菀菀类卿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
近年来,郑板桥所题“难得糊涂”四个字受到人们的推崇。由此也引起人们对这位玩世不恭的郑老先生更浓厚的兴趣;每人对“难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各种解释,由此又顺延到对这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上,可是鉴于郑老先生当时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意问,因而产生了诸多相异的认识,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先认识一下郑板桥吧: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名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他是清朝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名列“扬州八怪”之首,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于书画家、文学家为一身。
“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心安理平说。据说郑板桥有一个亲戚经商,有一次他从水路运送一大船木材到江浙一带贩卖,但是此次航行非常不顺利,到了途中因干旱搁浅了。期间花费很多船工、押运、河道等旅费。如果不能按时到达,销售期限已过,造成滞销,就将血本无归。就在这令人心急如焚的时刻,汛期却到来了,一众人心喜若狂,加速赶路,终于到达,但还是迟到几日。到了以后发现別人的货都卖光了。在这一筹莫展之时,碰巧江浙要修筑河道大坝,需要大量木材,他们迅速销售一空,不但没亏本,最终大赚了一笔。
还有一次是说郑板桥在任潍县知县期间,接到堂弟墨函,为了祖传房屋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求他函告兴化知县相托,以赢得这场官司。郑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由此他又联想到亲戚运木材的事,遂提笔写下了《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大字。并在难得糊涂大字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大字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我心安即平,且安福在是矣”。由此将“难得糊涂”比喻为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取得心态平衡。因为吃亏是福,即是难得糊涂的最恰切的诠释。
二、自我解嘲说。“难得糊涂”是郑板桥59岁时写下的。那时他在潍“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吗?争名夺利,傲强好胜,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人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天约也就宁静了。于是挥毫写下四个大字“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迸出的愤慨词”。
三、抗议之声说。郑板桥调任潍县上任之时,遇百年未有旱灾,田地裂缝,河水断流,庄稼枯黄。而钦差姚耀宗不问放赈,反而送钱向郑知县索取书画。郑以一幅鬼图讽刺。姚大怒撕画泄愤,并指示财主屯粮,使百姓饿死,以此问罪郑板桥。郑板桥眼见百姓惨状,而心力不支。妻子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糊涂嘛!郑发怒说:装糊涂,我郑板桥装不起来。随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励自己,宣布开仓赈济饥民,得到百姓称颂。可见什么是聪明,什么是糊涂,苏东坡诗曰“人皆养子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所以聪明人也不好做。而糊涂就是不精明,糊涂有两种:一是真糊涂,朦朦处世,装不来,求不得;二是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胸,偏偏假装顽遇不化。而根据郑板桥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为,显然是痛苦和折磨的,让他装糊涂而无为,是不可能的。因而难得糊涂的题书是他在向专制腐败政海中无法展现职志的一种抗议之声。
四、自我清醒说。郑板桥从不糊涂,之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有位著名学者认为“郑板桥是个极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面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在何处?难在他毕竟清醒明白,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而不闻,视而不见;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只有假装糊涂,但终究不能无观现实,遂有痛苦于心,淡然于外,而生难得糊涂之叹了”。
然而,郑板桥以“难得糊涂”出名,人们对他所说的难得糊涂,却有不同解释,诸说不一。那么它该作何种解释更为恰切、形成共识呢?看来“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忘论古人之词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遽论其文也”。所以说,后人难知前人心态和所处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要作出正确适当的解读,显然很难。那么还是题前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去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