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上海承担使命任务(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
新华网上海5月8日电(记者姜微 何欣荣)5月5日,上海浦东机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C919腾空而起,冲向蓝天。
胸怀凌云志,敢为天下先。大飞机昂然向上的轨迹,是上海按照中央要求“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一个缩影。
自贸区改革交出“三年答卷”,确立“三区一堡”新目标。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四梁八柱”初见雏形。国企、司法、高考、群团等一系列改革试点蹄疾步稳,走在全国前列——特殊的使命任务,映现着上海砥砺奋进、敢于担当的特殊精神。
不辱使命 改革创新勇争先
今年4月,随着辽宁、浙江、重庆等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获批,我国的自贸区战略进入3.0阶段。
从最早的一枝独秀,到后来的四朵金花,再到如今11个自贸区组成的创新雁阵。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在不断推进,但不变的,是上海始终在雁阵中奋力“领飞”。
正如自贸区所折射的那样,敢为人先,是上海五年来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第一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第一个自由贸易账户系统、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诸多披荆斩棘的“第一”、百余项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彰显出上海为国家战略探新路的勇气。
“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上海在拓荒开路中积累的经验,成为中国自贸区建设的通行规则。
2015年启动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亦是如此。从人才新政20条升级到30条,从硬的大科学设施集群到软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海始终面向经济社会的主战场,把握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链条,推动科研论文的“纸”变成真金白银的“钱”。
“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立足上海,但要更多算国家账、战略账、长远账”,“凡是有利于国家利益、大局发展的工作,我们要毫不迟疑地做,坚持不懈地抓;凡是中央确定的战略谋划、布局和任务,我们要主动承接、积极参与、自我加压……”在多个场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反复强调。
正是这样的站位和胸怀,让上海成为全国承担改革试点任务最多的区域。在2013年上海自贸区挂牌之后,上海又率先试点高考综合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启动群团组织改革、省级公安改革试点,率先实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成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
改革的试点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个个剑指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中央寄语上海:“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而对于上海自身,在敢为人先的担当之外,也要有善于突破的智慧。
靠什么突破?一来要坚持系统集成的思路。以往单兵突进式改革难以有效解决深层次问题,上海在谋划改革、啃硬骨头时,注重打好组合拳,努力使改革措施同向发力。比如司法体制改革,既扭转了司法系统长期存在的体制瓶颈,让法官、检察官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又筑牢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为其他改革保驾护航。 二来打铁也要自身硬。两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的行为。规定出台后,全市列入规范范围的1800余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专项申报,共甄别出180余名领导干部需要规范。如今这项从严治党之策已步入常态化。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目前这项改革正逐步向全国推广。抓“关键少数”锤炼了硬作风,保障各级领导干部“既干净、又干事”,在“排头兵、先行者”的征程中一马当先。
保持定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
勇担国家使命,矢志改革创新,给上海的经济转型升级打下了深刻烙印。尤其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过程中,上海坚定抛却要素驱动的老路,而在创新驱动和制造业转型中保持足够定力。
2016年经济增长6.8%,今年一季度也是6.8%。从原来低于全国经济增速,到逐渐与之拉平甚至反超,近几年上海经济率先进入“新常态”,靠的就是这种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首先体现在清醒看待GDP。不是不要GDP,而是不惟GDP。五年来,上海全市上下始终聚焦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理念引领行动。从2011年开始,上海就提出减少对投资、重化工、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和房地产的“四个依赖”。2012年下半年,上海钢铁产业结构大调整拉开序幕。目前,在钢铁价格回暖、利润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新一轮的产能压缩计划又开始实施。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上海西南郊的松江区,今年先进制造业的大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一条沿着G60高速公路布局的科创走廊隐然成型。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松江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4.4%,增速在上海排名第二。“其中,去年以来各类新办企业贡献了全口径税收增量的1/5,在较短时间内已经产生可观的发展新动能。”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此消彼长,“钱袋子”可见一斑。过去上海税源的石化、钢铁等“四大金刚”,税收占比从2013年的16.4%下降为2016年的13.5%。而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居民服务在内的“四小龙”,税收占比从2013年的14.8%提升到去年的19.9%。
战略定力,还体现在面向未来的布局,不看短期看长远。一飞冲天的大飞机,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在投入初期,很可能没有什么利润,也贡献不了多少税收。但只要符合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需要,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攀登,上海就坚定不移。
从直指进口替代的芯片和医疗影像设备,到挑战世界巨头的燃气轮机和半导体设备,再到象征国之重器的大飞机和核电装备。上海的超前布局,正在进入收获期。以C919的精彩一跃为标志,在上海的紫竹、张江、临港等园区,一条跨越二三产业的民机产业链崭露头角。
产业的成长,需要根植在深厚的创新土壤中。近年来,围绕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上海不断提高张江科学城的集中度和显示度。目前,随着上海光源二期、活细胞成像平台等新一批大科学设施的落地,张江正在做相应的配套服务工作。同时,积极对接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在区内设立创新中心。
不忘初心 回应人民新期待
作为一座拥有2400万人口和逾2万亿经济总量的超大城市,上海的改革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市民都有“获得感”。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近年来上海提出要牢牢守住常住人口规模、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四条底线。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委每年都会确立一个“一号课题”进行重点调研。从一抓数年至今的“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到当下如火如荼的“补短板”,直面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短板在哪?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由违建等因素带来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屡禁不绝的交通违法问题等,已成为上海城市管理的“顽症”。
不绕过难题、不回避矛盾,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这是让群众满意、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态度。
以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为例,自去年2016年3月在上海拉开大幕后,一年来全市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3.8%、14.7%、38.0%。在相关机构最新公布的《2016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历年在全国“堵城”排行居前的上海,这次已经滑出前十位。
水环境的治理,也是重中之重。今年2月,上海公布首批“河长”名单,年内将全面落实“河长制”,年底全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指出,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必须制定实施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
以市民的“感受度和获得感”为标尺,让很多看似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都有了解决方案。在闵行许浦村、青浦青东农场、松江九亭,一个个脏乱差的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以“五违”整治为重点,综合运用规划、工商、消防等开展联动执法,区域环境正在持续改善好转。
更大的宏图,还在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两岸铺展。根据计划,到今年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的贯通开放将“确保完成”,真正实现还景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江于民。
新作为需要新状态,新时代呼唤新担当。“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中央的谆谆嘱托,上海须臾不敢忘记。啃得动骨头、扛得起压力、拼得出精神,在攻坚克难、锐意奋进的伟大征程中,可以期待,继往开来的上海将交出更为精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答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