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的话(让屈原悲愤投江)
大家好,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19】呈上
鄢郢之战是“白起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先说结果:
这一战白起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逼得楚王狼狈迁都。
历史上任何战争都有着它的前因后果,不会莫名其妙地打起来。而但凡是重要的决战,则必然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有关。
上一篇的伊阙之战,是秦国正式踏出崤函古道的标志性一战。其战略目标是消灭韩、魏的有生力量,从而在中原获得稳固的落脚点。
而这一次的鄢郢之战,战略目标则是要将江汉平原这块膏腴之地一口吞下。
一、鄢郢之战的前因之前我们说过,范雎担任秦国相邦之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将秦国的战略方向北移,瞄准赵国集火。
那么范雎以前的战略方向在哪呢?
答案就是楚国。
因为成功东出之后,秦国原本是和老对手韩、赵、魏继续拉锯。但渐渐地,秦昭王发现这哥仨儿自带【同盟】属性啊,要是打得狠了,他们会联合起来。
于是从伊阙之战后,到鄢郢之战前的这段时间,其实是秦国的战略试探期。
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都是零打碎敲,没有重量级的决战。
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期,秦昭王真的是在乎那一块玉璧吗?
不,他要看的是赵国的虚实!
所以“完璧归赵”的故事中,看似蔺相如露了一把大脸,获得点赞无数,而秦昭王则脸面尽失。
但事实上赢家却是秦昭王,他通过赵惠文王和蔺相如的反应,判断出赵国已经没有了赵武灵王时期的攻击性,只不过抵抗意志还是很强的。
这个时候秦国去攻打赵国,占不了多少便宜。
所以蔺相如的这波“个人秀”,也只是把赵国挨揍的日期往后推迟了几年而已。
“完璧归赵”背后的用意远没有这么简单
就在食物链顶端的秦国用狩猎的眼光扫视周边各国时,楚国傻愣愣地撞上来了。
起因是公元前281年,一位箭术高超的猎人对楚顷襄王说了这么一番话:
我喜好射小雁、小鸟,这是小箭的作用,怎么值得向大王说呢?况且凭着楚国广袤的土地,凭借大王的贤明,所射中的绝非仅仅是这些小雁、小鸟......秦国是只大鸟,背靠大陆居住,面向东方屹立,左面靠近赵国的西南,右面紧挨楚国的鄢郢,正面对着韩国、魏国,妄想独吞中原,它的位置处于优势,地势又有利,展翅翱翔,方圆三千里,可见秦国不可能单独缚住而一夜射得了。
这位猎人的本意是说秦国现在气候已成,对楚国威胁很大,希望激励楚王励精图治,将来找秦国算账。
作为楚国的老百姓,说出这番话是很有志气的!
虽然咱楚国之前在秦国手上吃了不少亏,但心中这口气不能丢,咱们好好努力,等强大了再把丢的面子找回来!
可楚顷襄王你作为一国之君,办事心里得有点数啊~
结果这位爷听了这番话,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怒气直线上升,智商直线下降。开始四处张罗,准备再来一次合纵攻秦。
可偏偏风声放出去了,合纵的事又没成,你说这可咋整?
秦国一看,呦呵!老弟,我咋把你给忘了呢?
《史记·楚世家》: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从,欲以伐秦。秦闻之,发兵来伐楚。
就这样,楚国成功地把秦国的仇恨给拉稳了。
韩、赵、魏:谢谢、谢谢、谢谢!
一个简单的问答:
问:一块大份的牛排,怎么样才能吃下去呢?
答:废话,当然是切成小块吃啊,你还能一口吞下去咋地?
楚国,就是这份牛排。
从春秋到战国,楚国始终能保持在一流强国的行列,最大的倚仗就是它广袤的国土。如果不算巴蜀,战国七雄的总面积,楚国占了三分之一还多。
楚国疆域极其广袤
这么大的疆域,而且还是当时没有开发的长江流域,山高林密,湖泽星罗,加上猛兽毒虫,谁见了都会头疼。
所以秦国的战略很明确:不指望将楚国一次性解决,先吃下一块肉来再说。
这块肉就是江汉平原。
当然,秦国也不是抱起牛排就啃,而是很有战略远见地做了准备工作。
公元前280年,大将司马错再次出马,从蜀地出发攻下楚国的黔中郡,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贵州、湘西这一片。
从当初司马错伐蜀立下不世之功开始算,到这时候差不多快四十年过去了,司马老爷子真是老而弥坚。
这一趟的行军路线可不好走,基本上就是横穿三峡啊~
这条路现在走都费劲。
可两千多年前的司马错不声不响地就做到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老爷子当之无愧!
司马错
黔中郡一丢,基本上就是捅了楚国的后腰,楚国不得不割让汉水以北和上庸的土地求和。
记性好的朋友会问,上庸不是在秦惠文王的“丹阳之战”就拿下来了么,怎么又来一遍?
其实这是这个时期秦国的外交特点,在秦昭王前半段,虽然张仪已经不在,但“连横”的外交策略还在继续。
为了保证总体战略不受影响,秦国经常会将打下来的城池来做筹码,还给对方,换取等价的利益。
韩、赵、魏、楚都有过这个情况,而上庸就是在公元前304年还给楚国的。
这时候我们来看地图,秦国已经在楚国的西部完成了战略包围,有四条路线可以进攻楚国:
第一条,武关。
这是原本秦楚之间唯一的接壤之处,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都是在这条线打的。
第二条,汉中。
秦国拿下巴蜀之后,完整的汉中被秦楚两家分别占据,叫“秦汉中”和“楚汉中”。
秦汉中是汉中的西面,而楚汉中就是汉中的东面,也就是上庸这一片儿。
现在楚国把地一割,汉中这条线就打通了,秦国可以沿着汉水顺流而下,直接冲击楚国的江汉平原。
第三条,巫峡。
这就是占据巴蜀的战略意义----对整条长江拥有上游优势。
秦国可以从巴蜀顺江而下,出巫峡攻击楚国西面的夷陵防线。
第四条,黔中郡。
司马错老爷子的功劳,让秦国可以从楚国防御最薄弱的西南方发动“背刺”。
这四个方向形成一个半圆,如同张开的饕餮之口,瞄准了楚国的江汉平原。
到时候,秦国可以任意制定战略计划,从一路或多路出兵,让楚国防不胜防。
什么叫战略优势?这就叫战略优势!我可以随意拿捏你,你却毫无办法。
秦国对楚国的江汉平原形成战略包围
前期准备工作做完之后,秦昭王把头号打手白起喊过来,让他带人把楚国给办了。
白起表示,用不着这么麻烦,又是战略包围,又是多路出击啥的,用不上。
直接莽过去就完事了!
于是,鄢郢之战正式开打!
顺带说一句,这个时候白起又升职加薪了,大良造,VIP16了哦~
二、白起纵横江汉平原鄢郢之战,这一战打了两年,分为上下两个半场。
公元前279年,打下了“鄢”;公元278年,又打下了“郢”。
古代地名看着不熟悉,我们换成现在的地名,“鄢”就是湖北宜城这一片,“郢”就是湖北江陵这一片,看下地图就有概念了。
鄢郢示意图
先说公元前279年,白起怎么打的呢?
《史记·秦本纪》: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
对于这次秦军的人数,没有明确的数量,只说是“数万”。
按照惯例,应该不到十万,要不然就应该吹成“统兵十万”等等。
打个折,六、七万人应该差不多了,这个人数在战略决战级别的战争中是不算多的。
白起顺着刚刚打通的汉水这条线一路东下,将沿途的城镇全部拿下,解决了自身的粮草补给问题。
这就非常牛掰!
《孙子兵法》中写道: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也就是说如果能在敌方境内吃上一口饭,效果相当于自家准备二十倍的粮食。
这句话讲的是后勤成本,划重点!后面无数的战争都要考虑到“后勤成本”这个词。
当然,白起能这么做,想必也是情报到位,事先摸清楚了汉水沿线有多少粮食,要不然可就变成开盲盒了哈。
所以鄢郢之战的过程中,秦昭王的心态应该是比较轻松的,白起要的人本来就不算多,还能自备干粮。
果然,有了这样省心能干的下属,国君的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啊~
秦昭王:朴实无华的生活啊~
(小步:你先别乐,等后面长平之战的时候有你哭的!)
镜头拉回鄢郢现场,白起下令烧掉船只,拆除桥梁,显示决一死战的决心,将楚军打得节节败退。
等等,没看错吧?战国的时候就有【破釜沉舟】这个技能了?
白起:咋地?就只能项羽用吗?本座我用不得吗?
小步:没事,我就随便问问~
白起第一步把“邓”打了下来,这个“邓”在战国的时候并不出名,可再过几百年这地方名气可大了去了。
襄阳!熟不熟悉?
著名的名人打卡点,刘备、诸葛亮、曹操、郭靖、杨过、小龙女,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
(刘表、金轮法王:合着我们就连个名字都不配有呗?)
当然,襄阳这个时候还叫“邓”,能有个名字就不错了,白起的攻击重点还是“鄢”。
襄阳这个时候还是小县城
从军事地理上看,“鄢”就是楚国都城“郢”北面最重要的屏障,一旦此城失守,江汉平原将再难阻挡秦军南下。
白起在“鄢”城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抵抗,久攻不下。
不过楚人没有想到,白起不仅是个军事家,他还是个工程师啊!
白起:不装了,我摊牌了,我就是个理工男!
“鄢”的西面百里,有一条夷水,白起带人把河给堵了,在那儿蓄水。另外挖了一条沟渠,把水引过来,将“鄢”城城墙给冲垮了,城内百姓死伤无数。
《水经注·沔水中》: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
水攻之策看似简单,几句话就写完了。但有工程专业背景的朋友应该明白,这绝不是扛着个铁锹去铲几下土就能做得到的。
首先,白起挖的这条沟并不是个临时工程,直到现在还在用,名叫“白起渠”。这就说明当时秦军的工程质量水平是很有讲究的。
其次,这个夷水水量应该蓄多少,沟渠应该挖多宽,需要多大的水量才能将“鄢”城给淹没。
这是不是都要有工程上的计算?不可能是闭着眼睛瞎猜的。
所以这一次的“水攻”之计,其实说明了秦军的兵种中,“工程兵”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没有过硬的工程技术,白起的计策压根就不会成功。
白起:不会“水攻”技能的理工男不是好将军
历史的巧合在于,几百年之后,还是在汉水流域,“武圣”关羽又一次利用“水攻”,达到了“威震华夏”的人生巅峰。
城池是打下来了,可白起的这一计真的是有伤天和。
数十万人啊,不仅仅是水淹城池的伤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必然会引起大规模的瘟疫,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片区域都无法恢复元气。
白起从秦国迁徙了很多囚徒到鄢、邓这两个地方,以此来充实人口,将这片地方打造成秦军的物资转运基地。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鄢、邓一线的人口,已经被白起打光了。
三、白起逼迫楚国迁都等到第二年,公元前278年,白起休整完毕,准备继续向南打。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
白起带着人一路南下,直扑楚国的都城“郢”。
(楚王:能不能不要这么直接?人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从战术上来看,白起的进攻是冒险的。因为从“鄢”到“郢”的直线距离在150公里以上,这在古代步兵已经算是长途奔袭。
一旦楚军切断白起和鄢、邓的联系,这数万人将成为深陷敌境的孤军。
可从战略上来看,白起的进攻又是安全的。因为楚国的有生力量已经在“鄢”城被消灭了,此时郢都的抵抗力量和抵抗意志都是非常虚弱的。
白起发动迅猛一击,就是要让楚国在缓过劲来之前被彻底击倒。
事实证明,白起的攻击再一次奏效了,楚国国都被攻陷,被迫迁都。
楚国迁都
这一战在当时的轰动实在太大了!
纵横春秋战国的荆楚玄鸟,终于在秦国这条黑龙的面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虽然从疆域面积上看,丢失了江汉平原的楚国在东边仍然有大片的领土。
但是荆楚这片地方,乃是楚国的发家之地,是经营时间最久的根基,是楚国的魂魄和信念所在!
可现在,都城被破,历代先王陵墓被烧,楚国的脊梁骨被硬生生地打断了。
从此以后,哪怕疆域再广,楚国人心中的哀思也无处寄托。
楚国的根基,何在啊?
屈原怒沉汨罗江
而造成这一切的男人,就是那颗悬在秦国上空的白色将星,闪着悠悠的寒光。
远观之,让人如刀斧加身,不寒而栗。
破军星,白起!
结语“鄢郢之战”讲完了。
在攻击力能排进历史前五的白起面前,让齐桓公、晋文公都曾经十分忌惮的楚国,从此再也不能对秦国造成威胁。
范雎的入秦,让秦昭王的目光开始北移,看向了那个战国后期崛起的强国---赵国。
而随着秦、赵之间不可避免的战略决战,白起也将迎来他人生最为辉煌的一战!
请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归一】系列19,同名视频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觉得不错,那么点赞、转发一下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