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真实身份(蜀汉后主刘禅真的会乐不思蜀吗)
蜀汉后主刘禅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沉迷于酒色、疏远贤臣而让小人日进的阿斗?或者是那个宁愿投降,而不愿让儿子“独仗血气之勇,欲令满城流血”的阿斗?还是那个“此间乐,不思蜀也”,不以亡国为耻的阿斗?
《三国演义》中刘禅的形象五颜六色、让人不堪。“扶不起的阿斗”成为一代昏君的典型。
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的能力被无限放大。在接受刘备临终托孤的重任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而诸葛亮满眼看不上新主刘禅,感到这是一个扶不上墙的烂泥。
小说《三国演义》比真实的历史记载更具戏剧性、可读性,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刘禅的短板被无限放大,换句话说,蜀汉后主刘禅被黑了若干年。
“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任敏,爱德下士。”这是《三国志》中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作为刘备非常信任的谋臣,诸葛亮和刘禅的接触交往自然很多,他的认识当然比别人中肯。
对刘备而言,他多么希望自己苦心经营的蜀汉天地安稳祥和,民丰国强。临终时,刘备嘱咐儿子:“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用今天的话来说,刘备对刘禅的要求就是八个字:遍读经典、学习先贤。
而刘禅还真是没有把老爸的教导当做耳边风。他学思践悟、像模像样。辅政的诸葛亮感叹,十八岁的新主刘禅聪明、仁德。
那时候,诸葛先生的压力很大,任务不轻,带着先主的重托,完全没有拍刘禅马屁的必要。
只是当时的形势对刘禅来说,并不十分有利。他无法一统天下,而只能偏安西南一隅。
刘备在世时,蜀汉出现了后劲不足的态势。要一统天下,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刘禅继位时,曹魏已经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东吴的力量又勃兴而起,天下三分已成为大势。
天下争锋,短期内,谁也没有吞没别人的可能。包括刘禅,也不可能带领蜀汉一统天下。
不是自己无能像草包,而是对手强大太狡猾。
刘禅四十一年的帝王生涯,是三国时期最长的一个。“苦苦支撑”却是他四十多年的生活写照。
在诸葛亮辅佐的十二年时间里,刘禅和孙权修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发展地方经济,在和曹魏多次交手中互有胜负。
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内部力量分化。刘禅独立执政,但新的麻烦不断出现。
内忧外患困扰刘禅二十九年,他成为蜀汉的看守皇帝。
《三国演义》说:“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实际上,经过诸葛亮数次北伐的蜀汉,国库早已虚空,主动出兵几乎没有胜算。
诸葛亮死后,如果主动出兵,那就是名副其实的昏君。
我们有必要说说刘禅重用过的宦官黄皓。
《三国志》记载,景耀元年(258),刘禅已经五十二岁,精力不济,官黄皓开始独揽朝政。蜀汉内部势力进一步分化。
《三国演义》写到:“蜀主刘禅昏暗,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必矣。”
而实际上,当邓艾和钟会兵临成都时,刘禅主动奉书请降。此举避免了成都成为主战场,也让庞大的刘氏集团躲过了灭顶之灾。
据城死守,为蜀汉流尽最后一滴血,虽然在道义上值得称赞,但让成都变成地狱,那就更为损失惨重。
刘禅权衡之后,选择了请降。他成为亡国之君。
关于刘禅的乐不思蜀,可以看成是一种生存技巧。在司马昭的眼皮底下,刘禅如果时时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岂不是自寻死路?他只有苦中作乐,伪装作乐。
与其父刘备相比,尽管刘禅少了一份虎胆。即使刘禅有一份雄心,也会被日益强大的曹魏集团碾压粉碎。
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刘禅实在被黑得很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