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吃饺子(过年为何要吃饺子)
饺子,是我国人民欢度新春的传统食品,尤其是北方,人们习惯于包饺子过年。
古时,一位叫苏巧生的御厨技艺高超。一年腊月廿九,为皇上做了99种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是夜,他想:“明天是除夕,再做一样菜,即可回去与亲人团聚了。”翌日,苏巧生正为如何做好最后一样饭菜发愁时,突然看到案上有余下的羊肉和菜,便将其混合剁碎,搁上调料,用白面包了许多小角角,置于锅里煮熟,奉给皇上。谁知皇上食后龙颜大悦,忙问:“此乃何菜?”苏巧生脱口而出:“角食也。”之后,民间便流传过年包“角食”吃,这就是民间传说的过年包饺子的由来。
饺子有许多别称,如“角子”、“扁食”、“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源于南北朝至唐代的“偃月形馄饨”。1968年新疆吐鲁番发掘的唐代墓葬中就发现了几只似偃月的饺子。北宋时饺子称作角子,北方人称“角”为“交”,而叫“饺子”。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于皇帝边吃饺子边看歌舞的记载。明代饺子别称“粉角”、“饺饵”等。至清代时,过年吃饺子在京城已甚为普遍。清代《燕京岁时记》载:“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作角食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从此,饺子作为“贺岁”食品,相沿承袭,流传至今。
饺子谜为谜苑中的一朵奇葩。有一谜语,其谜面为:“一群水天鹅,扑通扑通都下河。”让你打一食品,不难猜出其谜底为“饺子”。像这样关于饺子的谜语,在民间就有不少,如谜面:“飞来一群鹅,见水就跳河”、“盆里作生,碗里落,红枪打住个白鹁鸪”、“从南来群鹅,扑通扑通都下河,先下沉,后漂浮”等等。这些谜面的谜底均为“饺子”。新春之际,合家团聚,吃饺子,猜饺子谜,真可谓其乐融融。
饺子风味诱人,牵动了文人雅士的情愫,使之不惜笔墨吟咏赞叹。清代何耳的《水饺》诗:“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最是上春三五日,盘餐到处定居先。”诗中把当时水饺的制作、食用情况作了生动的描写。有一位社会名流品尝了西安饺子后,情不自禁地题诗赞道:“一餐饺子宴,尝尽天下鲜,美味甲寰宇,疑是作神仙。”这似乎有些夸张,但却写出了饺子这一传统佳肴之妙趣,惹人先尝为快。
饺子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民间便流传着许多饺子的俗语,如:“坐着不如躺着,好吃莫过饺子”、“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无数饺子香”、“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等等,这些俗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别有情趣。而一首描写饺子的乡谣:“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饽饽。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费张罗。”写得自然风趣,让入读后平添食欲。
小小的饺子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内涵。除夕零点,古称“子时”,人们要吃除夕晚上包好的饺子,取其“更岁交子”(新旧年交替自子时起)之意,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寓。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用以寄托人们对新年的祈望。如在饺子馅中放红糖,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在饺子馅中放花生,寓意“长生不老”。而有的地方过年时,饺子与面条同煮,称之“银线吊葫芦”(葫芦象征长寿),或呼作“金线穿元宝”,意即“有金有宝”,以讨个好彩头。
包饺子是一项家庭集体活动:剁馅、和面、包饺子,需大家动手,呈现出和睦、热闹的气氛。时届新春佳节,阖家欢聚,大家动手包包饺子,情趣盎然,为传统佳节平添喜庆团圆气氛。
(作者:缪士毅)
(余娟摘自《现代养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