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口尖底瓶差不多的文物(发现来自远古文明的极致魅力)
当一个民族发展到一个节点,除了需先进文化塑造文化自信,更需从源头文化中发掘不竭动力,若想做到这一点,绕不开史前文明的仰韶文化。
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本质就是创新,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创造,是在创造中推陈出新。来自“仰韶文化圣地”的仰韶酒业,怀揣着传承创新先进文化使命,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都酿进了陶香酒里,用匠心精神讲了一个好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影响力。虔诚回望7000年仰韶文化,聚焦陶香美酒,重塑动力,期待下一个战略十年。为此,特策划该系列,以作思考,以飨读者!
艺术审美是共通的,是不分国界的。
正如小口尖底瓶,早在7000年前,它体现的是仰韶先民们一种不自觉的艺术行为,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或说是里程碑,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仍然被她的美所打动,这就是艺术经典的魔力!
彩陶小口尖底瓶之所以能成为国宝,除了巧妙的创意设计、神秘的纹饰、曼妙的“集体舞”等外,还与它蕴藏着许多文化价值有关。
那么,对彩陶小口尖底瓶,到底有哪些文化价值呢?
小口尖底瓶与“酒”字还有血缘关系?
首先,除了被考古专家公认的,小口尖底瓶是中国最早的酒器、酒具外,还有汉字“酒”的产生有直接的关系。
在我们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中,同样有着小口尖底瓶的痕迹,对文字的演变研究发现,甲骨文中“酒”字的形态,和小口尖底瓶十分接近。
可以说,作为酒器的小口尖底瓶,承载了中国最古老、最淳朴的欢乐——7000年先民的陶醉之美。
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中最早的“酒”字写作“酉”。许慎《说文解字》对“酉”的解释是“八月黍成,可为酎酒”。甲骨文后期才将“酉”写作“酒”,甚至在金文时代,仍有一体将“酒”写作“酉”。
至此,我们不妨将甲骨文“酉”的字形与尖底瓶做一个比较,不难看出,甲骨文“酉”字的字形实乃仰韶文化尖底瓶的象形,舍此没有更好的解释。
“座右铭”这词,怎么会与小口尖底瓶有关?
除了酒器、酒具、储酒器,汉字“酒”的造字法外,“座右铭”这个今天常用的词,也与小口尖底瓶有文化关联。
早在殷代,甲骨文中就有一个字,其形状像两手捧着一个尖底瓶,瓶呈倾斜之状。
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释义为宥坐之器,名“欹”,即古人所记载的欹器。有一些史料,曾记载有“孔子观欹器”的轶事。
一次,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见一欹器即倾斜放置着的陶器,不知其名,遂问守庙人。答是宥坐之器。宥,也写作侑,或右,义为劝诫。宥坐之器,即放在座侧以示劝诫的器物。
孔子说:“听说这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果真如此吗?”遂让弟子们取水来试验,果然如是。
孔子感慨地说:“正如古语说的,‘满招损,谦受益’呀”!宥坐,即右坐,便是后世警戒发省的“座右铭”的由来!
“尊”字的产生,也离不开“小口尖底瓶”
事实上,自古以来,所有庄重的礼仪活动,几乎离不开一个“尊”字,不管中国礼仪,还是国际礼仪中,在这一点上,也是相通的。
在研究甲骨文的“尊”字的过程中,文字学家们从造字法的角度发现,甲骨文中的尊字,更像是一个人双手捧着盛酒的小口尖底瓶。因此,小口尖底瓶还承载着尊崇、尊重和尊敬的深刻寓意。
彩陶小口尖底瓶,7000年前的一件彩陶,用无声的艺术画面,却把今天的我们,带回到7000年前的史前文明的荣光中,与仰韶先民们一起,进行了一场有关华夏文明之光的对话。 瞬间,一个7000年的鲜活生活场景,由远及近,在旋转跳跃中,又迅速展现在我们面前:男人耕作,狩猎,捕鱼,甚至建起了文化大房子,女人从事家务、采集,共同制作彩陶,用小口尖底瓶酿酒,碰上丰收时刻,举杯饮酒,载歌载舞……
如今,让仰韶先民想不到的是,7000年后,仰韶后人们重新擎起弘扬传承仰韶文化的大旗,植入了现代文化的元素,匠心酿制出了一瓶彩陶坊天时酒。这瓶彩陶小口尖底瓶的仰韶天时酒,在仰韶酒业的匠心运作下,迅速生成一种时尚,并掀起了一阵强烈的“彩陶风”。(供稿:仰韶酒业;编发:赵伟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