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早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色(考古商周文明密钥)

中国历史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阶段,就是商周时期。

通过考古发现,大量周代青铜器上刻有铭文。这些文字因为刻在金属表面,所以被称作“金文”。周代青铜器上的金文在字数上远超过商代(商代青铜器一般只刻有器物主人的名字,很少有长篇大论),而且都是时人为记录某一具体事件而作,给我们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商周早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色(考古商周文明密钥)(1)

利簋及铭文拓片: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4 行33 字,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战,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

半开玩笑地讲,去博物馆里看青铜器,要判断它们的价值,除了那些形状特殊、造型罕见的以外,就靠两个标准:一个是体积越大价值越高,另一个是铭文字数越多越有价值。

字多价高,很好理解,金文为商周时期的历史世界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细节记录;器物大小决定价值,则是因为铜矿原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珍贵资源,人们舍得花费大量材料制作器物,说明这件器物在当时就具有不菲的价值。

而且这些经过复杂程序加工制成的器物,本身就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水平,体现了文明所赋予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博物馆里只要力图呈现商周时代的文明,就要摆放一堆青铜器。当然,另一个原因是,这个时代毕竟离今天已有四千年之久,有机物历时久远,糟朽腐坏得已经差不多了,唯有这些青铜器历久弥新,保留了当年的神韵。所以不了解青铜器,也就无从了解商周文明的底蕴。

商周早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色(考古商周文明密钥)(2)

商代青铜鬲鼎

要了解青铜器,即便熟知器物的形状,可以通篇翻译金文的内容,如果不清楚一个重要环节,那你对青铜器还远远称不上是真正的了解。这个环节,就是青铜器的原料来源。

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器就是用铜、锡、锌这三种金属的合金制成的器物。纯铜的颜色是红色的,比较软,加入另外两种金属,不但增加了铜的硬度,也改变了它的光泽。

其中,铜是主要成分,占百分之八十;锡占百分之十多一点;锌很少;有的还包含一些铅。青铜器刚制成时的颜色,是比黄铜色还浅一些的金黄色,光泽度非常好。只不过因为埋藏在地下,时间久了经过氧化,出土时变成了铜绿色,才有了“青铜”这个名称。如果进行除锈处理,还是可以还原成黄澄澄的色彩的。

商周早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色(考古商周文明密钥)(3)

江西新干商城青铜礼器出土现场:在这座商代大墓中,总计出土青铜器475 件,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商代考古发现。当地青铜业之发达,亦可见一斑。

在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主要出现在商周时期,到战国时代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了。我们在博物馆里见过很多商周青铜器,有礼器,也有兵器。礼器就是在葬礼、加冕礼上使用的器具,比如大鼎、酒樽,兵器自然就是剑、斧、箭镞等等。还有一些器物不太容易分类,比如车马上的铜制部件等。马车和兵器,能让我们想到中国北方平原上的古代战场。今天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器,大多数确实是在中国北方出土的。

然而,根据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含量非常少的铅元素,考古学家发现,那些铸造青铜器的原料,其实来自南方,尤其是今天的江南,即长江中下游地区。

商周早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色(考古商周文明密钥)(4)

吴王光戈:戈上铭文为“攻敔王光自用”

现代出土的青铜器中,很大一部分含有的铅元素,不是普通的铅,而是一种具有一定放射性的铅同位素。这种微量的铅同位素,很可能是在铜矿开采时就和铜矿石伴生在一起,在冶炼过程中也未能去除。按照这一特征,冶金考古学家比对了今天中国境内所有铜矿的元素构成,于是就找到了古代青铜器的原料来源。

解开了这个问题还远远不够,因为铜矿石虽然产自南方的古铜矿,但商周青铜器是在北方铸造的。那么,这些铜矿原料从南方来到北方的历程,就构成了一部商周时代的历史。

本文节选自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主编:张经纬

ISBN 9789620705717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出版社: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商周早期的青铜器有什么特色(考古商周文明密钥)(5)

主编简介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人类学家、作家。长期从事人类学、民族史、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力图向公众传播学术新知。

著有《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的人类简史》《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与人类学家同行》《从考古发现中国》等多部作品;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二十世纪神话学的四种理论》《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等六部译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