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画的奔马图介绍(徐悲鸿笔下的许多骏马图)

徐悲鸿画的奔马图介绍(徐悲鸿笔下的许多骏马图)(1)

徐悲鸿骏马图

一幅《奔马图》,画着六匹奔跑的马: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有的后脚翘起,有的……这是徐悲鸿跟在六匹马旁边跑,通过观察,把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的。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图”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尺寸(高3米、宽1米)说:“这是我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他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1934年春天,他到莫斯科国立博物馆举办画展,面对挤得水泄不通的观众现场作画,从容磨墨、铺纸,转眼间一匹活生生的骏马便跃然于纸上,展厅里响起热烈掌声。这时一位元帅上前彬彬有礼地说:“徐先生,我能要这幅画吗?不然,我会发疯的!”他点头微笑,并挥笔题字,元帅高兴得和他热烈拥抱,称赞道:“徐先生,你是世界上的一枝神笔,你笔下的马比我骑过的战马更壮美!”

徐悲鸿把中西画法结合得天衣无缝,所以他画的马栩栩如生、充满笔墨情趣:一匹匹飞奔的骏马,或腾空而起,或蹄下生烟,或回首顾盼,或一往直前,即使是低头饮水,也显示出马的剽悍、矫健,不仅画出马的骨,而且画出马的神,达到了新的境界,令人爱不释手。

他在法国学习时,从师于法国绘画大师达仰,在掌握人体素描技巧的同时,开始研究马的骨骼、经络等生理结构,不但掌握了马的各种造型,而且对马的坚毅、敏捷、驯良以及驰骋时的矫健、休憩时的安静等性格特征,都了解得十分细腻、透彻,达到了成马在胸的境地。当时,曾有个外国学生对他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看重你,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被激怒了,但他知道靠争论无法改变别人的偏见,必须用事实教育他们。从此,他更加奋发努力,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仅对活马写生速写稿就达一千多幅……致使那个学生看了他的作品,非常震惊,于是找到他道歉:“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画马真正有成就,还是在1940年访问印度之后。这一年,他应印度国际大学邀请前往讲学,游历了大吉岭克什米尔,看到许多罕见的高头、长腿、宽胸、皮毛像缎子一样闪光的骏马,还曾骑着这样的骏马远游,了解了马的剽悍、勇猛、驯良、耐劳、忠实的性格,成了马的知已。这期间,他通过对骏马的大量写生,进一步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奔马。

就这样,徐悲鸿笔下的许多骏马图,成了艺术珍品,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