赤壁之战大败后,对于南方采取了防守姿态,转而谋划起了关中势力。
曹操剿灭吕布与袁氏兄弟之后,中原及河北平定,但潼关以西地区曹操还未能真正控制。马腾马超父子及韩遂等关西诸将,名义上接受曹操节制,实际上怀有二心。
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也为了免除以后南征的后顾之忧,曹操对潼关以西则取进攻态势。
211年三月,曹操派钟繇出兵讨伐汉中的张鲁,另派夏侯渊等率兵支援。
但是高柔曾劝谏曹操,大兵向西,韩遂、马超等必会怀疑是袭击自己,到时候就会互相煽动起来,不如先平定关中,平定了关中,汉中就已是囊中之物,但是曹操没听。
名义上受曹操控制的关中各将果然互相煽动起立,集结了十数部军起兵反抗,还有汉胡混杂的军队,屯兵潼关。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潼关呢?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现称老潼关。潼关古代属桃林塞地,南依秦岭,北枕渭水,黄河,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通要冲,有“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之说。黄河从这里经过为潼关北面做了屏障,地理位置非常险要。
当时曹操派曹仁督各将领前往抵挡,并命令他只坚守,不对战。
公元211年7月时,曹操亲自带兵攻击马超。关中军联军出击却没有令人服众的首领,曹操自认为可以一举消灭他们,心情非常好。
但是关西将士勇猛精悍,善使长枪。曹操率军与马超接战时,还是失利落败了。
这时,又有关西兵马增援潼关。曹操想到一个办法,他一面向关西联军装出要与他们大战的军势,但另一方面却派徐晃、朱灵率四千步骑北上渡河,再到浦阪津过河,在河西设营。闰八月,曹操亲自由潼关北渡黄河。先将大军移至北岸,只有曹操和许褚等虎士百馀人留在南岸负责断后。马超派人追击,但是还是让曹操逃脱了。
等到与徐晃的人马汇合后,曹操设置多队疑兵,派人在渭南结营。马超率兵拉攻,就被曹操的伏兵击破。
对峙的时间太长了,马超就派人跟曹操要求以割让河西为和约,但曹操不答应。马超派人去攻打他吧,曹操也只是防守不攻。
其实,这中间,曹操曾与韩遂、马超单马会面。当时关西联军想要求和,谋士贾诩认为可以假装答应他们,然后用离间计。曹操就同意了。韩遂作代表与曹操相见,两人因父辈有点交情所以说了很多京都的旧事。
会面之后,马超就问韩遂曹操说了什么,韩遂就说没说什么,他们的确也没说什么,但是马超就有点怀疑他是不是私下跟曹操有联系。后来曹操给韩遂送信,信中却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马超等疑心愈来愈大。
这个时候曹操不再坚守不出了,开始约战,以轻兵前往挑战,大战了很久。因为马超和韩遂不和,所以曹军便以虎豹骑夹击联军,联军大败,曹军斩杀了成宜、李堪等人。韩遂、马超便败走凉州,杨秋则前往安定。潼关之战以此结束。
潼关一直都是长安和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在历朝历代都要对这里进行不断的修缮,所以今天看潼关关城就会觉得非常的雄伟壮观。
六、合肥之战
合肥之战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这一期间的战役。合肥居于要地,孙军和曹军为了争夺合肥而前后发起了五次战争。
在曹操忙于官渡之战之时,认为刘馥有才能,封为扬州刺史,让他去稳定东南地区。于是刘馥受曹操之命,将合肥空城建设成了一座地理位置重要且非常繁荣的合肥新城。那时合肥于曹军而言极为重要,是他们抵抗敌军的城垒。于东吴而言,合肥是他们北伐途中重要的一个据点。
208年发起了首次之战,当时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大军仍然停留在荆州北部,孙军进攻合肥。曹操得知后派张喜前去援助刘馥。数月之下合肥城久未攻下,最终在蒋济计谋之下,孙军撤退。
214年曹操留下七千多人在合肥防守。次年,曹操身在汉中,孙权出征合肥城。张辽打开曹操先前留下的密函,决定在孙军集结之前率先攻击他们,挫伤敌军势气,并且安定曹军之军心。孙军围攻合肥多日都未能攻城,身受创伤,最后潜行逃离。
233年和234年相继爆发了第三次第四次大战。第三次大战中孙权被满宠伏击,魏明帝参与第四次大战,孙权之侄被射杀,孙权亦撤退。
第五次大战发起于253年,诸葛恪率众将围攻合肥,魏将张特所守的城池即将沦陷,后因张特一计谋,使其未能攻下新城,无奈而归。
合肥之战中,可以看出曹操超群的军事才能,张辽的勇猛果断,对曹魏来说,都有重大战略意义。
五、荆州之战一般指的是襄樊之战。在东汉末年间的时候的襄樊之战,也被人称为是关羽北伐的战役,襄樊战役,或者说是荆州的争夺战争。指的是在建安年间第24年也就是公元219年的时候,关羽带领着军队从荆州的南郡开始出兵进攻被曹魏所占领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在这场战争中关羽直接把襄阳,樊城给围困起来,断了他们的粮食水源企图饿死他们,又用水淹了七军重重地又给曹魏了一击重创,同时也威慑了华夏,接着吕蒙又去偷袭了荆州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后,关羽攻打失败了。于是开始向麦城逃跑,最后关羽关于父子被东吴给俘虏杀害了,襄樊之战让曹魏和蜀汉的实力都受到了损伤,尤其是蜀汉的实力,不但损失了军队将领还丢失了荆州,而这一场战争也作为一个转折点形成了三个国家并立的情形。这一战中还让蜀汉和东吴十几年的联盟关系被他打破成为了仇人,也间接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发生。
在当时刘备占领了益州之后,又在建安第24年的春天在汉中打败了曹操的军队。接着又派刘封和孟达占领了上庸城,这个时候刘备的统治集团的领地和实力都大大的增强了,达到了顶峰的时期。而曹操的统治集团内忧外患人心不齐,开始逐渐转为防守状态,虽然说曹操的统治集团仍然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那一个。孙权的统治集团平定了山越占领了交州,荆州三郡实力也大大的增强了,但是因为刘备占领了荆州的南郡,让孙权不但不能向北方发展,而且还被刘备和曹操夹在中间,所以孙权想方设法的想要占领荆州的南郡。战争打到了最后,关羽知道自己得不到救援,便开始向西退兵想要守城孙权就假装派人劝他投降,关羽也伪装成投降的样子然后逃跑了。谁料孙权已经提前命令手下切断了关羽的去路,抓住了关羽和关平并且砍了他们的脑袋之后孙权就占领了荆州。这场战争中,令人伤心的势关羽非但没有成功打下襄阳和樊城,反而丢了荆州的三郡还兵败而且身亡。这场战役让刘备丢了荆州的三郡,统治实力被大大的削弱而孙权的实力则不断强大。
襄樊这一战直接决定了荆州三个郡的归属权,东吴从此占领了荆州的六个郡不仅扩大了地盘,而且还基本全部占据了长江进一步巩固了东吴的政权。
四、汉中之战
简介: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218—219年),刘备夺取汉中(治南郑,今陕西汉中)的作战。
汉中系益州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曹操降张鲁占汉中后,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向刘备建议攻取汉中,他认为:占领汉中后,兴农积粮,观冀伺隙,则上可以进取关中,问鼎中原;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拓疆域;下可以固守要害,保卫益州。现在汉中仅有夏候渊、张郃二将据守,集中主力往攻,则可必胜。刘备采纳建议,决定进兵汉中。
汉中之战概况:建安二十三年,派部将吴兰、张飞等为先遣部队进至武都(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被魏军击败。于是,刘备留军师诸葛亮守益州,亲率大军北征。是年四月,进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阻击。刘备派部将陈式袭击马鸣阁(今四川广元北),企图切断曹军后方通道,被徐晃击败;亲自率兵攻打张郃据守的广石(今勉县西),不克。两军遂成相持态势,刘备写信给诸葛亮增调兵力。
七月,曹操恐汉中有失,决定亲征刘备。九月,统率大军到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二十四年正月,刘备率主力渡过沔水,顺山势隐蔽疾行,迂回到阳平关侧后之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依据险要地势,待机歼敌。夏侯渊为摆脱被动,率兵争夺定军山。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发动迅猛冲击,斩夏侯渊及刺史赵禺,曹军大败,退守阳平关东。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推举张郃继夏侯渊为魏军主将,在汉水以北列阵,欲待蜀军涉水半渡时进行反击,为刘备识破,隔水相持而不渡。
三月,曹操大军经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进入汉中,沿途派兵占据险要之地,欲寻刘备主力决战。刘备采取据险避战的办法,始终不与曹操主力争锋。曹军运送粮食至北山,被蜀将黄忠劫夺。蜀翊军将军赵云率数十骑兵巡逻,与曹魏大军猝然相遇,赵云从容退至营中,偃旗息鼓,大开营门,曹兵疑有埋伏而引退。云命鼓手擂鼓,其声震天。又命以劲弩射魏兵后卫。魏兵惊骇,自相践踏,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刘备称赞赵云“子龙一身都为胆”。
曹刘两军又相持一个多月,曹操一直无法取胜,至五月,下令撤出进攻汉中的全部军队,刘备遂占据汉中。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提拔牙门将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
曹刘争夺汉中所投入的兵力难以考证。刘备在攻打张郃营时,投入了精兵一万多,但在整个汉中之战中刘备投入的总兵力却没有记载;曹操方面,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陈琳发布《檄吴将校部曲文》宣称夏侯渊镇守汉中有五万精兵,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军队,《诸葛亮集》里说曹操亲自来争汉中带了有几十万兵力。双方的兵力损失更是没有记载。
重要将领伤亡情况:刘备军阵亡吴兰、雷铜、任夔;曹操军阵亡夏侯渊、赵颙。
战争评价:汉中之战,曹刘双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战力,刘备方参战将领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曹操方参战将领夏侯渊、曹休、曹真、张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可谓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然而这场持续了将近两年之久的战争,史书上却交待非常少,历代也少有对这场战争的战术评价。
诸葛亮曾说:“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司马懿也曾说:“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
现在来看,此战刘备用兵灵活,赵云更是智勇兼备,以空城计大破曹军,堪称一身都为胆。刘备占领汉中要地,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夷陵之战,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最为著名的防御型战役,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是刘备为关羽发起的复仇之战。
夷陵之战简介:夷陵之战是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三个月后,蜀汉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争,为了师出有名打着为关羽复仇的旗号挥军南下,大军直压东吴边境,东吴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而此最终与蜀汉战败而告终,战后,蜀汉元气大伤,这让小编不禁想起一句话,你猜中可开头却猜不中结尾。
公元222年,东吴战将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同年八月,更是在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历史背景:夷陵之战的历史背景是关羽在镇守荆州之时在对樊城发起的战争中一战天下惊而威震天下,这时候,曹魏和东吴不愿蜀汉就此得势,从而联手。东吴更是设计关羽使得关羽失荆州,更是在途中将关羽击杀,而后,东吴还用关羽的人头与曹魏交好,献给了曹操。
关羽死后的两年,刘备打出为关羽复仇想从新夺得荆州而发起攻势。
可惜,想象是美好的,此后最终以蜀汉元气大伤而结束。
二、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子之一,也奠定了曹操后来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略决战。
官渡是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北边黄河南边的一个地方。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官渡大战。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虽然当时把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镇压下去了,但是地主的统治阶级却受到了它的沉重打击,促使原本就腐朽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分崩离析。在镇压的时候,各个州郡就把军政大权独揽了去,而当地的土豪也纷纷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占领地盘。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割据势力,从此就进入了相互兼并,权利争夺的战争。
由于长期的战争造成中原到处都是白骨,千里以内都没有任何生物生长。当时的势力割据主要有扬州的袁术、兖豫的曹操、荆州的刘表、河北的袁绍、江东的孙策、河内的张扬 、 徐州的吕布、幽州的公孙瓒和南阳的张绣等。就在这些势力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曹操和袁绍的这两大集团在不断且快速的发展壮大了起来。
公元198年,袁绍把公孙瓒打败了地。建安元年,曹操为取得政治上面的优势,就把汉献帝挟持到了许昌,就此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公元197年春天,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借口,进军将袁术消灭。紧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都被曹操控制,就这样,形成了与袁绍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当时曹操是远远不如袁绍的兵力的,自然的不甘心在曹操之下,于是他决心与曹操一决雌雄。公元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良战马万匹,精兵10万,想要南下攻打许昌,于是官渡之战的由此开始。
同年十二月,当曹操与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屯据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打算与袁绍合力攻曹。曹操心想不能断了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于次年二月亲自带领精兵攻击刘备,占领沛县 ,又转头进攻下邳,关羽被迫投降。公元200年四月,曹操击败袁军。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是扭转当时北部分裂走向的局面战役,曹操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一、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战役的经典,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范例,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是曹操和孙权、刘备在今湖北江陵与汉口间的长江沿岸的一场战略会战,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这场战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孙、刘联军,面对总兵力达二十三四万之多的曹军,正确分析形势,找出其弱点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协同、以长击短,以火佐攻,乘胜追击的作战方针,打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窜北,使曹操“横槊赋诗”、并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诸东流,从而成为历史上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简介: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孙权、刘备在今赤壁市三国赤壁古战场(原蒲圻市)进行了一次争夺汗鼎的大战,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