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心中最美的劳动者(致劳动者在世界面前)

钱江晚报

杭州亚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时针拨回到4年前,有人一定还记得雅加达亚运会接旗仪式上那支惊艳全世界的舞蹈“杭州时间”,当时的“西子姑娘”之一、领舞殷硕,正是浙江籍舞蹈艺术家。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晚会,再到2021年春晚……这些年来,殷硕在国内国际的舞台上,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也通过舞蹈语言,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群像。

至今,殷硕还清楚记得,2006年初出茅庐的她去海南演出,虽然条件艰苦得连块幕布都没有,但观众还是纷纷从附近的田间、工地涌来,把现场挤得水泄不通,“那一刻,你会真真切切感受到,我用我的劳动(跳舞),把艺术的力量传递给了身边更多的劳动者”。

一个好的舞蹈家,从来不会忘记从劳动者中汲取艺术灵感

学舞蹈的人都知道,舞蹈最早起源于劳动,与音乐、文学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所以,一个好的舞蹈家,从来不会忘记扎根于生活,从劳动者中汲取艺术灵感。

2006年,还没毕业的殷硕,应海南省歌舞团的邀请,参加了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的巡演。

按照殷硕的说法,当时条件之艰苦,现在根本无法想象,“像我们演员,很多服装和道具还要自己随身带”,最麻烦的是,不少地方因为条件有限,根本连舞台都没有,更别说幕布了,演员们都是在旁边直接抢完妆就上。

还有几站,旁边就是工地和农田,甚至找不到一块平整的地,地胶一铺,演员蹦跶起来都有些不稳。有一次彩排,殷硕膝盖跪下去,地上竟然冒出来一只巨大的臭屁虫。

即便如此,但只要灯光一亮,音乐一起,现场的气氛就会瞬间被推到顶点,“你就眼见着,人群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有些手里还拿着锄头,有些光着膀子。” 《黄道婆》跳多久,观众们就看多久,最后毫不吝啬地送上掌声,“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演出经历。”

这也让年轻的殷硕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深入到人民当中,才能跳到人民心里。

致我心中最美的劳动者(致劳动者在世界面前)(1)

舞剧《兰花花》现场照片,右为殷硕,左为刘福洋

2009年,殷硕去陕西排演舞剧《兰花花》,在西北的一个小县城里,一住就是三个多月。说是县城,其实只有一条山路主干道,四周是光秃秃的坡,对于殷硕来说,一开始完全不适应。就像舞剧中,她一个南方姑娘要扮演西北女孩,性格和举止同样要有很大的跨越。

渐渐地,殷硕开始跟着当地的婆姨学绣鞋垫,跟着当地的女孩学织毛衣,还时不时和大家一起吃莜面、爬窑洞,努力去融入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导演在排练场朝她竖起大拇指,“兰花花已经完全长到你身上了!”

从那一刻起,殷硕也发现,自己再也不是去“演”,而是真正成了兰花花。直到多年后,当时的一些同事碰到殷硕,还是会直接喊她“兰花花”。

2016年,团里复排《兰花花》,殷硕依旧是主演,“因为那股劲儿,好像已经长在了身体里。”

任何角色的塑造,都离不开日常的努力打磨

对于殷硕来说,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绝对是职业生涯的高光点之一。

那个晚上,当《丝路》在鸟巢正式亮相,殷硕如仙女般在画卷上翩然起舞,整个体育场仿佛都屏住了呼吸,一种典雅祥和的美弥漫开来。

现在回想起来,殷硕说,当时自己脑子里也顾不了太多,就记得整个体育场都坐满了人,大家一起挥舞荧光棒的场面非常壮观。

《丝路》的主角,其实来源于温婉大气的东方女性,是个体,更是群像。为了跳好这段独舞,殷硕找了许多敦煌壁画的资料来看,开幕式前几个月,她甚至经常缠上长绸,到有风的广场上去练习,最终向全世界完美诠释了这一形象。

殷硕明白,任何角色的塑造,都离不开日常的努力打磨。

致我心中最美的劳动者(致劳动者在世界面前)(2)

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现场照片,右为殷硕,左为曾明

2018年初,殷硕接到邀请,在雅加达亚运会闭幕式的交旗仪式上领舞演出“杭州时间”,因为是去国外演出,场地的配合度不高,留给后期合成的时间也很少,只有把“功课”都做在前头。

当年6月,亚组委在杭州搭了个模拟舞台,殷硕几乎天天去现场报到。为了万无一失,白天、晚上、暴晒天、暴雨天,演员们把各种可能的情境都排练了几百遍。据殷硕回忆,她每次都会带两套以上的衣服和鞋子,如果一套全湿透了,就立马换上另一套,继续练。

关于怎样展现舞蹈中“江南女子”的美,殷硕也和导演组进行了多次讨论,关键点就是找到那个“S曲线”——象征丝绸般的柔美。“想象一下,在烟雨蒙蒙的西湖边,姑娘们那种婀娜的仪态,以及配合上江南的舞步,其实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细节。”

最终,伴着江南竹笛和琵琶的合乐声,殷硕和伙伴们把杭州的神韵跳“活”了,也让国外媒体连连感叹:“来自东方的舞蹈艺术,永远伟大而令人向往!”

今年3月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殷硕刚刚和许多残疾人一起,完成了9分多钟的《会徽展示》环节,虽然只是辅助的“绿叶”,她依然觉得很温暖,“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那种乐观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也让我为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而努力。”

【浙江新闻 】

疫情下的舞蹈为何抚慰人心

舞蹈,最早起源于劳动,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类表达喜怒哀乐的重要载体。疫情当下,舞蹈也在很多时刻,纾解了人们的压力,给大家带去了温暖。

早在4月初,一则新闻刷屏了朋友圈,在上海浦东新区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 W3方舱,在《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歌曲声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援沪医疗队和方舱里的患者跳起了广场舞。

领舞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李志强,两年前武汉抗击疫情时,他就率领大家在方舱里跳起了广场舞,并通过视频迅速走红网络。

在大家印象中,方舱通常是有些压抑的,但舞蹈的形式,却立马能给患者带来轻松、快乐的情绪体验,病人和医护人员一起跳,还能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在这股“舞蹈风暴”的带领下,上海、吉林等多个方舱里,几乎每天都见到“大白”带着患者们轻松起舞的场面,对抗着各种焦虑和不安。

4月29日是“国际舞蹈日”。在这一天里,人们借助舞蹈的力量,跨越种族、政治、文化等障碍而相聚。

2022年是“国际舞蹈日”创立40周年,庆典将呈现来自全球五个不同地区(非洲、亚太、美洲、欧洲、阿拉伯国家)的风格迥异的舞蹈演出,代表亚太地区演出的是上海歌舞团舞剧《朱鹮》片段。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这一次,《朱鹮》也被赋予了更多“生命”与“舞者”关联的思考。“我们相信,挥舞翅膀能给热爱舞蹈艺术的人们带来希望,给予他们战胜疫情的勇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