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对香港有啥好处(粤港澳三地专家)
7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在金紫荆广场举行升旗仪式,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图/新华社
新京报讯 (记者肖隆平)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7月1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香港地位特殊,条件优良,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在此新的起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给三地带来哪些新机遇?就此,新京报新京智库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研讨。
粤港澳大湾区已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城市群
在研讨会上,深圳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吴思康表示,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员,过去是作为一个城市参与全球竞争;现在是作为一个区域参与全球竞争。在经济总量上,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三大湾区,即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相比,毫不逊色。比如,大湾区的跨国公司拥有量超过了纽约湾区,在全球四大湾区中排第二。香港已经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形成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张晓玲介绍,从硬件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大湾区内建成了四条高铁、五大机场、六座大桥,铁路运营里程将达2500公里,其中高铁1430公里,在建975公里,将11个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交通网络。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胡伟星表示,过去25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个重要变化是,所有参加湾区建设的各方观念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作为1997年到香港工作,后来再到澳门大学工作的胡伟星深刻体会到,1997年香港回归时,要谈湾区建设,香港人可能不太理解。大湾区概念的发展,是从过去简单的“前店后厂”合作,发展到后来的粤港合作、港深合作、粤港深合作、珠三角合作,以及泛珠三角合作,慢慢过渡到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名称发生了变化,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对彼此的认知、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胡伟星认为,当下的港澳都面临发展瓶颈。澳门的经济发展在走下坡路,因为博彩业已经无法继续支撑澳门的经济再上一个台阶。香港作为全球四大金融中心的地位与过去相比,也不再那么突出。所以,香港和澳门都需要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大湾区建设就与港澳新发展阶段的诉求“一拍即合”。
港澳要借大湾区机遇突破发展瓶颈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给三地带来哪些新机遇?
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博雅学院院长、教授梁文慧表示,以香港为例,将带来三个方面的机遇。首先是可以增强香港综合的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各有各的优势,有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城市群。因此,香港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遇,不断增强自身优势,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比如,香港作为亚洲的技术贸易中心,可为大湾区内的企业引进海外技术知识产权,同时把国内的发展成果带入国际市场推广。香港可以借助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优势,帮助和推动大湾区城市走出去,从而提升香港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香港也可以利用这个机遇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香港的产业结构其实也是相对单一的。”梁文慧说。大湾区规划可望成为未来香港城市发展的突破点,比如,香港拥有大量的科技人才,大湾区内部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趋完善,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就为香港年轻人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香港本地企业也对国际科技潮流、趋势以及技术标准比较了解,可以帮助广东的科技成果进行商业化,并开拓海外市场。
张晓玲亦表示,就供应链角度而言,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在大湾区建设中还是要抓住新发展格局下的机遇。港澳有多所全世界顶级的大学,虽然在科研上已经是全球的“先头部队”,但是如果没有广阔的制造业空间,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大湾区“9 2”的城市群布局能够建立起“前有科创,后有制造业基地,辅以金融资本注入”的产业发展配套体系。不管是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还是其他较为典型的科技高地,都有创投机构、制造基地和市场在做很好的衔接。
梁文慧还表示,大湾区建设也可以提升香港人的生活水平。融合发展后,日趋完善的交通网络是大湾区规划的重点。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便于香港年轻人往返,这可以为香港人提供较便宜的住房、养老等设施和服务。
港珠澳大桥。图/新华社
人心沟通是粤港澳融合的一件大事
粤港澳虽然同处一个国家之下,但却是两种制度、三种货币,又该如何更好融合发展?
以教育融合发展为例,梁文慧建议,可以考虑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组建协调机构完善沟通机制,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做出顶层设计,由上而下地协同推进。同时,研究出台粤港澳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框架协议,为粤港澳三地合作办学、合作科研、项目运行、教师和学生流动、实验室开放共用、合作共建产学研平台等做好政策保障。
梁文慧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融合顶层设计方面,还需要加强宣传与规划的解读,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世界的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在大湾区内要形成战略共识。
比如,共建一批高层精英研究中心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作中心,发挥粤港澳三地在高等教育基础研究、产学研方面的各自优势,对能源、生命、材料科学、离子物理、核物理等重点领域采取中央和三地共建等模式,在大湾区建设重大的科研基础设施、实验装置和科研平台等;再如,建立粤港澳高等教育信息互享平台,提供一些咨询、评价、高等教育交流、实习就业服务等的资讯,加大对港澳的国际化教育、广东特色专业和国际考试服务认证等的宣传。
吴思康亦表示,如何让更多来自港澳的大学生和教授参与大湾区的创新创业,加强与世界的广泛联系,一起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将是未来大湾区发展的重点。现在已经有一些香港大学师生在深圳建立了科研合作项目。
同时,既然是粤港澳的融合,因此既要有港澳向广东的流动,也需要有广东向港澳的流动。因此,“继续支持内地企业、人员到香港、澳门发展,也是加强密切融合的一个重要方向。”吴思康说。
张晓玲表示,从发展的角度看,大湾区建设使得在原来单一的城市一体化后将衍生出来新的矛盾和冲突,因此,需要进一步考虑到如何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控制和管理城市群发展的正负外部性议题。比如,能否通过中期或长期的分工协调(“9 2”城市优势各异,如香港是金融/航运物流中心,广州自‘广州十三行以来’一直是国际商贸中心等),以及技术性的创新和治理来解决这种因为集聚而产生的负外部性,刺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正外部性效应。
而胡伟星表示,大湾区今后的建设和融合发展,除了硬件建设之外,软件建设,特别是人心的沟通是一个重要任务。如果做不好这个工作,大湾区只能成功一半。大湾区内部有六座大桥、四条高铁和众多的公路网等连通,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50公里半径的都市圈,同时还有五个机场,但这些做得再好,也只是说明大湾区的物联网或基础建设有很大改善,并没有解决人心沟通的问题。人心沟通问题其实是今后大湾区建设将遇到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是大家都应该注意的问题。
编辑/李潇潇
校对/刘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