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现实的务工人员的生活(一位进城务工者的新年感恩)

新华社武汉2月1日电(记者梁建强、廖君)尽管仍欠着数十万元的外债,但在岁末年初之际,进城务工者李振华最想说的一个词是“感谢”,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最现实的务工人员的生活?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最现实的务工人员的生活(一位进城务工者的新年感恩)

最现实的务工人员的生活

新华社武汉2月1日电(记者梁建强、廖君)尽管仍欠着数十万元的外债,但在岁末年初之际,进城务工者李振华最想说的一个词是“感谢”。

“社会各界的爱心,给了我坚持的信心和动力。”这句话,李振华重复了好几遍。

2015年1月5日,李振华的四口之家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妻子王何爱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紧急送医后,李振华被告知,这是因脑部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治疗周期较长,而且费用不菲。

“我四处借钱,想尽办法筹集治疗费。”李振华说,妻子经历了先后三次手术,累计花费32万元。高昂的医疗费用,对于李振华一家而言,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妻子生病之前,李振华夫妇在武汉市武昌区杨园街附近租下店面,开了一家小小的早餐铺。老家位于武汉城郊的新洲区大山垴村的他们,虽然收入不高,但生活“简单而快乐”。

夫妻两人省吃俭用,一直带着女儿和儿子租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早餐铺中。如今,女儿刚刚大学毕业,在武汉的一家工厂做质检工作,月薪仅2000余元;儿子正在读大学,每年学费近两万元。

家里的各项开支,本已捉襟见肘。妻子患病,让李振华一筹莫展。

好在,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解决了一部分费用。两次报销,累计解决医疗资金约11万元。“这多亏了政策好。”李振华说。

与此同时,他寄给新洲区、武昌区主要领导的求助信,都获得了回音。两地的民政部门先后送来2000元和3000元的救助款。夫妻两人务工所在地杨园街街道办事处还发起了募捐活动,为李振华募集了千余元善款。

此外,得益于当地的一家媒体“牵线”,武汉一家医院还为王何爱提供了为期一个月的免费康复治疗。

一笔笔善款、一次次爱心,李振华都用一个本子工工整整地记下。“这些帮助,真的是雪中送炭。”李振华说。

心怀感恩的同时,李振华坦言,生活依旧面临着不小的难题——妻子卧床,需要人时时照料,他无法继续务工,家里缺乏经济来源,“能借的人都借遍了”,而后续康复治疗还需不少费用。前期数十万元的欠款,压得他心里沉甸甸的。

李振华说,对于妻子,他觉得亏欠太多。自1991年结婚以来,20多年中,妻子一直省吃俭用,“没有一件金银首饰,没舍得买过一件贵一点的衣服”。如今,妻子患病,他下定决心,不管再困难,也要想办法让妻子继续接受治疗。

悉心照顾妻子的300多个日日夜夜里,儿子和女儿给了李振华许多宽慰。儿子求学期间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立自强;女儿的工资虽然不高,但一直节省开支补贴家用。

“我相信,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社会各界给了那么多的爱心,我们自己更要有信心。”李振华说,“我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经过治疗后能够实现生活自理。等她康复后,我们全家一定会多多参与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