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生态花园(老旧小区新鲜事)

来源:北京晚报图集 ,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老旧社区生态花园?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老旧社区生态花园(老旧小区新鲜事)

老旧社区生态花园

来源:北京晚报

图集

我家自行车筐当花盆 你家闲置水缸养锦鲤

街坊邻居“众筹”一个生态园

最近,在朝阳八里庄的红庙社区,发生了一件新鲜事儿:居民纷纷把自家的闲置物件儿搬来,大伙儿齐心协力,硬是把脏乱差的边角地建成了秀丽的生态园,还顺带手清理了楼道里的堆物堆料。新鲜事儿还不止这一桩。这几年,社区里的好几件烦事难事,街坊邻居共建共治共享,用“众筹”的办法顺利化解。

生态变了

老旧小区花红叶绿

现在,生态园成了红庙社区的网红打卡地,提笼架鸟、遛弯休闲的人络绎不绝。

从东门走进红庙慈一居小区,步行数十米就是生态园。园子被原木色的栅栏包围着,别看只有200平方米,却归置得井然有序,分为蔬菜、中药、花果和再生资源利用4个区域。这里生机盎然,菊花、月季开得热烈,地上是茂盛的薄荷、石竹等地被植物,苹果、石榴也都被飒飒凉风染红了。

更有趣的是,生态园中的不少装置是由闲置旧物改造而来。带横梁的28自行车立在入口处,车筐成了“花盆”,里头的小花草长得蓬蓬勃勃,脚蹬和后座被改造成了花园指引牌。顺着石头小路往里走,巧思处处可见:废旧雨靴、花生油桶,甚至是装修时废弃的马桶和洗手盆,都被改装成了花盆。生态园中还有一张石桌、几方石凳,也是利用居民家中剩余的建材拼接成的。

仅仅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块脏乱差的边角地。种树难活,种草打蔫,荒了好几年,周边人来人往,可没人愿进来遛弯散步。如此种种的烦恼,在上了岁数的老旧小区并不少见。

“红庙有多老呢?您看朝阳路沿线的那片楼,已经五六十岁了。”社区书记高书鹏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八里庄被定位成棉纺织重镇,与地处石景山的首钢并称“一黑一白”,共同支撑起京城的工业体系。从那时候起,第一批新式住宅就在这里拔地而起了。

时光流逝,棉纺重镇变成CBD寸土寸金的宝贵空间,光鲜的写字楼、新小区和购物中心落地生根。老旧小区越发暴露出问题,从面子到里子都不尽如人意:边角绿地少人维护,常常斑秃;家里一旦跑冒滴漏,无法立即找到维修工;楼道院角常有堆物堆料,社工总也清不干净……说起前些年的景况,居民周丽兰用了一个词——“委屈”,甚至有不少街坊因此失望搬了家。

这几年却不同了。在红庙社区转上几圈便会发现,小区虽老,但没有垂暮之气,到处都干干净净,小公园、停车位、老年餐桌等公共服务设施哪样都不缺。傍晚是最美时分,树木、长廊上的彩灯被一齐点亮,数百只五彩小风车呼呼转动。“比周边的新小区还漂亮呢!”说这话时,周丽兰的委屈一扫而光,显得相当骄傲。

这份骄傲打哪儿来?高书鹏道出了其中的奥秘:虽然设施旧、资金少,可居民不等不靠,撸起袖子自己上,这才把老小区的烦恼一一化解。

状态变了

居民每周义务劳动

每个周五的上午,红庙社区都是一番火热的劳动景象。上百名居民自带扫帚、抹布、小铲子等工具一起劳动。清理小广告,打扫垃圾和落叶,捡拾绿地杂物,铲除地砖上的口香糖……一个又一个卫生死角恢复了整洁。

不论酷暑严寒,这样的义务大扫除几乎从未间断,如今已经坚持了整整六年。

几年前,红庙社区的机二委、慈一居等老小区没有物业公司进驻,环境卫生基本靠政府“兜底”,清洁的频次和标准都难以和新小区相提并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不闹心呢?”不少居民叹气。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在社区居委会的支持下,几位居民发起了周末义务大扫除活动:“咱们年轻那会儿,所有的工厂、学校、企业都要在周五搞大扫除。咱们就让这优秀传统回到红庙吧!”

就这样,自发参与大扫除的从几个人,增加到了百余人。去年,红庙社区引入正规物业公司,可大扫除却坚持了下来。居民张艳霞说,这些年,社区的环境变化翻天覆地,亲手打扫自然更爱惜,谁都不舍得乱丢垃圾。

尝到了共建贡献的甜头,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更重要的尝试接踵而来——在红庙机二委小区,大伙儿齐心协力张罗起了老年餐桌。

很多小区都曾尝试开办老年餐桌,可总是因为口味、价格等原因“黄”掉。高书鹏得知红庙的三位居民在餐厅从事厨师工作后,多次上门把他们请到了老年餐桌工作。“社区里的叔叔婶子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能给他们做饭吃,哪怕工资稍低点儿我也愿意!”大厨陈经纬说。

今年8月,生态园开工建设了。资金有限,可要做的事儿很多,比如修整地面、栽植花木、重铺栈道等。这次,居委会又一次在居民微信群里发出了征集令:如果您家中有闲置不用的物品,可用于装饰生态园。

微信群里,大伙儿的热情被点燃了。一时间,废弃绿地变得热热闹闹,居民纷纷把堆在家里、楼道里、墙根下,总也舍不得扔掉的“宝贝”拿了过来,由物业公司请设计师加以改造,摇身变成了生态园的装饰品。不但美化了花园,还解决了楼道里堆物堆料的老问题。

心态变了

邻里感情更加深厚

从自扫门前雪,到如今共建新家园。居民们亲手打理小区,辛苦归辛苦,但红庙社区因此变得越来越温暖,居民们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年逾七旬的王大爷独自居住,从前总是不爱出门。“多亏有社区大扫除,我才有更多机会走出家门。”王大爷说,大伙儿在一起干活儿,互相递块抹布、拿把扫帚,原本没打过几次照面的邻居,很快就在劳动中熟悉起来。他还被拉进了八里庄街道的合唱团,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比从前开朗了好多。

老年餐桌成了老人们最爱去的地方,一道道菜肴暖胃又暖心,为社区平添不少温情。“他们服务态度可好了,亲切、热情,跟自家人一样。”赵秀珍说,每次打饭,厨师们总是细心地帮她扣好饭盒盖,生怕回到家就凉了。

为了提高老人的食欲,大厨们特意列出了50道家常菜的菜单,可保证两周不重样。周一到周五,轮着制作馄饨、油饼、炸酱面等特色食品,冬至有水饺,春分有春饼。

一些矛盾也在润物无声中被化解了。

一只脏乎乎的大水缸摆在楼道里,来来往往的人们嫌它碍眼又碍事儿,但它的主人是一位念旧的老人,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扔。像这种堆物堆料造成邻里间的小矛盾,在小区里太常见了。没承想,多年未解的难题居然在生态园的建设中迎刃而解。

生态园里有花有果,但就是缺点灵气儿,不如把这个闲置大水缸搬过去,再养几条锦鲤如何?这个提议得到了水缸主人的同意。于是,街坊邻居们一起把闲置许久的大缸擦得干干净净,手提肩扛,摆到了生态园一角。如今,大缸里栽植了睡莲、养起了锦鲤,极具艺术感。老人特满意,时常来逛逛。此前常年被占用的楼道,也终于变得清静敞亮。

“这巴掌大的地儿,归置得多漂亮。”新落成的生态园成了人人爱护的宝地。 (记者 朱松梅)

责任编辑: 邱丽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