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宁死也不渡乌江(真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力拔山河气盖世”的霸王项羽,千年之后依然是人们崇拜的英雄;他与虞姬的爱情,垓下战败,“霸王别姬”的故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太史公司马迁,更是将项羽写入了《史记》之中,而且还是在记录帝王传记的“本纪”之中。
项羽是一个英雄,但是却是一个悲情的英雄。楚汉争霸,最终落败;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八千江东子弟兵所剩无几;真爱虞姬,也为了不成为项羽的累赘,挥剑自刎。
除此之外,最悲情的一刻,还是项羽逃至乌江的时候。项羽逃至乌江,遇到乌江亭长,亭长邀上船,渡过乌江之后,便可逃出升天。然而,面对这个绝佳逃生机会,项羽却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
项羽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拒绝了渡江,最终在被汉军层层包围之后,自刎而亡。不败的霸王,最终还是死了,而且还是死在自己的手中。
项羽虽死,但是他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项羽究竟是不愿渡乌江还是不敢乌江?
带兵突围,到了乌江却不愿渡江
公元前202年,楚汉定下“鸿沟之盟”,天下一分为二。
其实,“鸿沟之盟”不过是刘邦用来麻痹项羽的手段而已,但是项羽却性信以为真,觉得自己有了可以喘息的机会了。令项羽想不到的是,他前脚刚起兵后撤,刘邦后脚就撕毁盟约,重兵围困于垓下。
垓下之围,让项羽损失了大部分的兵力,项羽其实也知道自己败局已定。于是趁着夜色,带着数百骑兵从南边突围逃跑。
从项羽的逃跑路线,我们可以看出他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逃回江东。项羽一路逃亡,垓下、阴陵、东城,直到乌江。到了乌江之时,随他突围而出的数百人,只剩下了28人。
到了乌江边上,马上就可以逃出升天了。但是就在这时,项羽却不渡江,选择了自杀。这不是和他当初逃跑时的目标不符么?
如果是因为八千子弟无一生还而羞愧不愿渡江,那项羽为什么要跑到乌江了才自刎呢?
在垓下之时,他的八千子弟就已经所剩无几了,那时的他为什么不感到羞愧,依然组织剩余人马突围?
所以,从《史记》中这些略显不合理的细节来看,项羽不肯渡江,应该是不是不愿渡江。
刘邦悬赏、农夫之骗,心存恐惧
既然如此,项羽不肯渡江的原因,就只有不敢渡江了。
项羽从垓下突围到了阴陵的时候,却迷路了。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一个老农,他向老农问路。没想到老农却指错了路,让项羽陷入了一片沼泽之中,耽误了时间,让汉军追了上来。如果不是这件事情,项羽早已逃出升天。
到了乌江的时候,遇到了乌江亭长。面对乌江亭长的邀请,项羽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他害怕再次被欺骗。
一个原因,是因为之前被农夫欺骗了一次,项羽的心中留下了阴影。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项羽的内心,又怎能不存防备?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刘邦已开出高价悬赏:取得了项羽的人头,可封万户。项羽知道,面对这样的诱惑,即便是亲人都有可能拔刀相向,更何况是一个与他并不相熟的乌江亭长。
基于这两个原因,让项羽不敢上乌江亭长的船,渡过乌江。
士可杀,不可辱
项羽是一个骄傲的人。他最终选择在乌江边自刎,是能够维持他贵族的荣耀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对他而言,战败而亡是一荣耀,欺骗被俘是一种耻辱。既然已经是一败涂地了,为何还要上船被欺骗,被羞辱至死?
与其这样,不如像是楚国名将子玉与祖上项燕那般,自我了断,以保留最后的一点的尊严。这样的选择,更符合项羽的价值观。
所以说,项羽不肯渡江,并不是因为“无颜以对江东父老”,而是在面对人生绝路之时,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而已。
结尾
司马迁因欣赏项羽,在写《项羽本纪》之时,明显是有着渲染美化的倾向。而且垓下之战举例司马迁创作史记之时,也过去了几十年了。其中很多的细节,必然是已无法考究,更别说说项羽临死之前说出的那句话了。
所以八千子弟之说,更像是文学的表达,用来刻画项羽的形象,让他显得更加生动立体,而非真相。
无论项羽最终出于什么原因而选择自刎。他没有渡过乌江已是一个不变的事实。但是,项羽这种悲壮的结局,何尝又不是一种胜利呢?
自古帝王无数,能被人熟知的却并不多,但是项羽却依然被人铭记。
end
我是菜菜,更多精彩内容,关注【菜菜说文史】。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哟~
关于项羽和刘邦之间更多的故事,大家可以参考再去看下《史记》中的记载。除此之外,还可以看下《楚汉传奇》这部电视剧。除了能够享受精彩刺激的剧情之外,还可以收获更多知识。
点击下方的卡片搜索,用头条搜索的功能就能找到,快来试试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