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五大要素(起名有什么学问)
节前行情低迷,没什么好说的,等节后再寻找机会。
提醒一句,最近很多人都比较悲观,都说必定大跌。这种情绪,反而是一种利好。我们依然重点关注3200点是否跌破,不要有过多主观。
今天,跟大家聊聊起名。
读历史时,会发现个现象:
先秦时,国人主要以单名为主,比如吴起、韩非、李斯、商鞅等。而到了明清时,国人大多都是双名,比如李鸿章、曾国藩、洪秀全、李自成等。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国人起名的字数,是有脉络可循的。先秦主要以单名为主,直到汉朝,双名才慢慢变多,但单名仍然是主流。
比如三国演义中,张飞、刘备、曹操、吕布、孙权等,大多都是双名。两汉的帝王,也几乎都是单名。当时的说法是,双名不合古制,毕竟先秦都是单名。
到了南北朝,57帝有18个采用双名,双名已经慢慢增多。两宋18帝,9个双名;明朝16帝,只有成祖用了单名“棣”。
双名的流行,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
1、随着人口增多,而中国姓氏相对稀少且分布集中,使用单名容易导致姓名全同,带来很多不便。
2、修家谱风潮。
宋以后,开始流行修家谱,导致很多人起名会把表示家族辈份的字放在中间,以达到“辨尊卑、序长幼”的目的。字谱辈命名法大大推动了双名的盛行。
到了明清,双名成了新的规范和制度,人们已经忽略了古人对双名不合古制的批评。哪怕是爱新觉罗,从康熙开始,也给后代定了字辈,依次是胤、弘、永、绵、奕、载、溥、毓等等。这样看一眼名,就知道康熙后代的辈分。
但到了民国,起名又有了新的变化。
民国时,宗族的影响开始衰弱,加上久不流行的单名让文人觉得颇有古雅之风,所以文人纷纷取单名为笔名。比如,周树人的笔名是鲁迅,胡嗣穈的笔名是胡适,李尧棠的笔名是巴金。
可以说,你看到的那些单名的民国文人,很可能是笔名,他们原来都是双名。总之,单名在民国一度成为文人显示自身卓越品位的方式。
自此以后,单名又开始盛行起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单名迎来了高峰。大家应该能有体会。
记得有数据统计,张伟是当代重名最多的名字,据说全国有30多万个张伟。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偶遇几个张伟吧。单名的重名率,真的很高。
不过,这种“俗名”的热度不会持久,00后很少有叫张伟的。00后的流行趋势是,给男孩起名,第二个字用“子”,第三个字的套路是用“轩”。
网上查到一组数据:
21世纪前十年,男孩十大俗名是:涛、浩,鑫,杰,俊杰,磊,宇,鹏,帅,超。
2010年以后,男孩十大俗名是:子轩,浩宇,浩然,博文,宇轩,子涵,雨泽,皓轩,梓轩。
对比这些名字,会发现一个很大的变化:最近这些年,单名正变得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双名。
自古以来,单名和双名的变化,有着明显的周期性特点。也许当双名流行多年后,人们又会觉得单名很“酷”吧。
最后,不得不感慨下,起名不容易,理想的名字,应该具备很高的识别度,但又不能怪异。为了起名,家长们真是费尽心思。
而给孩子起名“子轩”的父母,大概没意识到这个看似清新脱俗的名字,马上就要烂大街了。他们开始看到身边很多叫涛、超、浩的小男孩,当发现“子轩”批量出现时,为时已晚。
最近,由于王思聪的缘故,思字辈的起名风可能要起来,子字辈大有成为明日黄花的兆头。
怎么起个卓尔不群的名呢?
就整个社会而言,很难。名字,必然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当追着琼瑶和郭敬明小说长大的一代纷纷为人父母后,给子女起个偶像剧十足的名字是顺理成章的。
起名这件事,有点像股市的风格切换。市场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交易者乐于相信什么。对于市场波动而言,与其说是因为价值的变化,不如说是价值观的变化。而行情的波动,也可以影响交易者的价值观。
就起名而言,我们希望跟别人不一样;就投资来说,我们希望站在潮流的一方,顺势而为。
晚安~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