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思念老家(中秋中秋故土情)
中秋故土情
雨君
在老家院里,有一小房子,里面盘有一小炕,小灶。平时不用,专供八月十五架炉子,打月饼。
离十五还早,父亲就去小屋洒水,扫地,抹灰。收拾停当,父亲就出去借人家的炉子。那是一种大型的铁制专用烤月饼炉。估计能放二十个月饼。有盖子,需要一个杠子抬起。小时候贪玩,没有观察过炉子的模型,如今想描述却描述不出其具体的样子。炉子得早些借,借不到就得排队等候。一等,月饼就打的晚了,打晚了,送亲戚也晚。
因为我家支炉子,相处好的或者附近邻居拿着麻油,白面,白糖都来我家打月饼。所以帮忙的人就多了,有和面的,捏面团的,打饼子的,有端饼子的,有生火的,还有专门烤月饼的。大家各司其职,一点也不混乱。
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月饼模,而且样式大都不同,有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等等,多以"嫦娥奔月"、"十二生肖"、"吉祥花草"等寓意吉祥的纹饰为主,并且大多配有"福"、"禄"、"寿"、"禧"、"五谷丰登"、"合家团圆"、"丰收"、"中秋"等等表达祈福纳祥的文字。大家各拿各的。好像月饼模开会!小孩们最喜欢桃形小月饼,好像能耍似的。这大概和那个年限没什么玩具没什么好吃的有关吧。那时候总要央求大人先给打几个小桃月饼,但是打出来又不舍得吃。又油不拉几的,不好放在手机把玩。心中说不出那种既兴奋又纠结的情状。
最难忘的是那幅红火热闹的场面,女人们在炕沿边,一边干活,一边说笑。男人们在外面撺掇。每烤出一炉,还要吆喝着:“来了,香喷喷的月饼来了”。每打出一家的月饼,大家都会品尝,比较,看看谁家的月饼,面和的好,火候好。那时候,家家户户总要打十几斤面的月饼,一打就是一整天,或者一黑夜。打好的月饼,送邻居和亲戚些,剩下的放在缸子里,能留到过年。这样子,即便是我们上学再外,过十五不在家,吃不到月饼,放了假,也能吃着。
真正吃不到的时候,是各自在异地成家。姐姐尚好,嫁在原平本地,八月十五也是自家打月饼,大哥和二哥也还可以,虽然离家远些,但毕竟还在山西北边,也能买到麻油打的月饼。而我就苦了,潞城没有麻油,也少有吃麻油的。大概潞城人吃不惯麻油。有一次,我从老家买了一壶麻油,给婆婆灌了一些。结果婆婆不会吃,当香油般滴进凉菜里。跟我说,麻油不好吃,太香。我夏天回去给婆婆炝麻油拌凉菜,婆婆依然嫌麻油味道太浓,太香。可见,乡土不同,乡俗难融。连吃麻油都很困难,吃麻油打的月饼更难。我到潞城二十余年,未听说潞城村里自家打月饼。
吃不到自家打的月饼,又不爱吃买的月饼,怎么办?我只好自己做麻油烙饼。也许,从小受了我的熏陶,女儿也爱吃麻油做的烙饼。女儿去成都上大学,八月十五室友都从超市买月饼,唯独她不买。她给我打电话,说想吃我做的烙饼。想吃又能如何,远水解不了近渴。麻油烙饼特别酥,若是邮寄的话,经过一路颠簸,寄去以后恐怕就成了一堆碎茬。后来,女儿说,潞城的高中同学,给她寄去了潞城的美味美月饼。对于女儿,潞城的美味美月饼,也算是她的故乡情吧。
杜甫说“月是故乡明”,因而才有了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吧。我不是大诗人,不会对月生情,但也会触景生情,吃饼思乡。近而,写几行文字,聊以寄托一缕乡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