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李渊和李世民关系(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敢逼宫父亲)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他起兵于乱世,扫平群雄建立唐朝,不失为一代雄主,可他致命的问题是“遇事无断制”,能力和胆略均不如其子李世民。李渊究竟在哪些问题上“无断制”,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在三秦出版社的《李渊传》中,确实读出了唐高祖李渊“遇事无断制”的一些内容,老子遇上“有断制”的儿子,也难怪他将皇位乖乖地交给李世民了。

玄武门之变李渊和李世民关系(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敢逼宫父亲)(1)

唐高祖:李渊

李渊生于长安,七岁时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这为李渊仕途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隋朝王室对他也格外器重,相继转谯(今安徽亳县)、陇(今陕西凤翔)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九年 (613年),杨玄感起兵,隋炀帝诏李渊驰援驿镇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大业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自知无力扑灭农民起义之火,又深晓炀帝猜忌嗜杀,为求自保,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事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雄。年底,攻克长安,立隋朝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自己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晋封唐王,总管朝中内外事务。

次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李渊废杨侑称帝,改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立长子建成为太子,次子世民为尚书令,封秦王;四子元吉为齐王。任裴寂为右仆射、知政事,刘文静为纳言。唐朝初建时,周围群雄并峙,东有王世充据洛阳,东北有刘武周据马邑,北有梁师都据朔方,西北有薛举、薛仁果父子据陇西,李轨据河西。李渊审时度势,以李世民为帅,经过七年的东征西讨,歼灭马邑刘武周军,降洛阳王世充,俘河北窦建德,败洛水刘黑闼,平淮泗徐圆朗,讨平群雄,逐渐统一了全国。

李渊起兵主要依靠次子李世民。但李渊立的太子却是长子李建成,李世民素有大志,才华和胆识均卓然出众,自认为功业才能超过太子,意甚不平。而建成也深知世民不甘久居人下,是对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而李元吉认为建成称帝有利于己,于是加入到李建成一方,为此,双方展开了剧烈的皇位争夺战。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他们的势力。李渊被迫立世民为太子,不久,李渊退位为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回顾李渊的一生,固然有雄主君王的一面,但在李世民的光环映照下,其“遇事无断制”的缺点暴露无遗。

一是性格上优柔寡断

毛泽东在读《旧唐书》时,看到记载李渊时有这么这段一句:“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成得其欢心。”毛泽东特别注重其中“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等语,并在旁边批注:“遇事无断制。”毛泽东认为李渊性情随和豁达,任性天真,宽容真率,这种性格导致他不够刚毅果断,使得李渊不能成为像其子李世民那样的封建社会中杰出的政治家。

李渊于乱世起兵,进而攻占长安,消灭群雄,统一全国,建立唐朝,不失为一代雄主。但正如毛主席所说,李渊为人随和宽容,这固然使得他能够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亲友和部下的爱戴,但在紧要关头,却往往缺乏果断机敏的政治手段,缺乏政治家应有的魄力,这对他的政治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战略方向上缺乏决断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见隋政权摇摇欲坠,自知无力扑灭农民起义怒火,同时也深知隋炀帝生性多疑,猜忌嗜杀,因此,常常苦闷无计。李世民了解父亲心情,常劝“父亲不可固守太原,须化国为家”,转祸为福,否则难以自保。在李世民的多次劝说下,李渊才下定决心,招兵买马,广结英豪,为起兵做准备。起兵后,李渊也主要依靠李世民来东征西讨,荡平群雄。武德二年春,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攻拔州县,宋金刚攻占晋州(今陕西陇县西)。镇守太原的齐王元吉弃军逃回长安,并州失陷。李渊大惊,竟下令放弃河东。李世民对父亲说太原是王业之根基,河东是殷富之地,决不可放弃,并自愿领兵三万迎敌。最后,李世民率兵断宋金刚粮道,将宋军全歼于介休。

武德七年秋,突厥颉利、突利两可汗由原州入侵,侵扰关中。有人劝高祖,“只为藏子女于京,故突厥来”,若烧掉长安而迁都,“则胡寇自止”。李渊竟不假思索,派人寻找可以做都城的地方,准备迁都。众臣虽知不妥,但均不敢进谏。这时又是李世民急忙劝阻,并请兵迎敌,并立下誓言:“若臣一两年间不系其(颉利、突利)颈,徐建移都之策,臣不敢复言。”李渊这时对李世民极为不满,仅派李世民带领30多名骑兵去巡视计划。回来后,李世民坚决奏请不能迁都,李渊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可见,无论是唐朝建立前还是建立后,李渊在“遇事有断制”等方面,都不如他的二儿子,包括李渊的胸襟和胆识,和李世民相比,都差得太远子。为此刘昫等在《旧唐书》中所说:“不有圣子,王业殆哉!”充分认可了李世民对唐朝建立做出的卓越贡献。

三是皇位继承人未当机立断

李渊“遇事无断制”,突出表现在选拔皇位继承人和处理诸子争位这件事上。李世民少有大志,胸襟宽广,文才武略,均为一流。从太原起兵到讨平群雄,李世民东征西讨,战功卓著。相比之下,李建成的战功只有武德六年(623年)初,平定刘黑闼一役可以称道,较李世民远为逊色。但是,李渊却立长不立贤,功劳才能都在建成之上的李世民,自然不满足于秦王之封,必然要眈视皇储之位。已凭嫡长子身份确立了太子地位的李建成自然不肯退让。兄弟之间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李元吉以为李建成成为皇储有利于己,便站到建成一边。对于兄弟之间的王位之争, 李渊也知道得很清楚,但却一直彷徨无计,没有采取断然措施,最终酿成悲剧。

玄武门之变李渊和李世民关系(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敢逼宫父亲)(2)

玄武门之变

事实上,他一直偏于护持太子建成。 李建成和李元吉多次密谋除掉李世民,一次建成等邀请世民赴宴,暗地里却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喝了几杯后,觉得肚子疼痛,浑身无力,倒了下去。恰巧淮安王李神通在场,把世民扶回王府。府上人灌了许多解毒药,世民才捡回性命。事后,高祖李渊去探望世民,了解了情况,但也并没有严厉处罚建成等,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秦王不能喝酒,以后不要聚饮了。” 建成的心腹杨文斡曾经宿卫东宫,后出任庆州都督,受建成命召募壮士送长安, 以供建成发动政变使用。武德七年(624年)李渊在仁智宫避暑,有人向他揭穿这件事。 李渊盛怒之下急诏据守长安的太子建成至仁智宫谢罪,并产生了废建成,改立世民为太子的念头,但并未实现,只简单地责备其兄弟不睦后,不了了之。李渊如此优柔寡断, 没有及时制止兄弟之间的斗争,反而使建成和世民都加快了斗争的步伐,最终酿成了兄弟相残的悲剧。

玄武门事变发生后,正在泛舟的李渊顿时没了主意,问诸臣怎么办。大臣均说只要立秦王为太子就无事了。李渊无奈,只好立秦王为太子,全权处理军国事务。李世民下令将建成和元吉的十个幼子全部处死。李渊尽管尚在帝位,却无计免诸孙一死。两个月后,李渊让出帝位,自居太上皇。

与父亲李渊“遇事无断制”相比,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尽显无遗。李世民胸襟开阔,从谏如流。他善于识人和用人,在他身边,团结了大批有才能之士,形成一个人才群,君臣相得,和衷共济,共同治理国家。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宽恤民力,轻徭薄赋。唐人李百药在《封建论》一文中概括了李世民临朝施政的四个特点:平定四方,用怀柔政策,不急功近利,劳民损兵;不贪图游乐,每早视朝,用心听取各种建议,出言周密;罢朝之后,和大臣们推心置腹讨论是非;闲暇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典。

玄武门之变李渊和李世民关系(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为何敢逼宫父亲)(3)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注重政治与军事并用,分化瓦解敌人。宽待降将,以德服人,使为己用。对少数民族将领,能竭诚相待,委以重任。对强敌来攻,常深沟高垒,闭营养锐,以逸待劳,待敌人粮尽兵疲,伺机击破。遇战局突变,临机决断,处置得宜。因此毛泽东对唐太宗予以极高的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