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澜沧江景的句子 澜沧江水声滔滔

描写澜沧江景的句子 澜沧江水声滔滔(1)

滇藏茶马古道,它的出现是因为茶的运输,注定了它与澜沧江的重合。虽然某些时候会转到其他的江畔,但很快又翻越雪山,沿着澜沧江行走,从普洱到昌都,基本上是古道的主线。自然,在澜沧江流域,至今仍然保存着众多的古镇,那些曾经在古道存活的年代叱咤风云的小镇。从这些消亡在历史的天空,皈依于默默无闻的小镇,淡淡地领略一下那条千年的古道。

古道起点 易武

沧桑,一半是历史,一半是体会。茶叶曾是西双版纳地区的经济支柱,以这里为源头,驮着普洱茶的马帮一路行进至西藏、青海,以及中原内地,那些“瑞贡天朝”的极品好茶,一度是京城富少们待客时引以为傲的资本。

而普洱茶真正的产区在著名的六大茶山——象明、倚帮、易武、基诺(孔明)和曼撒、曼松。易武就处于六大茶山的核心地带,是普洱茶的制作销售中心。澜沧江的支流罗梭江在易武山下一路奔流,把来自茶山的文明也带向远方。作为茶马古道起点镇,沿着易武镇中的石板小道前行,用条石铺成的街面历经沧桑,马蹄印犹在。街边山坡空地,经常有五六人才能合抱的古树,巨伞般的树冠几乎遮蔽了大半个天宇,便是一院院的老宅和老茶庄门外还可以见到用石头凿成的一些大水缸,已略显斑驳,静默地立着。这是过去为灭火或马帮经过时马匹吃水准备的。

古街正中,建于清代的几栋“豪宅”依旧健在,这是过去赫赫有名的大茶庄老宅,他们分别是同庆号、同兴号、车顺号、福元昌号和宋聘号等,都是仿效石屏汉式的四合院格局,硬山式的四脊顶,多柱多梁,一些老宅的内外墙壁及门窗上还绘有清代壁画多幅。而朝里的院子又是另一种风貌,这些老宅都有宽宽的院子和走廊,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在这里做着、凉着和堆放着七子饼,在这夏秋之交里,院里弥漫着茶香和花香,把来到易武街这些老宅的各种思绪都款款地摇碎,溶成澄清的茶水,把各色游客和来访者都陶冶如醉。这就是真正茶乡的味道,再深奥的理义和烦躁的心,都可以随茶香飘散,让茶与我们的感官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达观”和“无执”。

翻着沉甸厚重的普洱茶历史,我只能掩卷叹息,岁月飞逝,马帮也已走进历史的阴影中,易武逐渐萧条并默默无闻,只有不多的一些人还记得易武曾有的辉煌,但到易武,依旧可以品尝最正宗的古树普洱茶,看到各种与普洱茶有关的东西——古老的茶庄、古茶树和茶马古道。过去与现在、自然与先民,种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让易武始终鲜活的存留在茶的历史里……

描写澜沧江景的句子 澜沧江水声滔滔(2)

古道“小上海” 鲁史

对我们来说,几十年前所发生的一切都已经太遥远。路已经不见了,也许那残留在骡马萎坡上的马蹄印能勾起一丝对旧日的回忆,但岁月总是被泥土杂草所覆盖;桥也已经不见了,那些巨大的水库把悬崖上的牛鼻子洞深深淹没;镇子还在澜沧江与黑惠江之间的山梁上,古老和沧桑正被现代化的大潮所冲击,虽然种种文化还在顽强地存在,但逝去的时光很难再回头,最后就成为《徐霞客游记》《南行记》中的记载,或者现代某部纪录片中的镜头。

从凤庆县城出发,经小湾镇的新村,过澜沧江青龙桥,上骡马萎坡,到金鸡村、鲁史镇,最后从犀牛渡越黑惠江,进入巍山县。作为整个临沧地区以及缅甸通往昆明乃至中国内地的主要通道,注定了它有一个不平凡的经历,一个千年不衰的悠久历史。包括凤庆在内的临沧地区是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自古以来就以产茶闻名天下,后来凤庆茶厂创制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滇红”茶,当一驮驮茶叶被川流不息的马帮沿着这条路驮往下关、驮往昆明、驮往西藏、香港,于是后人就把这条路称为“茶马古道凤庆段”。

描写澜沧江景的句子 澜沧江水声滔滔(3)

上世纪三十年代,鲁史已成为顺宁、昌宁、永平、巍山四县的商品交易中心,内地的商号随之而来开设分支机构,发展纺织、印染、建筑、皮革、茶叶、烟草、食品加工等手工业。这一时期,饮食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非常快,逐步形成了博采江浙、川广饮食之长的鲁史饮食文化。镇里有三街七巷一广场,三街指的是上平街、下平街和楼梯街,七巷是曾家巷、黄家巷、十字巷、骆家巷、魁阁巷、董家巷和杨家巷,一广场就是四方街。全镇以四方街为集镇经纬线的中心点,呈圆状分布。民居多样,有大理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风格,也有北方四合院和江浙民居猫弓式防火墙设计,融合了各地的特点,是滇西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半为山村半为市,可作农舍可作商。小镇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迎来送往一队队马帮,茶马古道的繁忙维系着小镇的生机。现今的鲁史隐没于大山的深处,再不是那个八方辐辏的“小上海”,但既然曾经做过“上海”,那种曾经阔过的气韵却在乡民的骨子里若隐若现。

不仅仅是饮食,在老街上,在那些高门大宅的某个角落,在青石板路上的马蹄窝里,甚至在人们的眼神中,总让我们感到这里的与众不同。三米多宽的青石板路,由南向北把古镇一分为二,道路两旁,一座座土木院落杂沓交织,相衔相拥自成一格,浓厚的旧时光气息和人间烟火味弥漫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随时都能让人感触到古镇所历经的那种沧桑和久远。沧海桑田,岁月总让人感到许多的无奈,鲁史在岁月中流逝。古镇刹那间在我们的眼里充满了生命的光芒,即使它已经衰老,仍像澜沧江一般永不停息。

描写澜沧江景的句子 澜沧江水声滔滔(4)

三江锁钥 营盘

如果说兰坪是“三江之门”,那么澜沧江边的小镇营盘,就是这道大门上的锁。营盘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是“三江并流”区域,尤其是澜沧江和怒江的交通枢纽。向东,经兰坪、剑川达内地;向西,历来就是进入怒江峡谷的官道;向北,经维西、德钦连通西藏,是唯一不受冬季封山影响的道路;向南,直通保山、临沧等地。不论茶马古道、盐马古道,还是银马古道,都从这里经过。

曾经的营盘号称“小昆明”,大理的茶叶,邓川的乳饼,丽江的皮革,西藏、怒江的药材,兰坪、云龙的盐,到各种山货、牲畜、农产品,以及印度、缅甸的宝石、洋货,甚至大烟等等,都在这里交易。交通变迁,营盘镇慢慢沉寂了下去,除了当地的山民一如既往地依靠着它,外面的世界则越来越远。有一些东西,还有一些莫名的情节,却像是营盘的“化石”,被永久的积淀下来,驱车驶进营盘,仿佛手握一把钥匙,期待着打开这把“三江之门”的锁。

描写澜沧江景的句子 澜沧江水声滔滔(5)

从前,每月初十、十一和二十四、二十五要赶营盘街,一街两天。每天都有上万人入街,卖药材的最多,有黄连,贝母、秦归……大理人主要是来收药材,运生活用品来卖;保山人主要是来驮盐,运洋布来卖……在1976年公路通车以前,各种商品都是沿着一条条古道人背马驮而来。街天前两天,上万个人、上万匹骡马会突然出现在这个峡谷小镇,镇里住不下,只能到处“打野”,整个镇子熙来攘往,热闹非凡。虽然随着交通的改变,这里已不复当年“小昆明”的盛况,但仍然是澜沧江峡谷中乃至“三江并流”区的一个大集镇。

营盘的存在是其所在的地理因素决定的,营盘的地位和繁荣却是一个人决定的,那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清末名臣、爱国将领杨玉科。镇里还保留着杨玉科的家祠,建了纪念馆,塑了像,几乎所有的古迹、民间传说都是同杨大人有关的。原因很简单,先有杨玉科,后有营盘镇。他所建的沧江书院和魁阁一直是营盘镇的象征,如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一个本地人聊天都用普米、傈僳语言,导致外地人听不懂当地语言的小镇,却在一百多年前就能听到“之乎者也”的朗读声了。

描写澜沧江景的句子 澜沧江水声滔滔(6)

古道“天堂” 叶枝

叶枝是一个失落在历史苍茫深处的地方。叶枝在唐代即已建城,但这段历史太遥远了,很难让人找到什么见证去触摸岁月的痕迹。叶枝真正的崛起是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出现了一个传奇的家族,开通了一条著名的道路,似乎在一夜之间,位于碧罗雪山和白茫雪山之间的澜沧江峡谷中突然就出现了一个在滇西北以及邻近的康藏地区远近闻名的城镇。当我们走进叶枝,也会骤然发现这个已经失落的古镇堆积了厚厚的沧桑,一段往事把叶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呈现出来,在时间的背后,在种种传说与真实存在的虚无间,叶枝的历史是王氏家族的历史,叶枝的兴盛是茶马古道的兴盛。

起初从德钦沿着澜沧江南下,来到这里突然就看见了路旁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虽然十分残破,里面又被分割成乡政府、村公所、卫生所等等,但从那些尘灰背后透出来的雕梁画栋,那些突兀而立的气势逼人的碉楼,都在诉说着不凡的过去。是什么人在这个离大城市如此遥远,在这个仍然贫困的山区建起这样一座与周围的木楞房格格不入的建筑呢?

随着名镇建设,这座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王氏土司衙署已经在大规模的维修,大门和部分建筑焕然一新。大门上方悬挂着“三江司令府”的牌匾,末代土司王嘉禄曾被封为“三江司令”,管辖澜沧江、怒江和独龙江。王氏土司衙署融汉、藏、白族的建筑风格为一体,建成大规模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群,占地面积50余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南北两套二进大院坐东向西,四周有围墙,四角有碉楼,建筑主次分明,自成院落又相互连通,门窗格扇做工精巧,雕镂细密,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描写澜沧江景的句子 澜沧江水声滔滔(7)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土司制度早已成为历史,只有遗留在叶枝古镇的这片苍老的建筑,述说着王氏家族曾经的光荣与梦想。有一首歌里唱道“茶马古道远,人间到天堂”。在赶马人的眼里,叶枝应该算得上“天堂”了。不仅仅是平坦的田园,这里还有驿栈、酒馆和女人,更为重要的是王氏土司对贸易的保护和参与,只要交纳保护费,商队就可以免受沿途的敲诈和打劫。浩浩荡荡的马帮给王氏家族带来了滚滚财源,也给澜沧江边的叶枝镇带来了繁荣。

沿着传说中的古道,我一步步走向远方,寻觅着它的踪迹。街天的黄昏,我坐在沧叶桥上,看着最后的一个赶马人从身旁走过。边关日落,重云四合,叶枝古镇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澜沧江水声滔滔,流走的是江水,流不走的是山峦,就像这没有了王氏家族的大院,赶马人消失以后的小镇。(文/李雨霖 李晓佳 图/杨红文 张有林 李雨霖)

来源:本文发布于「 玩转云南 」微信

ID:wanzhuanyunna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